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浮力教學的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憑他們的直接感官傳遞的信息,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怎樣突破這一難點,是本課重點解決的問題。所以在實驗時,反復強調,分別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樣,雖然教學過程( )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并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出示死海中一人在海面上看書,這是為什么?她怎么掉不下去呢?這些問題并不讓學生馬上回答,給學生留下懸而未解的問題。學源于思,起于疑,為突出本課的重點起到了作用,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著實驗桌上的水槽浮著這么多東西,學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浮著什么?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壓,壓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復幾次,體會手的感覺。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玩了起來,盡情地用這四種浮著的物體實驗。實驗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來:把這些東西按到水底再輕輕松手時,感覺到水里有什么東西向上頂手,讓他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水的浮力的存在,事實讓孩子們信服,“水的浮力”確實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
在水中浮著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對這一教學難點,我采用這樣的辦法突破的: 教師拿著鉤碼、鉛片、球形橡皮泥一一呈給學生。問:“既然水是有浮力的,那么把這些物體放在水中會怎樣?為什么?”同學們大膽猜測,有的說鉤碼會沉,橡皮泥會浮,有的說這些東西都會沉,說法不一。“誰的猜測是正確的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學生把這些材料輕輕放入水中,鉤碼、橡皮泥立刻沉入水中,鉛片先浮在水中,用手一碰,也漸漸沉入水中,然后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鉤碼、橡皮泥不受水的浮力,有的認為它們在水中都受到了浮力,爭論的氣氛十分濃厚。這時,我不失時機地追問,現在大家只是猜想,事實究竟怎樣呢?你們說說怎么辦?怎樣設計?用什么材料?同學們開始討論,提出設計方案,當他們有不懂之處時就參閱課本,看到測力計、鉤碼時,通過討論很快想出辦法:用測力計去稱,先稱出鉤碼在空氣中的重量,然后再稱出鉤碼在水中的重量,這兩個重量一比較,重量減輕了,說明鉤碼受到水的浮力。通過實驗,學生親自證明了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就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浮力》教學反思2
背景:為迎接區優質課大賽,我校在報名老師中進行海選,據說只有兩名老師可以有幸入圍。應該說憑我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想入選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不報什么希望,順其自然,。但是“上天只眷顧有準備的人”,所以我蒞臨聽課指導。 教學內容為——浮力。
教學程序:
引入、說說生活中的浮力現象——體驗浮力——測量浮力——探究浮力的影響因素——練習——小結等環節。
引入環節:
我選擇了一個氫氣球,幽默的語氣開始本節課。(原來打算表演小魔術——不能浮起的乒乓球,后舍去)
體驗浮力:
把乒乓球和易拉罐用手指按入水中。比較手所受的浮力和現象。
測量浮力:
把硬幣投入水中,提問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嗎?要求學生小組內利用身邊的器材,合作設計簡單的實驗說明這一問題。(事實證明:學生能利用彈簧測力計通過稱重法比較和測量浮力,解決問題)
探究浮力的影響因素:按照探究環節進行,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猜想的理由要求說出(教師可以提示,猜想的依據可以是生活經驗、實驗現象、公式、學過的知識,甚至是“直覺”,經過前面的.鋪墊學生可以說出幾個猜想)。難點在于猜想的合并歸納和排除。最后是小組分組實驗,交流得出結論。
反思:課后我及時找到聽課老師和領導,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用高校長的話說“這節課不愁教學反思的撰寫了”。的確,結合自己的感受并大家的意見,現總結如下:
其一、教學的程序安排合理,教學方法得當,有備而來。
其二、部分環節設置不妥,造成后兩個環節沒有完成,是個遺憾。
1、要求寫出實驗驗證浮力和密度關系的步驟的環節可以刪去。時間占據了六分鐘之多。
2、體驗浮力的實驗,在提問上或者器材上可以做改進。(提問:哪個更費力代替哪個更容易?用小塑料瓶子代替乒乓球,防止乒乓球的旋轉帶來的影響
其三、自制了一個器材方便測量浮力,效果不錯,雖然在實驗室待了兩天,幾經改進和挫折,非常不容易,但是結果還是值得欣慰的。
其四、在猜想環節上,我準備了八種可能猜想,并對每一種可能設計了處理方法(后附),但是處理結果還可以更準確、更科學、更明晰。
其五、在教師語言、語氣語調的變化上加強鍛煉。
比如引入用疑問語氣,提問用祈使語氣,表揚用感嘆語氣等,語言要波瀾起伏,這是個慢功夫,今后注意加強和改進。其六、活動型課和講授型課的比較。(第三節課聽了劉老師同樣內容的課,同課異構。)學生更喜歡哪一種?哪一種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構有沒有優勢,哪一種更有利于保持學習興趣的長久性?經歷挫折和困難,然后解決問題,其中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要找機會把這樣的體驗給我們的學生。
【浮力教學的反思】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反思06-22
《浮力》教學反思04-03
浮力教學反思05-24
《浮力》教學反思06-17
《浮力》教學反思08-18
浮力教學的反思10-08
浮力教學反思06-21
《認識浮力》教學反思09-12
《水的浮力》教學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