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1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充滿童趣的導入,把孩子們的興奮點抓住。
孩子都很喜歡小動物,我正是抓住了這個用小動物吸引了孩子。
2、直觀的操作,不是讓學生憑空想象知識,而是在動手,動腦的基礎上,感悟知識。
3、通過充滿童趣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在玩中學。
二、從動手到動口、動腦。是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考慮到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在教學中始終遵循這一原則,說動交融,在動說實踐中促說,進而自然流暢的實現抽象算理的明晰,比如,在教學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理解算理時提供了素材——小棒,孩子們在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過程中,與同桌同學的交流中,對湊十的意義,有了更加明確的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在具體問題中突破重難點。
在學生總結完算法后,教師借機質疑7為什么分成2和5,而不分成1和6或3和4呢?問題一提出在孩子們得心里馬上有了漣漪,他就會自然而然的重視起這個問題來,也會用心去想這個問題,從而加深了對湊十法的理解。
四、在具體的情境中,鍛煉孩子的發散思維,培養孩子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
最后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圖中都有誰?”讓學生有了大致的印象,然后再讓孩子們與同桌小朋友手拉手找數學問題,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開動腦筋,想成為那個想找出問題的一分子。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2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交流算法,逐步理解8、7加幾的湊十方法,認識和掌握8、7加幾的湊十口算過程,能用湊十法正確口算8、7加幾的得數,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重點是能正確計算8、7加幾,難點能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計算方法。
本節課是在學習《9加幾》基礎上教學的,也就是孩子們已經對“湊十”的方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學習9加幾的過程中,他們充分體會到“湊十”后,算10加幾的簡便。教材8加幾、7加幾的安排與9加幾類似,不同的是不再出現逐個數數的算法,而且把8加幾、7加幾融合在一個例題中進行教學,以提高綜合計算能力和思維水平,為以后學習6、5、4、3、2加幾奠定基礎。我在課前安排了對口令的游戲,活躍了課堂氛圍,緊接著通過情境創設復習9加幾的內容,回顧湊十法在口算過程中的應用。例題呈現了裝在兩個盒子里的小號,每個盒子都有10個空格,其中一個盒子裝了8把,另一個盒子裝了7把,要求計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號。這個地方我要求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過程。在擺小棒之前,幫助學生明確擺法:用小棒代替小號,左邊擺8根,右邊擺7根,移一移,怎樣能夠計算出“8+7=?”,學生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擺出課本上的第一種擺法,對于第二種擺法也有一部分的孩子能夠擺出來。接著我讓兩名學生到前面來擺一擺,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我板書8加7的思考過程,最后我指名幾個學生看著算式說一說8加7的思考過程。“想想做做”的第1、2題讓學生通過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鞏固和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加幾的思考方法,我讓學生獨立先在書上圈一圈,再討論圈的方法。 “試一試”讓學生嘗試計算7+9,學生除了可以用把7湊成10或者把9湊成10的計算方法外,還可以由前面學過的'9+7=16,想到7+9=16。第4題通過同一組題的比較,讓學生掌握用交換加數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學過的計算進行新的計算。此后在開火車的游戲中,將8、7加幾的算式有序的呈現出來,學生口算得數以后,整理算式讓學生來發現規律——數與另一加數之間的關系。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學生用湊十法來思考如何計算8、7加幾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把幾和幾湊成十,再來將另一個加數分成幾和幾,這才是正確的思考順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思維過程的培養。
此外,例題讓學生擺一擺,而沒讓學生填一填,還有練習題目的處理上很多細節不夠到位,例如第一個題目,出示以后就直接讓學生在書上圈一圈,可以先讓學生思考并說一說,再來動手圈。這里出現的問題與教學設計不夠精細、提問和評價方式等都有一定的關聯,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3
昨天上午我在一年級四班上了一節7加幾的課,通過課前認真備課,到課堂上自己的表現,我有很多的想法,為了能把自己的課上的更加的有特色,把自己的課反思如下。
1、小組交流要求明確。再讓學生拿出前置學習單進行交流時,我害怕出現學生不知所措的情況出現,所以我在小組交流之前就先把要求說的很明確。讓每個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時都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
2、小組交流的時間。墨老師和褚老師的課在進行小組交流時時間都在10分鐘以上。我就想我們的內容很簡單,我們在交流時也不能1、2分鐘就結束吧,所以在上課時楊巖紅老師的小組交流用了7 、8分鐘,王雯冰老師用了14分鐘,我用了大約5分鐘。因為交流的時間很長所以我的課沒有來得及處理練習題。
3、全班交流,學生匯報時,孩子們都說的`很好,所以有很多的方法我們沒有再次在課堂上提到。孩子們在全班交流時說到的方法有1、數一數,2,畫一畫,3、湊十法,因為在學習9加幾,8加幾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分一分分小棒作為一個重點的方法進行了學習,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們沒有再次出現操作的分一分。其實我們還可以用上圈一圈這個方法,這是我在授課時的一個疏忽的地方。這說明我太注重結果,沒有去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
通過這次上課我對數學組探究的1+4+1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自己雖然有小組的合作、交流,但是大部分是流于形式的東西多一些。通過集體備課、磨課、學習別的年級的課我有了很多的想法,也對教學模式的變革有了重新的認識,教學模式的變革真的勢在必行。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4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的。上課開始,我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動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體會“湊十法”的簡便性。然后鼓勵學生擺脫學具,利用知識的遷移,完成8加幾的其他題目和7、6加幾的一些題目。在鞏固練習階段,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不僅把課堂活動氣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學生在或活潑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湊十法”的關鍵。
本節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1.注重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具體情境的問題中初步感知“湊十法”。然后借助動手操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湊十”的表象,并通過交流,把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起來。從而理解和掌握“湊十法”。最后是脫離實物,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數。這樣分層地逐步抽象,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
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的關鍵是如何“湊十”。如果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優等生是沒問題的,后進生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湊成十。于是我通過在黑板上一步步板書,從而讓他們非常直觀地看出“湊十”的過程,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這一理念和目標出發,我設計了《7加幾》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7加幾”的方法,加深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
一、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題情境后讓學生收集信息并提出問題,接著想辦法列出算式。然后又通過討論、圈圖讓學生自己發現把7“湊成十”的方法,并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二、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9加幾、8加幾的進位加法,湊十法的知識結構已經建構,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觀察收集數學信息、交流討論如何“湊十”、 動手操作,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求學生圈一圈,看如何“湊十”,通過操作,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尋找規律方法,實現了把7“湊十”的知識再創造,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不足之處
在這節課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反饋不夠及時,忽視對個別學困生的輔導;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需進一步培養。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6
《8、7加幾》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9加幾》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把9加幾的計算方法遷移到8、7加幾中,并能夠正確進行計算。
最開始我用復習導入新課,通過一系列的口算練習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以及計算的速度,同時復習9加幾,湊十法的計算過程,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
例題的'教學先看圖列出算式,再通過用小棒擺一擺,在操作中讓學生將9加幾的算法遷移過來,自主探索8、7加幾的算法。在思考中,體會計算8+7時,既可以把8湊成十,也可以把7湊成十,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湊十過程,引導學生用三句話來表達兩種不同的算法,通過操練,熟練掌握湊十法。試一試讓學生由已經知道的9+7直接推算得數。
在練習方面,除了書上提供的題目,還列出了所有8加幾以及7加幾的算式,先算出各個算式得數,再引導發現規律。
縱觀整節課,在一開始的口算練習中,還可以適量增加口算練習的量,從得數不滿10,得數正好為10,9加幾幾個方面來進行比較,體會湊十法的過程,先把一部分湊成10,再計算。這樣也使得練習安排的更有層次性。
練習擺小棒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模仿小號擺放的樣子,在作業紙上擺放,降低擺小棒難度。注意將觀察,擺小棒,用算式填,三個環節一起進行,不要脫節。
練習方面,把握的有點死,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最后在找出8、7加幾算式的規律后,可以再提供一些題目,讓學生直接由發現的規律來解答,應用規律。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7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課伊始,我采用“快速填數”、“快速搶答”的復習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所復習的內容是本節課知識的停靠點,有利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來探索學習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接著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探索出8+5和5+8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體會“湊十法”的簡便性。然后鼓勵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完成8加幾的其他式題和7、6加幾的.一些式題。之后我引導學生回憶如何“湊十”,再教他們唱“湊十歌”。“湊十歌”的教唱,不僅把課堂活動氣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學生在活潑愉快的學唱中掌握了“湊十法”的關鍵。在鞏固練習階段,我設計了幫動物園的阿姨找小動物和送小螞蟻回家的情境,將“做一做”的3、4題由簡單的計算,變成助人為樂的事,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又復習了8、7、6加幾的計算方法,更在此基礎上提高了學生的口算能力,進行了德育滲透。
本節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1、注重知識的遷移
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具體情境的問題中初步感知“湊十法”。然后借助已有經驗,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湊十”的表象,并通過交流理解和掌握“湊十法”。最后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數。
2、注重創設生活情境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為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在設計本課時,我注重創設一些學生喜歡而又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吸引學生。如在復習時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設計了“快速填數”、“快速搶答”的復習形式;在新課開始創設了去公園玩要先買票的情境;在鞏固練習時設計了“找小動物”和“送小螞蟻回家”的情境,這些情境的設計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3、注重學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養
在關鍵處、在學生有話想說的地方,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如,根據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后,讓同桌小朋友互相說一說怎樣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在學生獨立操作學具計算8+5后,又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擺的,怎樣算的。通過相互交流,學生不僅能相互啟發,體驗算法多樣化,而且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與傾聽能力。讓同桌互相交流,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起始環節,學生在相互交流將逐漸形成合作意識。
4、注重德育滲透
在鞏固練習時,設計了“找小動物”和“送小螞蟻回家”的情境,滲透了助人為樂的德育教育。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8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9加幾的教學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于之前學習的9加幾,已經初步掌握“湊十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教學目標是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掌握8、7加幾的計算方法,并能熟練的.計算。并且通過提倡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和數學的應用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用“湊十法”的計算方法來計算8、7加幾。
由于對于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學生是已經初步掌握了的,因此在教學8、7加幾時,我直接出示情景圖,先讓學生根據圖說說圖意:其中一個盒子里裝了8把小號,另一個盒子里裝了7把小號,要求兩個盒子里一共裝了幾把?學生直接列出算式:8+7。在計算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計算8+7。有的學生是通過擺小棒,先擺8根小棒,再擺7根小棒,然后挪一挪,把7根小棒其中的2根給8根中的,就變成10根了,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15根。根據這種擺法,我試著讓學生用我們上節課學習過得湊十法表示出思考的過程,大部分學生都能表示的出來,因此我再適時介紹一下,8+7用“湊十法”計算是,可以把7分成2和5,8加上2變成10,10再加上5變成15,為什么是分成2和5而不是其他呢,因為8和2可以湊成十。最后,我試著讓學生想一想,8+7還可以怎樣計算呢?再得出8+7還可以吧8分成5和3,其中的3和7合成10,10再加上5等于15。
本節課不足:本節課著重是讓學生用“湊十法”來計算8、7加幾的得數,但是在講授的過程中,在湊成十的環節中講的還不夠到位,以至于班級中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不知道要把其中一個加數分成幾和幾來計算,他們在計算的時候還是通過掰手指來計算的,我需要加強對他們的輔導。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9
在本課的設計上我以闖關游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比一比,看誰最先闖關成功”,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生心和斗志,使之產生巨大的學習動機,然后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新知,組織學生交流,再進行反饋評價,最后進行課外延伸,培養發展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課后感覺這樣設計時間上有寬度,空間上有廣度,氣氛上有熱度,全班參與了活動,使整節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樣熱鬧的課堂上,會出現部分不分場合胡亂湊熱鬧起哄的學生,需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為什么的時候卻還是自顧自“熱鬧”的學生,這時如果不進行紀律的調控的話,那這部分學生就只是熱鬧的玩了一下,熱鬧了一下,并沒有任何收獲和進步。紀律的`調控也要注意要用游戲中的規則來解決,用興趣和獎勵來引導,切忌嚴厲的批評,因為這會使原有的平等的、愉快的課堂氣氛遭到破壞。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 10
《8、7加幾》一課是蘇教版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92-93頁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9加幾”的基礎進行的,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主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掌握“8、7加幾”的湊十方法,同時在比較中優化計算方法,以便能準確熟練的口算8、7加幾。
本節課的內容與蘇教版舊教材相比已有所改動,舊教材在“9加幾”之后,單獨學習了“8加幾”;而新教材卻將8、7加幾融為一課時,我個人認為教材之所以這樣處理是為了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計算,而不是死授一種方法將學生束縛住。
首先,出示例題,指導學生看圖說圖意:左邊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右邊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并列出算式8+7=?
利用學生學習9加幾的基礎,讓學生獨立用小棒擺出8和7兩部分,讓學生思考:怎樣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學生很自然說出把8湊成10,或者把7湊成10,這時候再讓學生思考驗證:是不是兩種方法都可以呢?動手移一移,以加深對“湊十法”的感性認識。
在此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說明用“湊十法”計算8+7的口算過程,知道:“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這一題“可以把8湊成10,就把另一個數分成2和幾”,“也可以把7湊成10,就把另一個數分成3和幾”,為學生掌握8、7加幾的計算方法打好直觀的'感性基礎。
“試一試”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7+9。完成計算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湊成十,也可以把9湊成十,或是用交換加數的方法去想。此時要啟發學生比較:“怎樣能很快想出得數?”“怎樣算簡便?”“和我們之前學過的哪道加法題的得數相同?”引導學生應用學過的9+7=16,算出7+9=16。
在綜合練習時,除了鞏固8、7加幾的湊十方法,我還考慮了學生接受能力的層次性,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得數即可。
但我也適時結合兒歌,舉例優化算法:看大數,分小數,湊十數,加零數。也可以運用交換加數,得數一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在計算中初步應用簡單的推理和知識的遷移。
【一年級上冊《7加幾》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7加幾》教學反思人教版09-15
8、7、6加幾教學反思09-18
8、7、6加幾教學反思04-03
《8、7、6加幾》教學反思04-20
《8、7、6加幾》教學反思08-04
《8、7、6加幾》的教學反思10-16
《8加幾》的教學反思09-05
《9加幾》教學反思09-27
加幾教學反思案例09-08
《9加幾》教學反思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