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鵲治病》課文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1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這則寓言就是要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防微杜漸,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本課教學安排一課時,由復習《紀昌學射》引到第二則寓言,讓學生向大家介紹扁鵲,學生課前搜集過資料,所以說的很到位,點出扁鵲是位名醫。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再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在指名學生說課文主要內容時,第一位學生幾乎是把課文復述了一次,連對話都講的清清楚楚,出現這樣的情況,我還是給了他肯定,適機提出他的問題,在概括大意時要簡潔,抓住重點,簡單講述。后來請了幾位學生說的比較到位,以后在概括內容方面還要多花時間。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說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太固執。其實學生能說到這點就已經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詞語就送給學生,掌握一個新知識。
上了本課之后,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于引導,善于對話,因為在對話中才能了解到學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對話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反應要靈敏,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而我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還是過于考慮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關注不夠,特別是對學生的回答沒有認真聽,對于學生的不足和精彩之處不能及時做出評價。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2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學生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薄⒉袒腹珵槭裁纯偸遣宦牨怡o勸告?
。病⒓热徊袒腹静辉嘎牨怡o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场⒈怡o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思考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如果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3
從備課上來說,課前準備較充分。查閱了不少關于扁鵲和桓公的資料,記住了扁鵲的小故事。對于文中桓公的表現,進行了合理的推測與分析,得出了獨到的見解。絞盡腦汁將課文的各個環節用自然的過渡性語句串到一起。盡量的打開思維的空間,不拘泥于課文中僅有的文字描述,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補足了文中人物的豐滿度和立體感,讓學生們察覺到:其實看似遙遠戰國人物也并不是那么平面化,那么不可感知,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覺得好像和他們一起度過了故事中的這段時間,因為有了親身經歷的體會了,入文了,所以感覺就實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幾個班級試講,又有和同級部老師以及領導的'交流和溝通,對這一課的了解只有越來越清楚和深刻。那么,即使沒把交流的內容悉數呈在課堂上,但因為感覺知道的多了,所以,講課的底氣就不一樣了,好像什么樣的狀況都可以駕馭了。
從上課上來說,總體課堂確實氣氛不錯,學生的發言,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針對我班學生的特點,一個問題可以有好幾種問法,舉例說明,如果一個問題太難,太寬泛,那么可以問得具體點;可以提些選擇性的問題;也可以把一個問題分成三節來問,環環相扣,層層加深;可以把上一個問題的答案變成下一個環節的問題;還可以給學生一些簡短的暗示、提示等等,這是課堂氣氛能否活躍的技巧),聽講的態度,老師的整體調度,基本上較為順利。除了有個別小環節有遺漏,再是對板書有些小遺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4
說到備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鉆研教材,但在《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備課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學生的盲點,讓課堂教學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拿到《扁鵲治病》的第一稿,導入和初讀課文的環節基本一致。在切入課文學習是這樣設計的:
1、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
2、同學們,我們剛剛從故事中知道扁鵲是一位神醫,他能從死神手里把人救活,這次神醫為何治不好?是否徒有虛名?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扁鵲的句子,細心體會,動筆寫寫;你從這些句子中,獲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鵲的醫術高明,具有先知先覺的智慧。)
看起來較滿意,板塊也較清晰,因而一開始也沒試教。等到試教時。第一個問題一出示: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很多同學都紛紛舉手:扁鵲給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讓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學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接下去我們還怎么去找原因呢?這些環節不是形同虛設嗎?
于是,這天晚上霍老師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當我打入“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腦中立刻跳出白天試教時學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從哪兒看出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呢?”學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響在我耳旁……“扁鵲那么有名,為什么蔡桓公不讓他治呢?”思路越來越順暢……
第二天,我拿著修改稿去試教,感覺課堂十分融洽。其實,里面的'內容我沒換,只是提問的切入口改變了。
這堂課又一次讓我感受到:備課真的要備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5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通俗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理解體會。
教學時我分三步實施。
一是課前質疑“扁鵲是一位名醫嗎?”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閱讀文本,尋找自己的答案。這個問題,學生理解非常到位。
二是以扁鵲三次勸說蔡桓公治病為主線,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對話,揣摩兩個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讓學生貼近文章,在表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同時還能從中感受到扁鵲的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和固執己見,為明理做鋪墊。
不過,在朗讀訓練時,對文中人物的語氣把握還稍有欠缺。朗讀的基本形式能夠達到教案的設定環節,但是在學生回答并且指導讀的時候還有些牽強,顯得不是那么自然。
三是聯系生活體會寓意。理解寓意是學習寓言的靈魂,能把寓意不著痕跡又水到渠成地理解透徹并有深刻感悟是完美教學的目標。本課的寓意揭示,我先借分析蔡桓公病癥由小到大的原因滲透“防微杜漸”的意思。
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但是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上,以至于草草結束了課堂。此次教學活動,感謝潘書記的悉心聆聽,細致的點評。從這堂課中,我學習到了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且在習作中學會運用對話描寫。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6
今天,聆聽了劉校長執教的一節寓言教學《扁鵲治病》,感觸很深。學生學得自然充分,老師導得恰到好處,順應了孩子的讀書規律,真正還原了孩子本真的閱讀過程,給每一位聽者如沐春風的感覺。我覺得劉校長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與大家共勉:
1、讀課題,能讀出猜想
一個好的閱讀者,看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名字,頭腦中一定會產生許多猜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孩子看到題目,要學會從題目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依據信息讀出猜想。劉校長出示課題《扁鵲治病》后,及時問孩子,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從課堂實踐看,孩子的猜想涵蓋了文章的每一個角落。如:扁鵲是誰?誰生病了,病得怎么樣?扁鵲怎樣治?病人的病好了嗎?多好的猜想呀!我們今天能讓學生這樣去做,明天也這樣,后天還這樣,日日都這樣,孩子是不是就會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看到題目頭腦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擁有了閱讀期待,帶著期待讀文本,孩子會在讀書中不斷地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這樣閱讀的過程是快樂的。
2、初讀文,讀出感受,整體把握文本
一個好的閱讀者讀文章應該是沒有雜念的,應該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讀葉圣陶老先生的《語文隨筆》這本書時,記錄了這樣一句話、“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著這么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面對著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弊x完這句話我在想,現實中的閱讀教學不就是讓孩子在還債嗎?瑣碎無效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去回答,上完了一節閱讀課,就像跟著老師到迷宮中走了一圈,還是迷迷糊糊,下次進去自己還是出不來。試想我們老師像誰?像不像黃世仁逼著楊白勞交租子。雖說有點夸張,但我想孩子就是這樣的心情。怎樣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題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帶著猜想去讀吧!此處劉校長什么問題也別提,就讓孩子把自己當做一個最真實的閱讀者。這樣去讀,讀過文章的感受應該是豐富的。這就是我在執教寓言的第二個環節,讓孩子敞開心扉和同伴們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課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這些:蔡桓公這個人太固執了;扁鵲這個人很執著;扁鵲的醫術很高明;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劉校長不就是在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感覺嗎?怎樣培養孩子語感,是不是應該讓孩子放松心情,不帶著任何壓力去閱讀,久而久之,語感不就有了嗎?
3、精讀文,讀出理解
真正的閱讀者,再讀課文,一定像品茶一樣,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覺一下茶的味道。這樣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們和孩子再讀文本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遵循文脈,讀過一節停一停,回過頭去想想這一節說的'是什么,自己都讀出了哪些理解。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劉校長在與孩子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是這樣做的:讀過第一、二節,讓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讀出的信息和感受。劉校長只是針對孩子的閱讀結果不斷地點撥,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導孩子讀懂情節,讀懂人物的性格特點,進一步達成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讀過三、四節也是如此。
當劉校長引導孩子讀到此處時能及時停下來,讓孩子把這幾節聯系起來讀讀,看看能讀出什么?有沒有新的感受?這樣閱讀,孩子不會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話中,而是能學會上牽下聯,能站在整體去思考,會對事件的發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讀過五六節后,學生的感受實際就豐滿起來了,劉校長讓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讀懂人物心理,站在讀者的角度讀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判。
4、聯生活,讀出寓意
我們經常教導孩子讀過別人的書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劉校長執教這則寓言也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激發孩子的生活體驗,其實說出了生活體驗也就讀懂了寓意,從而達成寓言啟迪心智的教學價值。課堂上,孩子談的還是比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寫字時的壞習慣,有的想到了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彈琴,有的……孩子將這些生活經歷都談了出來,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讀后的啟示,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5、細盤點,梳理方法
我們的教學應該讓孩子養成一種盤點的習慣。一堂寓言教學結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應該如何去讀,孩子心理清楚嗎?我想部分孩子可能會記住一點點,過了幾天也許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讓孩子說說,如果再給你一則寓言,你打算怎樣去閱讀呀?讓孩子梳理出這節課讀寓言的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存在的問題:
聯系生活讀懂寓意環節教師處理略顯拖沓,致使課堂超時。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7
《扁鵲治病》是杭州采荷一小的王紅校長執教的,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樸實無華”,她體現了高效的課堂,很好的和孩子們一起解讀了文本。先學“扁鵲的醫術高明”,接著質疑:“這么高的醫術,怎么治不好齊桓公的病呢?”接著理解齊桓公的“固執己見”,很好的揭示了中心涵義,最后依次寫出“微、漸、防、杜”,合成“防微杜漸”,巧妙地揭示了寓意。這個課堂我真的很喜歡,因為它樸實,適合家?捎茫囅胍还澓玫恼故菊n,不就是為了可以推廣給每一位一線的老師用嗎?王老師做到了。
王紅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一點非常吸引我。那就是王老師的評價語特別豐富。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回答不重復,能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做出自己的評價。讓我聽得十分震撼,因為這是我最欠缺的。如當學生有感情地讀完扁鵲勸蔡桓公醫治病情的句子的時候,她說出了“扁鵲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你真是心急如焚啊”這樣的評價語。如果這樣的評價語可以預設的話,那么王老師對于另外一個學生的評價則真是非常的高明。王老師讓學生講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蔡桓公生病了,扁鵲給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不聽,最后扁鵲就離開了趙國!碑斘衣牭綄W生這樣的回答時,我覺得這個學生已經答得很不錯了,可是王老師卻這樣來評價:你的起因和結果講得都很不錯,但是過程可以講得再詳細一些嗎?聽了老師的評價,學生把扁鵲三番五次勸諫這樣的過程補充上去了,這樣的教學讓內容更加符合寓言,也讓學生懂得了概括內容應該更加注重過程。這才是培養孩子概況能力的`時候,而不會因為是公開課怕耽誤時間,扼殺學生的而學習時間,不得不讓我佩服。如果我們可以像王老師這樣運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讓答得不完整的學生提高,那么我想在慢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提高都難,這是需要老師心中有孩子們才可以做到的,佩服佩服。
這可能就是王老師的特點吧!那樣的潤物細無聲,就像春雨滋潤著小草般,讓孩子們成長的更加健壯。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8
課堂教學永遠充滿了未知的快樂,因為在一節充滿思考的課堂上,永遠有那么多的不可預知,也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扁鵲治病》這一課。上課伊始,通過閱讀,我能感覺出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興趣。于是,我改變以往的識字方法,不再把生字從課文中挑出來單獨講,而是隨文識字,邊讀書,邊講解這個生字的字形字音字意,這樣可謂是一舉兩得,讓孩子們感興趣的課文內容和認識生字有機地結合起來,或許是因為這小小的改變,也或許是孩子們讓興趣帶動了學習,就這么輕而易舉地朗讀課文和認識生字的教學任務。
接著是學習課文。我仍然讓孩子以“讀”為主,讓孩子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然后,我就在黑板上列出了“病人”蔡桓公和“醫生”扁鵲以及“病情”的學習提綱。接著,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再一次細讀,把每一次扁鵲見到蔡桓公時兩人之間的對話和表現按順序填寫到學習提綱里。
很快的,孩子們就完成了任務。其實這個過程就跟孩子們平時做閱讀短文差不多,然后就是我們師生之間的'交流——
“孩子們,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他是怎么說的?”孩子們胸有成竹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蔡桓公怎么表現的呢?”依然是一大片林立的小手爭搶著要回答問題。
“那老師當扁鵲,你們當蔡桓公,我們來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好嗎?”當然是群情激昂。我學著古代拜訪大王的樣子,先抱拳作揖,然后讀課本上的對話,孩子們做了大王,那氣勢和感覺可真妙不可言,讀的自然不錯。
這樣一段一段的交流反饋,孩子對課文內容越來越熟悉,可到最后竟有孩子不干了:“老師,我們不要做大王了,大王最后都死了,落了個可悲的下場,我們要做神醫扁鵲!蔽倚α耍骸昂茫徒o你們做神醫,老師來做蔡桓公!”我還正想讓孩子們對另外一個人物了解透徹呢,他們倒自己提出來了。
于是我們互換角色,我們邊讀邊帶表演,最后我頭一歪,裝作病死了。孩子們倒不樂意了,“老師,我們不要你死!”看看,孩子們有一顆多么善良的心!我笑道:“老師不真死,老師假死,可以吧?”孩子們這才答應。
只局限于我們之間的簡單表演,孩子們意猶未盡呢,于是課本劇大幕拉開。剛開始,四位小男孩還得依賴課本,但表演的惟妙惟肖;第二輪的時候,孩子們干脆丟掉課本,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起來,孩子們表演的才能可真不能小覷,讓我們不由得不捧腹大笑。
我想,如果讓孩子們繼續演下去,估計演一天他們也不會厭煩。但是,能放能收可是我這個“導演”的職責,于是,我趁孩子們間歇的當口,隨口問了一句:“這蔡桓公就這樣喪命了,他最后會明白什么呢?會給我們什么忠告呢?”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最后得出“諱疾忌醫是十分有害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對本課的教學難點掌握于心。然后我又把這個道理延伸到生活中,以自己看牙病的經過和大家談了自己的感受,繼而啟發孩子們想想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歷?他們有的說,在學習中,有個壞習慣剛開始沒改,現在改起來特別困難;有的說,自己身上的缺點因為沒及時改掉也是越來越難克服等等,讓我非常欣慰孩子們的把學語文和生活結合起來的能力。
一節課上完了,我們師生都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這是一種學習的幸福感,期待這樣的幸福能一直延續下去。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9
我曾執教《扁鵲治病》這課,在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學生:“學完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學生小手林立,爭著回答問題。
。辽f:“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諱疾忌醫’的含義,就是說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
B生說:“我知道扁鵲的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在的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蒙f:“我知道蔡桓公太驕傲了,聽不進別人正確的勸告,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W生們都各抒已見,說得都很好。)
突然,學生D站起來說:“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樣,我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桓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聽了D的發言后,學生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于是,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同學們,扁鵲應該怎么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自己的見解,并說明理由。”(學生稍稍安靜)
有的說:“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己的小命。”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雖然蔡桓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呢!”
緊接著,一學生反駁說:“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癥,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說:“扁鵲在初遇蔡桓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桓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作為教師,我并沒有到此為止,急于下結論,而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在課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話題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鵲……》
【分析與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但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談到了“生命無價”的深刻含義,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
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三“勸”一“跑”──《扁鵲治病》教學故事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10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專題是“故事長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侗怡o治病》是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以蔡桓公不聽扁鵲建議,小病延誤成大病,最后無藥可醫的悲慘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教學時,我讓概括故事內容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課文時,主要是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及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領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現的時間“過了十來天”,“十來天后”“又過了十幾天”,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要反復強調時間?”,學生答道:“是說蔡桓公的病每過十來天就會更加嚴重!睍r,我適時引導這是為了突出病情的發展,由小病變成大病的過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聽扁鵲意見的結果。在學生體會句子含義后,再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使學生讀中有情,讀中有話。
但本課教學遺憾的是,對人物的心理體會得還不夠,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結合當時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導。今后的教學一定要注意。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11
我們年級“同研一堂課”活動已經結束,本年級最年輕的男教師潘文彬承擔了這次上課任務,聽了這一課,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讀”這一教學方式,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去感悟、體會。
一、讀中理線索,整體感知
《語文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一能力的訓練,才能使他們在訓練中形成這樣的能力。我們常說,對一篇課文的學習最好能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的條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去精讀、品味,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學習閱讀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侗怡o治病》是西師版第六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介紹了扁鵲勸告蔡桓公治病的全過程,教育學生要有病應該及時醫治。潘老師在第一課中利用學生自讀、分組讀等解決了字詞、讀通了課文之后,引領著學生逐步走入文本,通過默讀、想想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同桌說——指名說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并在讀中想,讀后說,理清了這篇課文的條理,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讀中細體會,明白道理
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憑借教材,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在教學中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扁鵲治病》是一篇寓言,它的難點是要理解寓意,這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潘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扁鵲說的一段話:第五自然段讓學生自讀——指名讀——齊讀——引讀,并在讀中讓學生找句子,抓重點句,引導學生從“能夠治好——可以治好——還能治——只能等死”體會扁鵲醫術高明,再以此為線索回到扁鵲幾次見到蔡桓公的表現上,找到有關的段落,勾畫有關蔡桓公言行的句子,再自讀自讀——指名讀——齊讀——表演讀等體會到蔡桓公的固執己見,不聽人勸告,從而引出成語“諱疾忌醫”。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小病不及時治會成大病”進而明白自己在學習生活中要有了小錯要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要及時改正,否則要變成大錯,為時已晚的道理。
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理解、去領悟在潘老師的教學中體現得非常突出。讀,讓學生有效的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讀,使學生知道了閱讀文章的方法,培養了能力。讀,是教學中永不腿色的有效方式!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扁鵲治病》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24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02-05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02-01
扁鵲治病課文主要內容11-18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1-01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4-23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5-29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2-24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