應用題教學反思的數學教學反思
這幾天,我和孩子們都沉浸在研究應用題的興致中,可是每當遇到計劃與實際類問題時,總有不少學生出現錯誤,究其原因,還是對“計劃”與“實際”的含義理解得不夠透徹。盡管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復強調過:計劃就是操作前的打算,實際就是操作的行動,可效果總不是那么理想。思索再三,想必是課本中的解題環境——服裝加工、修路、做機器零件等素材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過遙遠,所以在感知上產生距離。做為孩子知識上的引路人,我該如何為學生架起一座通向理解的橋梁呢?
我采用的方法是先把問題環境換成學生們最為熟悉的日常生活和語言狀態中去。例如,課本中有這樣的一道題:東風農機廠原來制造一臺機器要用1.43噸鋼材,技術革新后,每臺節省鋼材0.13噸。原來制造300臺機器的鋼材,現在可以制造多少臺?在解答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對“原來制造300臺機器的鋼材”感到費解,列出了一些錯誤的算式:(1.43-0.13)×300÷1.43,300÷(1.43-0.13)×300,300÷(1.43-0.13),通過交流溝通,雖然他們對正確算式點頭表示明白,但從某些孩子的眼神中我仍能發現一份無奈。“讓每個孩子時刻都能跟著老師、跟著集體同呼吸、共節奏地運行,這樣孩子才學得有意思、有奔頭”,這是我教學一貫堅守的原則。一想到“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我忽然靈機一改:咱們學校做校服時,計劃平均每套用布料1.43米,可是遇到一個技術高的剪裁師,平均每套可以節省布料0.13米,那么原來做300套校服的布料現在可以做多少套?這樣以來,首先學生對這個“校服”問題感興趣,然后“布料”是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此變換著、過度著分析,學生們都頻頻頷首,個個臉上露出了舒心地微笑,班上一向不喜歡表現自我的男生于慶野紅著臉,憋著氣,呼地站起來,大聲地說:“老師,我終于徹底弄明白了,不管實際還是計劃,完成的工作量是不變的”,接著,教室里響起了為他人、也為自己慶賀地雷鳴般地掌聲……
這一招果然很靈驗,在以后的幾天里,凡是碰到這樣的類型題,幾乎是沒有在理解題意上出錯的。作為老師,甭提我有多高興了,幸福著終于把他們拖出了這片思維的沼澤地。
看來,回歸生活,回歸學生的實際,是孩子們理解和運用數學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當老師的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應用性,改編教材中遠離學生現實生活的內容,從學生熟悉的情況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整理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學以新的氣息和活力。
在以后的教學日子里,我一定要多觀察、多發現、多思考,尋到更多的理解橋梁上的結合點,帶領我的孩子們走出未來求學路上可能遇到的沼澤帶。
【應用題教學反思的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關于數學圖文應用題的教學反思11-01
數學教學反思:分數除法應用題11-02
淺談連乘應用題數學教學反思12-11
《應用題》教學反思01-07
《分類》教學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03-09
《統計》教學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03-0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3-08
《數學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7-04
《用數學—簡單的乘法應用題》教學反思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