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橋》教學反思范文
《橋》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講述了老漢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著指揮、大公無私,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語文,講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個人很贊同這樣的說法:語文課,要瑯瑯書聲,更要靜思默想;語文課,要整體感知,更要咀嚼涵詠。將“文”化為“語”,把文章語言內化為自己的感悟,通過交流,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樣的課才是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本著這樣的宗旨,試教后,采取許多老師的建議,我刪剪了許多人文性說教的環節,最后緊緊圍繞教學重點——“感悟老漢形象,感受共產黨員氣概”展開教學,著力在環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下力氣。并始終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咀嚼體味、反復誦讀來實現文本解讀,引導學生“角色體驗”走進人物內心,與“老漢”進行心靈的對話。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禮和人生的啟迪,爭取讓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統一。
一、以“讀”為主線,關注學生的“體驗”。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讀,強調學生的自主感悟。讓生自由練讀描寫洪水兇猛咆哮的句子,展示讀最好的一句;串讀咆哮的洪水和人們的慌亂表現;默讀課文7—23段,劃劃描寫老漢表現的語句,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么樣的`人;齊讀送給老漢的贊歌等等,為學生搭建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平臺。其次反復讀,強調學生多角度的閱讀。對含義深刻的字詞或句子,需要反復引導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我在學生交流了對“揪”字的感受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讀這句話,在讀中加深體驗,感受老漢的精神魅力。
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營造與文本內容相似的氛圍。
考慮到文章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有一定差距,我在課前談話中剪輯穿插了洪水的錄象片段,串讀洪水語句時配上洪水洶涌澎湃的聲音,讓學生進入了文本氛圍。這對后面成功地感受老漢形象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尋找語言訓練點,落實寫話訓練。
讀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那說和寫更為關鍵。所以我努力結合文本創設語言訓練點,并落實書面學習感受表達。串讀洪水語句,“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時,出示“這座窄窄的木橋就是”用來提升認知;當人們跌跌撞撞向木橋擁去時,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說老漢像一座山,想象他曾經為村民們做過什么?此時他心里怎么想?從而引出“他得像一座山。”最后對“揪”字的寫批注,讓學生在靜思默想的寫話中提升語文能力,更是豐滿了老漢的人物形象。
教案設計是死板的,課堂是靈動生成的。由于經驗的缺乏,課堂上出現了許多不足之處,最大的不足體現在教學“揪”和“推”的對比感悟人物形象過程中。當問出“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揪”時,很多學生就能夠較好的深入課文去回答。這時未能及時地調整教學流程,直接讓學生寫批注。以至于這里的教學稍顯混亂,環節不清爽流暢。其次,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沒能及時加以肯定,點評語言的恰當和豐富性也值得進一步完善。
【《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橋》教學反思04-12
橋教學反思04-22
《橋》教學反思05-09
橋教學反思06-14
《橋》教學反思01-02
橋教學反思10-23
《橋》教學反思04-23
最新《橋》的教學反思02-20
奇妙的橋教學反思02-19
《奇妙的橋》教學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