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1
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中的第二自然段時,一學生質疑:那個外國學生為什么這樣傲慢,這樣看不起我們中國人?面對這意外的提問,教師很沉著,把詢問的目光投向同學們,有學生馬上回答:“因為徐悲鴻是個窮學生。”“有道理,但僅僅如此嗎?再去讀讀書。”很快,有學生在書上找到了答案:“因為那時在1919年,當時我們中國很窮。”“當時的清朝皇帝很軟弱,所以我們中國人受欺負!”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可教師并沒有這此打住,“面對如此傲慢的外國學生,如果你在場,你會怎么做?”“我會對他說,你別得意,我會證明給你看我們中國人有多了不起!”“我會說,我們中國不會永遠貧窮的,總有一天會超過你們!”……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走進了徐悲鴻的內心世界,這沒有預約的精彩讓大家回味無窮。孔子強調教學中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都需教師制怒戒躁,在沉著冷靜中思索,才能形成教學機智,迸發智慧的火花。
思考:在生成性的課堂教學中,隨著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需不斷被喚醒,探究知識本質的潛能不斷被挖掘,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行行色色的“課堂意外”會應運而生、層出不窮。而這些“意外”都會或多或少地延緩或促進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擾亂教師預設的教案。如果教師感到反感,情緒一旦失去控制,遷怒、訓斥便隨之而來,課堂頓現死沉。面對“課堂意外”,教師若能沉著冷靜,才能迸發智慧,長善救失。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2
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真正感悟徐悲鴻的為國勵志學畫的可貴精神,我采用以下兩個板塊來教學:
1、以“勵志”為主線。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學中我以“勵志”為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研讀課文。學生從課文中尋找徐悲鴻刻苦勤奮的詞句。從“每逢節假日”、“他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中體會徐悲鴻為了學畫,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從第六自然段中“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等詞中體會徐悲鴻為了學畫,寧愿過著清苦的`生活,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討論,自讀自悟、潛心會文,領悟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2、以“外國學生的態度”為輔線。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外國留學生兩次對徐悲鴻的不同態度,進行比較閱讀,并分組進行朗讀,讓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鴻為國爭光的志向。
3、不足之處:
對“功夫不負有心人”和“有眼不識泰山”典故的理解,學生在表述時還是有點機械。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3
今天和學生一同在濃濃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學完的這一課。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真正感悟徐悲鴻的為國勵志學畫的可貴精神,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談一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學習到徐悲鴻每逢節假日就進館去臨摹,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時,我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節假日是怎樣度過的。如果父母讓你在節假日一直學習,你會有什么想法。學生都說節假日多數時間是在玩中度過的,如果父母逼著學習,會非常不情愿,并且學習的時候還要偷懶,因為一直學習很累。
我追問,有人逼徐悲鴻嗎?徐悲鴻就不累嗎?學生說沒有,是他自愿的,他也會累。我又讓學生聯系上文,進而明白:徐悲鴻奮發努力,不怕苦累,為的是要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徐悲鴻的愛國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他是真正的愛國者。最后用舒婷的《我的祖國》做為整篇課文的結尾。教學中以一個點做為引發點,上下覆蓋,層層深入,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是我們追求的。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4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在教學中,我注意運用了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
一、外國學生前后態度的`對比。
課文前后兩個地方寫到了外國學生的態度,一開始他表現出“不禮貌”、“沖著”,后來表現出“震驚”、“鞠躬”、“有眼不識泰山”。我抓住這一變化,引導學生尋找到這種變化的內因是徐悲鴻用實際行動樹立了中國人的形象,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不良印象,從而讓外國人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二、徐悲鴻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學習的對比。
徐悲鴻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繪畫方面,卻付出了許多金錢和精力。我在教學時,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貧寒、學畫的決心,從而加深對“勵志”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他的決心大,不可動搖。正因為如此,徐悲鴻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5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應該說思路比較清晰,主要是圍繞三個方面來寫:為什么要勵志學畫?怎樣學畫的?學畫的結果是什么?教學中我以“勵志學畫”為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展開教學。事實是什么?生讀課文之后都能得出來,那就是徐悲鴻刻苦努力學畫的過程,那么在徐悲鴻的眼里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呢?課文正是這樣深入進去的,這就是緊抓課文的一個切口。真正的中國人,在教學中,一步步,一層層的剖開來,徐悲鴻用自己的行動折射出的美好品質告訴了我們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怎樣的,學生也在一步步、一層層的學習中受到心靈的.震撼,他們感動于徐悲鴻的努力,感動于徐悲鴻的清苦生活,感動于徐悲鴻不屈的意志……在不斷的學習體會中,學生的感受越深,參與的激情越高,在這樣一篇文章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質。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6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的題目中的“勵志”一詞較難理解,而理解這個詞又是理解課題、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在板書課題時,我故意把課題寫錯,寫成“立志”,學生紛紛舉手說老師寫錯了,老師借此問“錯在哪里?”“勵志”和“立志”意思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一起來尋找答案。通過讀課文,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徐悲鴻立志學畫是因為受到一個外國留學生的侮辱,“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受到侮辱后,他學畫更加刻苦了,每逢節假日就到博物館去臨摹名家的作品,一畫就是一整天;他的生活十分簡樸,把錢省下來買繪畫用品;最后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畢業考試,創作的作品在法國展出時,轟動了整個畫界,為中國人爭了氣,那位侮辱他的留學生不得不向他道歉“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識泰山’。”另外,通過讀課文,學生還理解到:徐悲鴻去法國留學,早已經立志成為一名畫家了,不是因為受到外國留學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學畫的。徐悲鴻原來就很刻苦,受到外國留學生的侮辱后,為了給中國人爭氣,他更加奮發努力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現在學生明白了,“立志”的意思是立下志向,而“勵志”是志向更加堅定的意思。所以題目中只能用“勵志”而不應該用“立志”。幫助學生準確的理解了“勵志”一詞的意思,以此有效地串起全篇課文的理解。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7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徐悲鴻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從徐悲鴻勵志的“志”入手,請學生回想課文,說說徐悲鴻立下了什么宏志?,然后通過引導學生說說,你認為真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接著,我抓住“為什么他會立下這樣的志愿?”引導學生了解勵志學畫的原因。為建架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我著重抓住了外國學生說的“你們中國人”這幾個字。為什么他不說“你徐悲鴻”而說你們中國人,你有什么感受?學生的愛國情感被激發起來了。學生情緒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再讀“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時就顯得群情激憤。然后我又抓住“徐悲鴻是這樣想的,他又是怎樣做的?”
讓學生默讀4、5、6節,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并簡單寫寫自己的感受。在學生交流時,我引導讓學生探究徐悲鴻的精神力量就在于他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徐悲鴻用事實讓外國人明白了只要心中裝有祖國,就有學習的'動力,就能為祖國爭光。使世界轟動的是中國人,是不可欺負的,我們都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爭光。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8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學畫,以優異成績為國人爭光的故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理解關鍵詞句,領悟文本內容,有選擇性地練習朗讀,感受徐悲鴻的形象美,并受到感染。圍繞目標,本節課按照“徐悲鴻立了什么志→他為什么要立下這個志愿→他是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他達成他的.志向了嗎”的思路展開教學,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流暢自然。我準確地找到了展開教學的抓手,如詞句抓手:第一段中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第二段中的“奮發努力”,第三段中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等。練讀抓手:外國學生的語言,寫奮發努力的句子等。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用教材教”之說,本質特征之一就是憑借教材啟發引導學生領會和掌握學語文用語文的方法,并加以實踐。本課時中就有所體現。教學第四節時,我讓學生體會這里通過比喻把徐悲鴻奮發努力寫形象生動了,滲透的是寫作的方法;理清文本順序時,我引導學生找出依據,滲透的是思考解答問題的方法;教學第二段時,要求邊讀邊思,圈畫關鍵詞句,這是讀書的方法。
此外,這節課,我還拓展了很多課外的知識。如:徐悲鴻的駿馬圖,有關立志的名言等,注重了課內外的延伸,深化了文本。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9
今天和學生一同在濃濃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學完的這一課。
開課我首先簡介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受列強欺侮的歷史背景,然后聯系初讀課文后檢查生詞的內容,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住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從徐悲鴻勵志的“志”入手,請學生默讀課文,說說徐悲鴻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通過聯系歷史背景說說一部分外國人認為的中國人是怎樣的?你認為真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
接著,我提出疑問:為什么他會立下這樣的志愿?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為建架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我著重抓住了外國學生說的“你們中國人”這幾個字。為什么他不說“你徐悲鴻”而說你們中國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情緒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再讀“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情感就不一樣了。
接著請學生默讀4、5、6段,劃出徐悲鴻的行為。在學生劃后,針對性的將“奔馬圖”介紹給他們,學生忍不住,就說,徐悲鴻的畫,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筆下的駿馬一樣在為實現志愿堅持不懈的奔跑。
過渡到徐悲鴻的成就后,我們再來讀讀他的志愿,說說是不是實現了?他讓外國人認識了怎么的中國人?
徐悲鴻會對道歉的外國學生說些什么呢?你們想對徐悲鴻說些什么呢?最后用舒婷的《我的祖國》做為整篇課文的結尾。
教學中以一個點做為引發點,上下覆蓋,層層深入,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是我們追求的。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 10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學中我以“勵志學畫”為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研讀課文。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討論,自讀自悟、潛心會文,領悟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與文本展開對話。實現了從: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結構,力圖探求作者構造語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維結構,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層意蘊,實施有效教學。
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把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和對語言運用之妙的感悟結合起來。在咀嚼、品味、誦讀語言中,領悟語言的精妙,對話得以深入進行。教學中三個維度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育人教育似春風化雨浸潤在言語的學習和運用中。教學完這課后,我感覺到幾處需要調整的環節,“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這句話中“天堂”二字抓的還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為條件最好的地方,還可以理解為“中國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雖然教參中只提供第一個解釋,但這樣加深理解后,更能激發學生的憤怒之情,我們這樣再為教參補充空白又何嘗不可呢?
只是在課堂上,學生未提到,教案的細微之處我沒完全記下,只想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么,而忘了給學生應有的引導與點撥。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7-14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10-20
徐悲鴻的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6-23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7-14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10-20
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6-29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范文07-05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范文07-05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范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