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按規律排序》一課我先講了一個故事激趣導入,說小松鼠在森林里采了一些美麗的紅豆子,綠豆子串成了一串美麗的項鏈,請小朋友找一找藏在項鏈里的美麗的秘密:一顆紅一顆綠,一顆紅一顆綠。然后再出示一串項鏈一顆紅兩顆綠,一顆紅兩顆綠。和小朋友一起找其中的規律。然后再請小朋友們用雪花片來按規律排序,自己設計一些規律來排序。然后指導幼兒完成書上的作業。
課堂上氣氛活躍,幼兒興趣很高。特別是前面說的時候,他們好像都懂了。但讓他們自己操作的時候,遇到了難題,有幾個幼兒串著串著就多一個或者少一個,我又讓他們細心地檢查,最后發現問題,再改正過來。
還有一個孩子很會說,但動手時才發現他根本沒有懂到,不能完成。我就個別指導他,又讓他說,又讓他觀察別人的`作品,我費了好大的勁,可收效甚微。最后,我親自動手和他一起擺了三遍,第四遍讓他自己擺他才擺對了。后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后來說了幾個規律都沒有難倒他,他都擺對了。我體會到在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動手真的非常重要。只有孩子親手做了,他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意思和規律,光憑嘴說,說的再費勁,還不如示范作一遍。這是在我今后的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的經驗。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2
到了中班孩子在操作擺弄物品時,已逐漸認識了一些事物的屬性,如:大小、長短、顏色等,能了解不同物體的屬性、發現其明顯的差異性,也能感受到有關規律的經驗。排序指的是將兩個以上物體,按某種特征上的差異或一定的規律排列。它是一種連續的比較,建立在對兩個物體比較的基礎上。通過排序可以促進幼兒分析、比較能力的發展。本次活動以游戲的形式,通過創設情景、教學用具、操作材料的多方位對話,引導幼兒學習、觀察、比較,使其體驗更深入、規范、條理化,讓幼兒進一步感受數學的規律美。
活動開始,我就用情景導入,小紅帽去外婆家送點心!”,在背景圖中讓幼兒發現有序的排列,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他們很快發現去外婆家的路上燈籠是用紅黃紅黃來排列的,樹是大小大小來排列的,
接下來的環節是小紅帽要在森林中采花,這個環節是讓幼兒仔細觀察并積極參與,將排序活動融合在幼兒玩之中。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都能積極融入其中。從簡單的ABAB排序到AABB,然孩子在玩中探索不同的排列方法,然后小紅帽要要穿過樹林要按路線走要不然會碰到大灰狼,讓排序有難度了,一部分幼兒能簡單的'排列,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孩子不理解,這時我考慮的不夠周到,沒有讓孩子掌握排列這種多角色的方法,而是在嘗試自己的探索,這樣就阻礙了孩子的思維。
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操作,小紅帽自己設計禮物給外婆。這里我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兩種或者三種物體有序的排列。在交代要求時我強調了不能用一種顏色,可以用兩種或三種顏色來制作。
從活動情況來看,幼兒完成的還是比較好,很多幼兒能按規律排序,但是對于自己設計還是有一定苦難,特別是畫圖形時候,畫的都不標準,通過這次活動使我更加明白了科學活動中的很多細節問題值得注重。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3
在晨間活動和區域活動中我發現了孩子們喜歡按照積木的顏色、形狀進行排隊,對于中班孩子來說他們對于排序有一定的了解和正確的感知,但對于排列規律的認知上缺乏一定的邏輯性。針對孩子們這樣一個現狀我設計一個排序類的數學活動。但是數學活動的'開展是比較枯燥乏味,孩子的興趣點會不夠,通過情景貫穿、游戲等形式孩子會更喜歡融入,更感興趣。
本來想達到這樣的目標:能根據圖形的排列規律進行AABBABB的方式排序。形成初步的觀察與比較能力,具有一定的的判斷推理能力。于是我依據活動目標設計了做手鏈這一情境始終貫穿整個教學活動。
當我走進活動室,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使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情緒一直跟著我的思路一步步遞進,通過集體操作、個別操作進行排序,但是在進行第二次ABB的操作中,我設計的是給自己做送手鏈,引導幼兒對圖形ABB操作,可能是我忽略了一個細節,出示的時候變成了BBA的格式,等貼到了黑板上我才看到在這個結果。但在最后小組操作的時候我也由于考慮到為了要讓孩子們帶上手鏈去參加舞會,這樣孩子的興趣點會高一點,我只為孩子準備了二組相同圖形的操作范例,但是要是出示三組相同的范例對孩子來說規律會比較好找點。我還從孩子們的操作中觀察到了個別孩子在操作中還有 ABAB的這種現象出現。大部分幼兒都會找出規律進行ABB的方式進行排序。我覺得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可以進行這樣的調整在教具的設計中欠考慮,還有在排序的總結上還說的不夠明確。還有在幼兒的操作材料上也要仔細醞釀,導致在驗證環節上也有點困難。還可以引導幼兒按照多種形式的排序。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4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首先讓幼兒找到小動物的排隊規律,然后讓孩子排一排,說一說身邊什么是有規律的,最后讓孩子們擺一擺,讓孩子們在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規律排序。活動的過程能兼顧全體幼兒的需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進步的體驗。
我認為本節課的亮點是“擺一擺”,在此環節幼兒可以自己動手把想的規律擺出來,體現了手腦互動,然后說出自己是按照什么規律擺的,在說時注意要說完整話,用“我是按照……規律排序的”句式完成。最后請小伙伴接著自己的作品往下排,小朋友來做小老師檢查是否正確。
我認為本節課的不足是缺少小組活動,下次設計時加小組活動,讓小朋友們有競爭意識,合作意識。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5
《比粗細及排序》這個活動目標是:
(1)學習用目測、比較等方法區別物體的粗細,并用正確的詞匯描述。
(2)會按物體的粗細進行正、逆排序。
(3)培養觀察、比較能力。剛開始我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孫悟空的金箍棒,引起幼兒的興趣,金箍棒變大變粗的時候可以拿在手上,變小的時候,就細細的.可以藏在耳朵里這個環節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可是到了第二個環節,讓孩子們區別不太明顯的圓珠筆和白板筆時,其他老師說這個環節讓孩子們比較沒必要,而且也太難了,兩根可以看出來的干嘛還要去比較?我把老師們的話好好的思考了一下,應該在開始是選擇孩子們能區別的,相差比較明顯的兩個物體來比較。
在排排隊這一環節中,我覺得有以下不足:(一)教具沒有充分準備好,如:我在班班通上面畫大樹小樹的時候,沒有能及時、全面地關注幼兒的動態。(二)課前沒有和孩子說好,沒有經過老師同意不能拿東西,或者要按規定去拿。如:師:現在請你們把這5個圓柱體寶寶從粗到細排例應該怎么排?把圓柱體學具卡片發給孩子們,孩子們不知道該怎么操作,有的爭搶,有的`不感興趣,有的在吵鬧,我怎么說都不行,最后我就草草的收場。
最后一個環節做作業還是比較好的。
整個環節下來我覺得教學目標基本上達到了但趣味性不夠,應該以角色的形式進行授課會比較好,比如在教學中我重新進行了設計,讓幼兒以角色游戲進入教學,如動物園要進行一次比粗細大賽,請你們幫小動物比比誰粗誰細?在游戲中過程中引導幼兒發現粗細,這樣既完成了教學目標,也讓幼兒在趣味中學到知識。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6
本次數學活動是操作性很強的一次活動,活動中主要通過引導幼兒在幫助小兔子把裙子排排隊的過程中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讓幼兒樂于動手操作,從而學習將物體按ab、aabb規律進行排序,并鼓勵幼兒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排序的方法,體驗按規律排序帶來的樂趣。 按規律排序對小班幼兒來說是有些難度的,幼兒雖然能夠用小眼睛看出排列的規律,但是不能較好地用語言進行表達,所以我們主要引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學習與理解。活動中,創設的情境“請你幫幫小兔子”較好地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啟發幼兒思考問題。在學習與理解中,對于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幼兒,我們請他來動手操作排一排,再引導幼兒一起檢驗。在多次個別操作和集體操作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濃厚,大部分幼兒能夠根據老師提供的`操作單進行按規律排序,部分幼兒操作時會出現問題。認真反思,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
1、活動中,習慣性地請舉手的幼兒參與操作示范,對能力較弱的幼兒關注不夠。以后的活動中也要適當地請沒舉手的幼兒參與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也能較好地引導幼兒參與操作,掌握所學知識。
2、學習的層次性不強,我們一起學習了按ab、aabb的規律進行排序,而且兩種不同的排序規律是一起學習、操作的,以至于幼兒在進行aabb排列規律的操作中出現許多錯誤。如果活動中能夠在學習了按ab規律進行排序后及時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檢驗與鞏固的話,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會更好。在幼兒學習按ab規律排序后,再引導幼兒學習按aabb規律進行排序,相信幼兒能較好地掌握,操作時的正確率也會高一些。
3、教師提供的操作單和操作材料不配套,操作單小,操作材料很大,以至于讓操作材料擋住了操作單上提供的排序規律,部分幼兒在操作中便會按自己的想法隨意地進行排序。在以后的活動中,一定要謹記這一點,注重學具的設計和準備,為幼兒更好地進行操作提供良好條件。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7
一、教學活動中是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重點放在“比較大小”上,比較容易;“排序”是一項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需要他們仔細觀察,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規律”。
繼實物點數活動后“給蘋果排排隊”引出排序活動,這學期第一次接觸,我將目標定位在初步感知物體排序的規律,學習按物體的一種規律進行排序,這也是此次活動的一大難點。排序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簡單的判斷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組織本次活動最滿意、最遺憾之處是什么?為什么?
通過對本周進行的教學評優活動的學習與實施,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活動:
教學評優活動中,幼兒自由發言的、爭搶玩具的,此起彼伏的情景,教學經驗不足的我手足無措。排序活動的失敗不是設計的問題,而是我實施的時候沒有放開,孩子原本的能力沒有呈現。我不想牽著孩子的鼻子走,但是還想讓孩子安靜下來玩接下來的游戲,面對這個問題,我缺乏正確地靈活地引導孩子的技能。引導不力,幼兒沒有理解我提出的要求或者是我提出的要求沒有有效地引導幼兒,造成課堂秩序亂,直至活動拖延并無法進行。關鍵是自己先靜下來,用心去傾聽孩子的語言。
反思這種“亂”,是活動內容太過簡單嗎?幼兒調皮甚至和別的幼兒爭搶,造成教學活動無法得到預想的樣子!我覺得除了教學經驗不足外,還有關鍵的一點,心態最重要。如果說對自己設計和組織的活動有滿意之處的話,就是從內心真的把幼兒放在重要的位置,放在了我心里,積極地做到眼中有幼兒。
三、本次活動設計過程中,哪些方面體現了微創新?
第一次設計組織數學評優課,敢于大膽嘗試,敢于突破自己,體現了自己努力進取的表現。一改原來直接導入的方式,采用了情景導入的.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善于調整,更要積極靈活地組織好幼兒。在生活中給孩子機會及充足的時間去表達去思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玩,亂的有意義,有價值。活動中我欠缺的是教育機智,引題時,我讓孩子找交通工具的排隊規律,課堂缺乏靈活性,沒有因勢利導,也是因為自己教學中概念的模糊,最終在“亂”中失敗。希望自己接受此次教訓,繼續努力學習,積累教學中的經驗和技巧,給幼兒給自己交份滿意的答卷。在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在日常實踐的磨練中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改善自身的教育水平。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8
本月一共有兩次《有序的排序》的數學活動,興趣班的作業單也有很多相關的練習。最開始孩子們在活動中都變現的很積極,也能夠回答出老師的提問,找出排序的規律,但是在做作業單時,孩子們的表現并不是很理想,在幾次活動后,孩子們才找到感覺,甚至在游戲中,美術活動中進行應用。總結幾次活動有如下幾點啟示:
1.活動之初對“有規律的排序”的解釋一定要解釋清楚。我們會給孩子們講“什么什么為一組,反復出現的排列是有規律的排序。”但是個別幼兒會把重復出現的一個物體理解為有規律的排序,如一個三角形反復出現;個別幼兒在一組排序中會出現兩個規律變化,如△□△□○□○□等等,這些變現都是幼兒沒有正確理解有規律的排序的表現。在以后的活動中需要講清楚。
2.活動中不僅要“找規律”,更要“創造規律”。我在活動的最初,以讓幼兒找規律為主,找一找老師排放的范例是什么規律,找一找教師里有哪些有規律的排序,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排序等等。提供給孩子的是現成的規律,即使讓孩子們說接下來會出現什么,孩子也只是按照慣性往下無意識、不經思考地說出來。如果讓孩子們用學具擺一擺,創造規律,那么孩子們就多了一個思考的過程。事實證明,我在以后的活動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們創造規律,果然孩子們對有規律的排序理解的`更好了。同事,操作的過程也是評價幼兒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通過多次操作,我才發現了第一條啟示。
3.生活中的發現創造必不可少。第一次活動時,我請孩子們找一找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序,但是孩子們一片茫然,找不到。其實對于第一次接觸有規律排序的孩子們來說,以前也許從來沒有關注過,讓孩子們講一講就更困難了。我在第一次活動后開始有意識地帶孩子們找,請孩子們在區域活動時多嘗試排序的工作等等,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們建立了排序的意識,如建筑區鋪有序的地墊,美勞區有規律的排序設計圣誕樹等等。
經過幾次排序活動后,孩子們對有規律的排序理解了,老師的經驗也豐富了。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9
幼兒已對一一對應排序、按物體大小排序等排序活動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在平時幼兒的生活中,也無形中接觸過兩種實物有規律地交替排序,如:小彩旗、串珠等。還不太會自主地確定一組規律并按此規律進行交替排序。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是開放式的,打破了以前每個幼兒一份相同的材料,沒有考慮到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也沒有進行集體示范,只是讓幼兒看了一些有規律的排序圖片,讓幼兒來發現規律,然后在此基礎上,嘗試按兩種實物有規律地交替排序,感知序列。
幼兒第一次操作后再集體來講評,然后進行第二次操作,活動的目標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簡單規律排序,對物體進行排序,雖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兒似乎沒有按規律排序,沒有達到活動目標,但是,他們今天通過自己的探索感受了材料的特點,通過觀察別人的操作過程,感知了物體的規律,在今后的活動中,他能將今天的收獲和感知表現出來,這樣就達到了目的。
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幼兒都達到同一個標準,只能力求讓每一個幼兒主動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活動后的.思考 我認為自己要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今天的排序活動,以往我們都習慣于比較一組物體的外部特征的差異或數量的差異來進行有規律的排序,認為只要孩子們掌握了一點點排序的規律就行了,沒有想更多的讓孩子自己主動去發現一些新的規律,探索一些新的方法,還是不能做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排,不能讓孩子自己去想總想牽著他們走,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戲中也存在有很多規律,所以這個活動的目的不僅是使孩子學習按規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尋找規律、發現規律,在生活中運用規律。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10
《學習排序》這一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用比較的方法區別5個物體的大小、高矮和長短。在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五個大小不同的梨,讓孩子們觀察說出它們的不同,然后猜一猜哪個梨最小哪個梨最大,并說一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然后教師請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清楚準確地幫這五個梨進行從小到大的排隊。在這過程中:有的小朋友說,“兩個兩個進行比較”或者“借助于工具量一量”等等。在這基礎上,我在課件中出示了一條水平直線,并且將梨擺放在直線上,讓幼兒一目了然的知道如何去比較實物的大小、高矮。在孩子們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高矮以后,我出示以往學過的5以內的數字,讓孩子們加深記憶。然后,請小朋友按照從小到大、從1到5的順序,讓小孩子們幫梨子按大小的順序進行排隊。
在這個活動中主要是讓孩子們看一看,比一比,水果的大小,高矮,然后和數字1到5進行連線。最小的排第一個和數字1連載一起,第二小的和數字2連在一起,孩子們在操作中絕大多數小朋友都能很好的.理解題目要求并完成操作。個別能力較弱的孩子需要老師的個別指導。但是在本次活動中,我發現操作材料以及教師的課件對于長短的認知比較沒有,孩子們也缺乏這一方面的訓練。在下次的數學活動中我將側重于讓孩子們學習如何比較實物的長短。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 篇11
《排序》是蘇教版科學教材中第五單元第一課,這一課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認識社會、學校、家庭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認識到在科學探究中也離不開排序;通過實際獨立地對數據進行整理認識到排序的意義就在于把無序的東西變得有序,并且從有序中發現規律、尋找本質;通過對同一種事物尋找不同的特征或標準來進行排序,認識到根據不同的特征排序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進而體會到我們看待事物要從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側面去觀察,才能有更豐富、更全面、更立體的感受,這對于學生形成更好的價值觀很有幫助。
1、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課的設計從間操站排入手,到尋找生活中的排序,再到后來課本中商場的樓層標示牌,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并學習排序,延伸到的課本中聲音傳播的排序,聲音傳播屬于科學范疇,這樣一層一層遞進,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排序到科學范疇的排序,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排序的的含義及方法,能很容易地激發學生繼續研究的動力。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只有與生活緊密相連了,科學素養的提高才更容易得到落實。
2、盡可能多地挖掘排序的不同特征。按照一個標準排序并不難,難就難在要能按多個不同的標準進行排序,并且能綜合多個排序的結果給出綜合的評價與結論,這樣才更能看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3、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這節課上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有什么發現?”我是始終認為老師應該把自己擺在指導者兼幫手的位置,學生才能走上前去,更好的發揮學習小主人的能力,尤其是科學課,老師灌輸的越多,學生學得越死,知識越不容易被學生吸收。反之,教師只有充分引導學生觀察、去實驗、去發現、去小節,致力于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才能真正達到科學教學目的。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教學反思03-05
中班數學《按規律排序》09-01
中班《按規律排序》數學教案01-13
中班數學教案《按規律排序》02-06
《按規律排序》中班數學教案09-01
中班按規律排序數學教案03-05
中班數學教案《按規律排序》02-26
中班數學活動設計:按規律排序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