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懶亦有道的教學反思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并不以到處勤快見長。備課時,把課堂上的每一分鐘細密的安排都寫在教案上;上課時,滔滔不絕地講得滿頭大汗,自得其樂、自賞其才;批改作業時,把錯別字一一訂正……這樣的勤快無異于抱著學生走路,把食物嚼爛了再一口一口喂給孩子。如此“保姆式”教育的結果只能使學生永遠不會自己走路,也不會自己揀食吃。
說語文教師要“懶”一點,其實是一種另類的“教學智慧”,是“智”的另一張面孔。這樣的“懶”從本質上說是為了讓學生去“勤”,在“勤”中獲益,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所以,語文教師的“懶”,是“懶亦有道”之懶,是從“智”中琢磨出來的“懶”。如果有人既不“智”而盡想“懶”,就不免弄巧成拙。那么,語文教師應當如何“懶亦有道”,這“道”又在哪里,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了。
“懶亦有道”是把自信還給孩子
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理想境界,首先學生要有自信,有自信才有自強的愿望,也才有自律的毅力、自理的能力,從而步入有序、有效的自主學習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懶”,正是為了把嘗試的機會讓給孩子,引導他們在嘗試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從而培養自信心。
在這方面,李白堅教授曾經說過自己的“懶”道。他的孩子小時候寫作文,會常常寫錯別字,而且總是常改常錯。于是,李教授開始用“懶”法子治錯別字。他對孩子的作文作過總體評價后,說“你這篇文章里還有5個錯別字,我不改,你自己去找出來吧。”過了一陣,孩子說:“已找到了4個,還有一個真找不出來了,是不是你看錯了”。李教授稱贊孩子已找出了4個,同時很肯定地告訴孩子,文中確實有5個錯別字,如果說這會兒找不出來第二天找出來也行。孩子進屋睡覺了,又過了一陣,熄了的燈又亮了起來。又過了一會兒,孩子興奮地跑了出來,說他通過查字典,終于找到了第五個錯別字。
顯然,李教授的“懶”法子實在很智慧。以前給孩子指出錯字叫他改,總是印象不深,改了還錯。現在要孩子自己去找,雖說是大海撈針,有點麻煩,但“找”的過程,卻使孩子的腦“勤”了,對還不容易找到的錯別字,也是印象特別深刻,對于頗費周折之后才找到的,就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寫錯了。而“找”的過程,也使孩子有了自信:既然自己可以發現自己寫錯的字,當然也有能力不寫或盡量少寫錯別字,省得以后還要找。
看來,有時教師的“懶”可以把學生“逼上梁山”,這一“上”反而使他們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多了一分嘗試,也多了一分自信。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懶”亦有道,其實是提醒我們要從習慣思維中跳出來,從課堂教學的主流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著眼,多從實際效果思索。須知,懶于小可以勤于大,懶于師可以勤于生。
【語文教師懶亦有道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懶教學的反思02-08
《懶教學》教學反思04-04
亦談語文教學12-05
兩只懶烏鴉教學反思05-30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08-05
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06-30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11-22
為學有道教學有道教師論文05-13
人懶貓亦懶浮生半日閑雜文隨筆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