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望天門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
《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只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變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認識“天、門、山”三個甲骨文字開場,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學的古詩,通過出示甲骨文,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課題,還使學生體會到漢字具有表意的特點。在精讀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寫景物的字詞,感受景物的高廣、遼遠;第二次是找描繪色彩的字詞,從“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鮮亮,在讓學生了解碧在古詩中的應用,豐富古詩積累,除此之外,通過這一環節讓孩子們感受畫面的溫暖昂揚—青山、碧水、紅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動作的字詞,重點從分析“斷、開、回”的字形體會山的雄偉和江的洶涌,之后又抓住“相對出”體會山的`動態美。
同時,在每個環節感悟之后注重朗讀感悟,如齊讀、指名讀、疊讀等。最后拓展鏈接部分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詩時的心情,最后結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詩的吟唱,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節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如缺少老師的范讀,整節課還是以老師問學生答為主等,如果再次上這節課,我會先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后,說說感受,再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后,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以上是我的拙見,還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建議。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2
《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只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平日教學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詩的教學,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感覺,因為學生對古詩不甚感興趣,每當上古詩時,不是一問一答,就是老師一言堂。
但是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后,卻沒有這種感覺,心反而里備感輕松。因為這節課我不光是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復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學習這首詩,先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后,說說感受,再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后,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但在作者觀看的位置這個問題,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過在我的畫圖的幫助下,學生能明白這個問題。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05-15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05-10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5篇)04-17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5篇)04-17
《望洞庭》教學反思04-06
《望洞庭》教學反思05-12
望岳教學反思03-31
《望天門山》說課稿6篇12-30
《望天門山》古詩絕句賞析02-22
杜甫《春望》教學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