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的教學反思范文
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意識。我教授第一課時,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與上課的充分發揮,我認為,有成功之處,更有不足之處。
“自以為是”之處:
1、本文課題比較有趣,所以我從課題入手,先“書”字,提出問題:誰見過書的?學生大笑:書誰沒見過?緊接著提出疑問:“誰見過這種書?”同時板書“石頭”二字,學生們紛紛迷惑搖頭,我問:“你看到這題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頓時被吸引上來了,有了仔細讀課文的欲望,這時候讓他們帶頭問題去讀書,效果很好。
2、初讀課文,我先讓學生讀,我仔細地聽,學生讀到錯誤的地方,立刻停下,正音,讓其再讀,還讀不好,請其他同學幫忙糾正后再讓他讀,正確了,大大表揚他一下,后引導全班學生齊讀。這樣做,比在學生讀之前先把要注意的地方拎出來練習效果更好,每個學生都明確地知道了哪里難讀,應該怎么讀,與上下文怎么銜接更好。不會出現單獨這個詞會讀,放在句子里就“舌頭打結”的情況。另一方面,讀得不太好的學生在老師不厭其煩的反復指導下終于成功,獲得了一種勝利的.體驗,有了成就感,對學習充滿了信心。
3、學習分段時,因為這篇課文自然段多,全是對話,對小孩子來說比較難分。所以在分段時出現了多種意見,我把它們一一列在黑板上,總結出問題所在的幾自然段逐個解決。我先讓孩子把這一自然段讀一遍,再讓其說說這樣分的理由。然后根據他的理由,讓其他同學或我自己找出破綻,提出問題,最后我來總結。這樣,一段一段地先讀后說再討論,費了不少時間,但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楚明白,學生學到了理清課文層次的方法,更體會到了辯論的樂趣。
不足之處:
1、剛開始,學習根據課題提出的問題我準備放到第二課時再解決,但經過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點撥,我明白了應該把一些與弄清課文大致層次密切相關的問題,在第一課時就解決。讓孩子“自問自答”,體會研究的樂趣和通過努力而成功的喜悅。正如那位教師所說:分段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幫學生理清課文的層次嗎?所以這樣做可以代替“根據課文分段”,把這略顯死板的教學步驟溶于每一個小問題里,學生不用專門去分段,就自然地明白了課文的層次。
2、對學生的正面評價不夠充分,形式較單一,我常用的都是很好,不錯,可以。回答得不是太出色的就用手勢表示請坐。經老師指點,我知道了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對表現平平的學生,先要充分肯定他的優點,再提出改進意見,比如,“你讀書聲音很響亮啊哦!如果再帶點感情就更美了!”對回答得好的,要充分說出他的優點,有必要的請他再答一遍,為其他學生對立學習榜樣。對答錯的,要耐心糾正,等他終于答對了,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比如“看!你能做到的嘛!”這樣,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興趣、方法等都有極大的好處。
【石頭書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石頭書》教學反思04-21
石頭書的教學反思11-17
《石頭書》教學反思02-09
課文《石頭書》的教學反思05-25
石頭書教學反思范文07-06
《石頭書》的教學反思范文05-02
關于《石頭書》的教學反思范文09-20
《石頭書》教學反思3篇05-23
《石頭書》課堂教學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