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氣的大公雞》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神氣的大公雞》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上完《神氣的大公雞》這一課,面對學生的作業,我發現這次學生創作的作品個個優秀,每一只大公雞不僅神氣,而且充滿了自己的個性特征。與以往的作業相比,這次的學生作業真是太生動了。我細細回想,覺得有以下三點值得反思:
一、教學活動的主人是學生。
課堂是學生在學校里的主要活動場所,課堂教學活動就是學生在學校里的主要活動方式。因此,教學活動的主人就是學生自己。教師的任務就是根據課堂教學瞬息萬變的特征,像教練把球拋向學員一樣,及時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解決。在美術新課程標準引導下,我們正在實現教師角色轉變--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曾說:“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作為走進新課程的美術教師,我們必須對以往的美術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重新審視,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自覺適應美術新課程的變化。
假如在以上的教學活動中我不讓那位學生說話,或者采用置之不理的態度,那么這一節課的結果看起來還是完成了任務,但是學生今后就有可能不再會對美術問題發生濃厚的興趣,那個孩子以后有可能不再關注同學和老師的問題了。因為他雖然是孩子,但他的尊重需求是與教師的尊重需求一樣的。如果不是這個學生的一句插嘴,學生的作業效果也不一定會那么出彩。
二、教師要善于將突發事件轉變為教學資源。
早在20世紀30年代,杜威開創了“進步教育時代”,提出:教師愿意接受兒童所做的一切,認為兒童不管做什么,都能把自己的潛力展現出來。而事實是學生(尤其是低年級)憑本能所做的許多事如果不經過教師的對話式指導和訓練,不經過恰當的激發程序就會淪為簡單的重復。反過來,如果兒童受到恰當的.挑戰和激發,就會展現出相當的創造能力和發展水平。
所以教師要隨時在預設性教學活動和即興生成的新教學活動之間作適度的調控與把握,即使教學保持預設的進度,又使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具有更多的靈活性與展開空間。葉瀾指出 “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可見,教學要為動態生成而設計,使教學盡可能的在預設之內生成。
在一般情況下,一節課要做到教學目標基本不變,教學內容基本不變,教學重點基本不變,教學策略基本不變,教學流程基本不變。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課堂又是復雜的,老師在預設時,不可能窮盡課堂可能的變化,要憑借教育智慧在教學機智中生成。有的時候,預設目標可以在生成中隨機升降,教學重點可以在生成中進行調整,探究主題可以在生成中適時替換,教學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時變奏。
三、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從觀察中得法。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創作都是作者源于生活的理解上表達個人主觀藝術理念的活動。學生的審美經驗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層面上的。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說“我爸爸一神氣就蹺起二郎腿。”正是基于生活經驗----審美活動的原動力。其余學生的“大公雞神氣時還可以撲扇翅膀。”“大公雞還會張大嘴大聲地唱歌呢。”無一不是生活閱歷的再現。在學生的作品中,展現了學生心靈深處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因此,新課改下的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視覺經驗緊密相連,較好地找到美術創作與日常學習生活的結合點,柔化美術知識及基本技能,將這些枯燥的知識點融入簡單輕松的游戲與觀察中,讓學生在無限美好的生活中體驗、感悟……
“生活的,才是藝術的;自然的,才是永久的。”
【《神氣的大公雞》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神氣活現的褒義詞01-13
大公雞剪紙步驟11-29
【熱門】美麗的大公雞作文04-13
關于教學反思的反思05-24
關于教學反思的反思05-24
《驕傲的大公雞》讀后感04-24
美麗的大公雞作文精選15篇02-23
美麗的大公雞作文(通用15篇)02-23
美麗的大公雞作文(集合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