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2-12-14 10:30:3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 篇1

  在世界著名的演講中,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引人注目的精品。近年來,高中語文教材幾經變化,但《講話》幾乎一直是熱點篇目。其崇高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審美價值由此可見一斑。這篇悼詞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演講者誠摯的情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加以體會。

  但是,由于恩格斯運用的語言是平常的,演講的口吻是平靜的,對馬克思豐功偉績的評述是平實的,因此,對這篇文章的解讀,人們往往側重于分析文章高超的結構藝術,以及由這一藝術結構表現出來的偉大思想,卻忽略了蘊含在字里行間深沉而熾烈的感情。

  的確,恩格斯的這篇講話,論證縝密,技巧高超,思想深刻;但是如果僅僅局限于這些方面,而忽略了情感的元素,或者只是由于受悼詞這種特定文體的驅動,不得不蜻蜓點水般的在情感教學上一掠而過,那么其解讀過程注定是沉悶的、毫無生氣的,難以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恩格斯是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與馬克思會見之后,這兩位思想巨子、歷史偉人就結成了休戚與共的摯友,共同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奮斗了近四十年。因此,“對于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過于恩格斯;對于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過于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洞察最深刻的也莫過于恩格斯。”教參上這段頗有詩意的解說,應當是我們從情感上解讀《講話》的一把鑰匙。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面對摯友的墓穴致辭,恩格斯必然“情動而辭發”,解讀《講話》,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

  筆者以為,《講話》的“情”,可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去體會:

  1、是悼念之深情。

  《講話》開篇,恩格斯用諱飾手法交代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地點和情景。“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這些貌似平靜的語言,不僅內涵豐富,而且營造了一種哀痛而莊嚴的氣氛,牽引著讀者的思緒疏離日常生活的空間,進入了一個肅穆而凝重的情感世界。這種藝術效果,正是源于作者對戰友的一片誠摯的'深情。

  2、是贊頌之真情。

  對馬克思的卓越貢獻,恩格斯的陳述是客觀的,語言是平實的,但在客觀而平實的敘述中搏動著一顆赤誠的心,充溢著一腔真誠的情。評價馬克思的“兩個發現”,作者滿懷幸福之情:“一生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評價馬克思對待新生事物的態度,作者滿懷喜悅之情:“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都使馬克思“衷心喜悅”,非同尋常的“喜悅”。評價馬克思創立的國際工人協會,作者滿懷自豪之情:即使沒有別的什么建樹,馬克思“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幸福”“喜悅”“自豪”,這些字眼仿佛在情感的美酒中浸泡過,經過作者的藝術提純,散發著醉人的情感魅力。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馬克思的“幸福”“喜悅”“自豪”,也是恩格斯的“幸福”“喜悅”“自豪”。我們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兩位革命摯友息息相通、休戚與共的真情。

  3、是懷念之豪情。

  在悼詞的結尾部分,恩格斯的豪邁之情躍然紙上。對敵人的忌恨與誣蔑,捏造與詛咒,馬克思“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世界各地的無產階級都對馬克思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馬克思“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透過這些擲地有聲、錚錚作響的語言,我們仿佛看到恩格斯的豪情像沖出高峽的春水,一瀉千里。這種豪情對戰斗著的無產階級是莫大的鼓舞。

  綜上所述,《講話》,是一曲情動于衷的挽歌。馬克思在“安靜”中辭世,恩格斯在“平靜”中致辭。寧靜的和諧中迸發出震撼心靈的情感雷霆。感人心者莫乎情,將《講話》的情感因素發掘出來,將更能全面把握《講話》的底蘊,師生將會進入充滿興奮的教學狀態,其情形猶如走在廣漠的原野上,聽到了溪水的喧嘩,看到了蒼山的倩影,整個旅途頓時鮮活起來。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 篇2

  關于單句和復句,學生沒有系統的概念,三言兩語地在課堂上帶過,學生很難理解,是否應該在課前花一點時間把句子成分系統完整地講解一遍呢?

  根據悼詞的特點,文章的結構非常清晰,但涉及到文本內容的時候,變成了一個一個的提問,而這些問題之間的聯系并不自然或者說根本沒有聯系。所以老師自己要對文本有透徹的理解,然后從自己的理解出發,把這些理解的過程通過幾個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這篇課文上得比較仔細,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接受,但最大的問題在于提的問題太多,太散,尤其是第二課時。

  在第一課時中,我把第1.2兩個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在開頭點明馬克思逝世的具體時間?

  2.“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如何理解?

  合在了一起: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告訴老師你從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學生找到馬克思死了,我問“這一段中沒有提到一個‘死’字,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他死了”,學生答“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我追問“為什么不用‘死’字?”,學生就能回答出來了;有學生找到時間,我趁機問“為什么這個時間要這樣具體準確”,學生基本能回答出2點,一是因為馬克思是偉人,二是因為恩格斯和馬克思關系近,再稍加修飾,答案就出來了;有學生找到地點,“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我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他死得很安樂。

  我首先糾正學生一個觀念,“安樂椅”就是椅子的一種名稱,它并不能真的讓人安樂,所以馬克思在椅子上死去說明馬克思死前仍然在工作。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 篇3

  在新課程背景下,經常提及的“預設”與“非預設”是一組相對概念,切忌重其一點,不及其余。絕對的“非預設”是虛無,絕對的“預設”是單邊活動;“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無意間”,“非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雖然時下對于“非預設”的呼聲很高,但我認為規定了具體教學內容的課堂,其教學環節還是應該仔細揣摩、精心設計的。

  回顧課堂運作及生成情況,感覺本課的教學存在以下缺憾與不足:

  1、過于關注文本語言的品味揣摩,對于文本內容嚴密的邏輯性挖掘不夠。

  2、課堂上書面積累較少。

  3、對于文本的閱讀探究與合作交流體現一般。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反思06-27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反思11-24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11-24

在馬克思墓前講話07-01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07-13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10-21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設計06-29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07-04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說課稿07-0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 | 亚洲日韩五码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