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 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點:
了解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
講解 、指導、示范
學法:
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歌,讀詩:
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注解理解詩意
二、簡析背景:
1、讀詩題:
——告訴老師,詩題中的“塞”指什么?(關塞、邊塞)
——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么內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后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師補充):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
——戰爭、征人……(戰爭場面慘烈)
(補充)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三、注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對朝庭的失望
戰事連綿不斷,與朝庭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愿
指導讀出內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10、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和創新欲望,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造性,動態化、生活化。
本課時對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較多,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這些古詩較為陌生,以后應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另外,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盡管一再體會詩句內涵,但離有感情朗讀還有一定的差距。
《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 2
學生狀況分析:
對于本單元的三首應該充分注意到它們圖題詩這種學生感到比較新穎的形式。由于這三首都是圖題詩因此詩歌的形象感更強了,學生可以詩畫兩方面相互結合著理解,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同時可以通過詩畫的共同欣賞,更加充分的體會作者的思想與氣節。由于是古詩的學習,因此誦讀的學法比較重要,訓練朗讀的技巧,注意語氣、語調、重音、停頓。讓學生在熟讀成頌的基礎上,體會每個作者獨有的個性化語言,字斟句酌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教學內容分析:
邊塞詩以描寫邊塞征戰生活為題材,因此,詩的風格有著鮮明的特點,或悲壯,惋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或豪邁,勇敢——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或凄厲,惆悵——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既有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也有表達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體會作者對百姓的關愛之情。
教學準備:
課件、圖片等。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同學們課前已經自學了這首詩,還有什么讀不明白的地方,在這里不妨提出來,我們大家交流交流。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4、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們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征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讀一讀。
⑵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說一說。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⑷學一學。我們剛才總結了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這里有一首描寫征人具體生活的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并初步讀懂呢?
⑸嘆一嘆。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誦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親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在同一輪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們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學生思考,完成練習。
①征人白發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征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靈從此
⑶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⑷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①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②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⑸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寫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學生讀詩。
⑵這兩句詩講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跡,幫助學生理解。)
⑶學生匯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⑷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1)引入漢匈戰爭的.一些資料。
資料二: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2)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你能否試著談一下對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戰爭”的看法?學生自由談,教師不做定論。
(教學意圖:炙熱的情感可能燃燒學生的理智,今天讀這首詩,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的悲劇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1、教師印發課堂上出現的古詩,有興趣的課后自學。
2、王昌齡沒有找到制止戰爭的有效辦法,你對“阻止戰爭”又有何高見?
【板書】
明月
邊關家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
教學反思: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如,教學中《資治通鑒》資料的引入,漢匈戰爭資料的引入,還有課前印發給學生的資料:《略述秦漢以來我國北方的邊塞戰爭》《李廣生平》《王昌齡創作出塞背景》。應該說,這些資料的引入,對促進學生全面理解詩歌內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出塞》教學的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出塞》教學設計06-09
出塞教學反思04-08
出塞教學反思04-21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06-21
古詩出塞教學設計06-01
《出塞》的教學設計(精選12篇)03-29
《出塞》教學設計(精選11篇)07-25
《出塞》教學設計(精選12篇)10-12
出塞教學反思(精選11篇)11-28
《出塞》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