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作業的教學反思
在習題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貼近生活實際 為了讓學生從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中去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可設計一些這樣的習題。
如在學習了不等式的內容后,筆者設置了:
例5 某家長經商一批貨,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獲利100元,然后可將本利都存入銀行,已知銀行月息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獲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費。試向這批貨物何時售出(本月一日還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設這批貨的.本金為x元,則兩種售法收益之差為
(x+100)(1+2.4%)-(x+120-5)=0.024x-12.6.
又如學習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后,讓學生解:
例6 一塊形狀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圖2,重新配時需要帶去幾塊?
通過這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學用結合的習題,不但使學生用了課本知識,還解決了實際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作業興趣。
貼近社會熱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商品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為了讓學生及早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在習題中給予滲透。如結合函數的內容,讓學生練習:
例7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單價出售化妝品,這種化妝品的制造和銷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經費費用400元(如取暖費、租金、保險金等)。現求這個商店每天應產銷多少瓶化妝品才能獲得利潤300元?若每天銷50瓶,是虧損還是盈利?
這種從當今“商品經濟熱”的實際出發而設計的習題,使學生學以致用,讓他們當一回“小能人”、“小經理”,形成為用而學,越學越有用,越學越愛學的良性循環。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數學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設計好習題,加強設計“精品”習題的意識,以少勝多,以質為上。在知識和難易程度適宜的基礎上設計習題務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將求新、求活、求近統一起來,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讓習題練習不斷成為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直接發源地、激發器。要讓學生產生做題初,趣已生;做題時,趣愈濃;做題終,趣不盡的學習情緒的最佳境界。
【數學作業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作業的反思08-29
數學作業批改的優秀教學反思01-16
數學實踐作業開展的教學反思11-11
作業批改的成效數學教學反思10-16
高效課堂與有效的作業數學教學反思10-10
談有效數學作業的設計的教學反思范文01-18
關于數學作業的反思范文08-15
《有趣的作業》教學反思07-24
作業批改教學反思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