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統一大業》的教學反思
每一次公開都是一種能力的提升。每一次都讓我獲益匪淺。感謝西部沙龍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所謂師者,授業解惑,但于我而言,教師更需學而引,引而進,進而更學。
本次公開,我所授的是華東師大版第十三《祖國統一大業》。根據標要求,要求學生基本了解或掌握"一國兩制"構想的內涵。通過對"港澳順利回歸"和"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學習,培養學生自學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因此,在本的整體設計上,我以情感的培養為主題,努力渲染堂氛圍,以家國情懷題,以愛國主義結束,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愛國情愫。使學生明白個人命運和國家榮辱息息相關的道理。培養學生為祖國統一大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的民族意識。
總體講,我認為本節做到了以下幾點:
1、引入部分,以聞一多的《七子之歌》這首詩導入。請學生聆聽歌曲,教師提取關鍵詞句,渲染堂氣氛,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期盼祖國早日統一的情懷。由此引入題——《祖國統一大業》。
2、在新講授環節,通過學生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集體交流的探索學習形式,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真正成為知識的'獲得者。例如在探究"一國兩制"的內涵時,讓學生結合材料以及本內容,小組合作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既提高了學生的堂參與度,又能讓學生對其內涵有更深的理解。
、這節的目標是明確祖國統一、激發學生的歷史情節。如何將學生引入這一情節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成為關鍵。在這一點上,我利用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做為情感引導。同時播放感人歌曲,用視覺和聽覺雙重刺激,使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此時再引導學生把學習歷史和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引導學生觀察社會,從而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充分解讀本,讓學生掌握本的基礎知識,梳理本內容,做到貼合本知識,突出教材的作用培養學生通過教材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過這節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學中一些問題:
1、史實資料準備的不夠全面,教師引導過于簡單,堂僅局限于本教學,如果可以引用更多本外的圖片和資料,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2、講授臺灣回歸問題時,如果能結合時事,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學生會更易理解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更加興致盎然。
本節的教學內容龐雜,時間緊張。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速過快,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尤其是本內容涉及時政、歷史以及政治學科的內容較多,概念易識記但理解較難。因而導致本堂前松后緊,學生掌握了重點知識,但沒能把握住難點。另外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堂上進行的不夠充分和透徹,仍有待通過下進行補充。
【《祖國統一大業》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教學反思04-16
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教學反思04-16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02-05
《祖國的生日》的教學反思12-06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11-23
《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教學設計及反思09-30
《歌唱祖國》教學反思05-13
《我們的祖國真大》教學反思04-25
《在祖國的懷抱里》教學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