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么?”“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后,發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課件設計意圖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師的教,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學。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容量,節約時間,提高教育教學速度,使學生充分利用視覺、聽覺,通過實踐去獲得知識,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多種器官進行學習。達到用時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2
《濟南的冬天》是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二單元以寫景散文為主。在《春》中已經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學習。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溫晴”兩字,濟南的山山水水無不透露出溫晴的特點,而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又處處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課就圍繞景的“溫晴”和情的“溫情”來開展。
對于景物的溫晴特點,我讓學生自己去找,通過學生自己的魔都,圈點勾畫來探索發現這一特點。并做適當的顛簸,而學生在分析景問晴的過程中世紀上已經體會到作者的喜愛之情,因而下一個教學步驟對于情的分析只是一個總結提煉的過程。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雖然有所關注學生的“學”。但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學還不是一個主導,而且在整個課程中學生的讀也不夠多。語文課應該是充滿了朗朗的讀書聲,可是我的語文課還是沒有這樣的效果,往往是為了讀而讀,讀變得沒有目的性,沒有層次性。這是我需要進步改變的地方。
而對于景物的溫晴的分析過程中,分析的過于淺層,沒有向更深層次的挖掘。學生已經懂了,上課應該教學生所不懂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跳一下能夠到達的高度。而我現在的高度停留在學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這對我的文本解讀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自己應該不斷地進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學生。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3
本次公開課,表面上看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程序組織有序,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細推敲之下,這節課的處理上卻存在許多問題。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寫了什么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抒發了什么情感?第二個教學重點就是賞析語言。這節課應分兩課時完成,每節課完成一個教學重點。
在處理這節課時,考慮到這是一節公開課,又有領導聽課,為了保證效果,我做了這樣處理,將兩個重點都放在了一課時,為了出彩,為了留給賞析語言更多的時間,就在處理第一個重點時做了簡單處理,設計了3個小問題:
(1)作者對濟南總的'印象如何?
(2)濟南的冬天與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3)作者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嗎?這樣處理雖然也完成了重點一,但僅僅點到為止,并沒有展開詳細探討,導致學生并不明白無論山水都是圍繞總特點“溫情”而寫。
這樣做,雖然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細想之下,是否違背了一種教學規律,是否失去了上課的真正意義,讓我想到了公開課就應該逃避問題嗎?就應該避重就輕嗎?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么?自己這節課雖不是作假,但卻有悖于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前提,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教學的本來面目。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4
一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于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于是,對于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5
經過七年級語文教研組的討論決定,由我來講一堂公開課,于是,我選擇了《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體同學的配合下,這節公開課得以順利進行。
首先要感謝同事們對我的支持和幫助。由于我工作以來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語這一學科,這是第一次講語文公開課,所以雖然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是前來聽課的同事們發現并指出了這些不足和缺點,我才能得以進步和提高。比如問題設置的梯度不夠,問題難易程度差距較大,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學習。再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小組化學習進行的不充分,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課堂。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多地向優秀的同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其次,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上課之前,同學們做了充分地預習。在課堂上學生們都在盡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師,對于老師設置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作答,課堂氣氛相當熱烈,當堂訓練完成的.很有效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做得相當好。
通過這次公開課,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點、弱項的同時,我看到了自己與優秀同行們的差距,這更激發了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斗志。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會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績,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語文教師。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6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語句或段落暢所欲言,也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學生對自己所喜歡的語句的講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個學生說:“我喜歡第2段中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因為搖籃能擋住寒風,讓里面的嬰兒感到溫暖。”又有一個同學補充說:“正因為濟南如同搖籃里的嬰兒,所以冬天是溫暖的,四季如春。”學生在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一些寫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濟南冬天氣候的成因,它所達到的效果無疑比老師單純地分析灌輸修辭、語法要生動得多。作業設計也較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掌握寫景的技巧后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本人覺得閱讀環節處理得不太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學生對文本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他們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課件中所展示的與濟南冬天相關的一些優美的圖片上,我發現學生只能邊看書,邊聽錄音,邊看圖片,對此如果做一些調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讓小組朗讀(或學生自由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接著讓學生默讀,有利于學生思考,培養其思維能力;最后再把書合起來,看圖聽讀。而本人在教學時只采用看圖聽讀的形式,這樣的結果一是閱讀時間太少,二是這個環節難以處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重視閱讀環節的處理。總之,在寫景的文章中,朗讀和對語言的感知與品味是非常重要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7
11月19日做了一節公開課《濟南的冬天》,感覺很不成功。沉思良久我認為這節課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課堂容量過大,沒有精心組織教學。現就本節課的學案設計談幾點:
1、《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應該用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方法,第二課時學習寫景順序及語言賞析。我在設計這一課時也是按照這樣的想法去設計的,但在設計導學思考題的時候,多設計了幾個題,特別是第一段設計了兩個題,上課時本來這兩個題學生一看就能回答上來,我又讓學生小組討論,這樣浪費了時間,導致后面的教學環節比較緊張。
2、在教學本節課的重點,即作者抓住了濟南冬天的`什么特征,從哪些方面描寫濟南冬天的美景時,由于前面浪費了時間,這一環節讓學生討論的比較少,分析很不到位。學生對濟南冬天的特征感知不太明了,只是為了完任務草草了事。
3、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在上課時缺乏激情,沒有精心去組織教學,沒有預設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在檢測字詞時抽上去的同學出錯比較多,這樣在這一環節就浪費了很長時間,所以后面就比較緊張。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8
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借,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復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通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么?”“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并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于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于是,對于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將是我今后教學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9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自主學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在教學時主要以課文為憑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感受、理解、品味賞析文章,最后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在課堂討論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和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學生有許多令人感到欣慰的表達,但當時我并沒有機智地抓住這些閃光點,課后我也深刻地反思。課堂上我們要做一個積極地旁觀者,看、聽、感受學生的思想,給學生以支持和鼓勵,給課堂以生機和活力。
另外在互動環節,只注重了能力較強的幾個學生,沒有照顧到其他幾個差生。在學生賞析時,沒有作進一步的'引導,以致有的賞析脫離了文本,想到哪里說道哪里,在訓練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發言的同時沒有兼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幾點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尤其要注意。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0
筆者認為,高效課堂要實現“高效”必具備兩點要素:教師的教學創意和學生的高效學習。而在這兩個要素中,教師的教學創意(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設計)是本,學生的高效學習是關鍵。本節課教師的教學創意體現在:巧選教學切入點;巧設問題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題。
一、教學創意之——巧選教學切入點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師作為讀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作為教者要教給學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卻需精心選擇最佳切入點。教學的切入點,即引領學生走進教學文本,領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綱挈領、統領課堂的作用。一個好的切入點,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突出學習的重、難點,帶動整節課順利展開。
本節課選擇“文意理解——抓‘溫晴’與美段細讀——品味‘妙’”為切入點和核心任務。“溫晴”一詞是集中揭示中心,表達情感的關鍵詞語,是文章的神經中樞和信息節點,具有發散和貫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樣是能表達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顯文章藝術特點的關鍵字。
二、教學創意之巧設問題情境
高效課堂中,巧設問題情境至關重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好似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體現著“一線串珠”的作用,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教師要善于通過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來引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引發學生的課堂討論,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本節課設計的兩個“主問題”是:你認為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特點的一個詞或短語是什么?為什么?你認為能貫穿全段(第三段)的一個字是什么?請從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溫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
三、教學創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題
作品的背景資料適時穿插能引領學生深度文本,讀懂,讀透文本。為什么老舍筆下的濟南如此溫晴?如此曼妙絕倫?賞析完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后,一句“為什么”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時適時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將自己對濟南的溫情融化在濟南的一山一水中。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04-03
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0-16
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案01-08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的教學設計06-02
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10-07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06-23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04-03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08-05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0-23
濟南的冬天的教學反思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