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崔巒老師指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扎實、樸實。‘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求發展,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小學語文課堂要摒棄花花綠綠的外表,扎實有效地落實課時目標。本著這一思想,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今天我執教了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0課《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課時,在執教后,我對今天的課進行深刻反思。我的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準確定位課時目標,追求教學扎實有效
第一課時教學應當如何上呢?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朱作仁教授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樸實、扎實。高林生老師以及不少前輩都反復強調:第一課時,還是應該緊抓字詞的教學,在引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學寫好生字新詞,為第二課時教學做準備。所以,對五年級學生而言,第一課時的總體目標是:
1、扎實有效地讀通、讀順課文。
2、幫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3、抓住重點留下懸念。
這節課中,為充分體現第一課時特點,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檢查預習,落實初讀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入手,因為通過檢查預習情況找到學生學習的起點。所以在教學一開始,我就通過同桌聽寫的方式檢查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生字的掌握情況。結果發現“誕”字有同學寫錯,于是進行指導。這樣可以使老師的點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接下來我設計了,“你通過預習了解了一位怎樣的談遷?” 同時引導學生讀相應的段落。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及時地了解學生預習時對文本的閱讀情況,檢查他們是否把課文讀通讀正確了,通過檢查,我知道孩子們對談遷已經有了初步的解,但在讀課文時沒有讀好長句,個別句子加字或減字。這時,我找準了學生學習起點,隨機引導孩子讀長句,注意換氣停頓。對讀錯的句子,老師正音后全班再讀一讀。這樣的教學看上去樸素,但都旨在扎扎實實地指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將生字詞讀準。語文實踐證明了學生只有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才可能對文本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如果這個環節不踩實,之后的教學都是空中樓閣毫無根基形同虛設。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讀流暢。“讀通、讀準、讀順”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之一。有層次、有梯度、有實效的初讀,為學生對文本深入的鉆研做了很好的鋪墊,真正實現了“書不讀熟不開講”的閱讀理念。
(二)抓關鍵詞句,理清課文脈絡
這篇課文在語言文字方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四字詞語較多,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四字詞語,設計了此環節的教學。先檢查學生是否能讀準四字詞語的字音,再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說說他
們對某個詞語的理解,最后把幾個詞分三組,引導學生悟出三組詞分別寫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有層次的四字詞語的教學,既幫助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降低了學生理解篇幅較長的課文內容的難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并用上這三組四字詞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是博覽群書的談遷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經過是小偷偷走書稿,一夜間一部鴻篇巨著化為烏有,于是談遷奮筆疾書重編《國榷》,結果是最終重新寫成了一部名垂青史的明史巨著。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對于幫助孩子輕松理解課文脈絡,概括課文大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緊扣課文重點,為學生留下懸念
第一課時在結課時,我為學生留下了一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重編一部《國榷》,談何容易,這部新編的《國榷》是怎樣寫成的?”緊扣重點,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在高潮處,在疑難處,在矛盾處嘎然而止,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探究的欲望,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達到 “一曲終了,余音繞梁”的目的;既符合從整體到部分的閱讀教學規律,又使第一課時有味道,有看點。
二、 讀書形式多樣,訓練行之有效
“以讀為主”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上,我采取了默讀、引讀、齊讀、指名讀、男女生分組讀、自由讀等多種不同形式,開課檢查預習時,指名分自然段讀,旨在檢查正音。思考書稿遺失為什么是談遷的厄運?這一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時,讓學生潛心默讀,
圈點勾畫,旨在讓學生感悟談遷創作艱辛和書稿來之不易。升華情感讓學生體驗談遷失書之痛時,教師配樂引讀,旨在讓學生感同身受,入情入境。
三、以學生為本,順學而導
如何設法讓學生尋找到學習語文的“鑰匙”,并教會學生使用這把語文學習的'“鑰匙”, 是我們語文老師應該關注的問題。因為這樣才能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體現主體與主導的關系。課堂中,學生先理解了“博”是廣泛之意,然后就能流利地說出了“博覽群書”整個詞的意思,我就相機引導學生悟出:理解了詞中關鍵字,整個詞語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這是理解詞義的一種方法,請大家用這種方法理解其他幾個詞,從感悟方法到自主學會運用方法,學生在順學而導中語文能力得到提高。
課堂中我還讓學生去找文中哪一個詞能概括“400多萬”這天文般的數字?學生找到了“鴻篇巨制”這一詞。我相機引導學生感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是一種好方法。今后要學會運用這一方法。
課堂中,我以兩個值得探究的問題:“談遷遭遇了怎樣的厄運?”和“這為什么對談遷而言是個厄運?”為主線,順學而導,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自主感悟到:談遷的創造艱辛和失書之痛。在自讀自悟之后帶著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朗讀。這樣避免了繁瑣的分析。我在課堂中,不僅僅是“教”者、“講”者、“問者”,更多的是“學”者、“ 思”者、“ 聽”者,是課堂信息的捕捉者、價值的判斷者和學習活動的促進者。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中,有以下遺憾之處:
1、對關鍵詞的幾個數字的感悟不夠透。“20多年”、“400多萬字”、“50多歲”這幾組數字飽含了談遷創作的艱辛,這里應該多花時間、多下功夫,學生就會有更深的感悟。
2、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鍛煉自己的教學機制,善于與不同的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或反饋達不到自己預想目標時,要學會靈活處理,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浸潤著我們的操勞和智慧;鐫刻著我們的惆悵和欣喜。通過本次參評,我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同時,也找到了一些不足和差距。今后,我將更加努力,不斷提高自己。
【課文《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課文11-18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0-01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05-10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09-10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09-01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反思08-21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范文09-26
關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1-05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范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