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4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通用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1
每個學期的第一單元都是欣賞課,在美術教學中占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 知識含量高、內容深廣,很有探究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那么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呢?認真反思之后,我想,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經典的美術作品,不僅體現著藝術家高超的創作技巧,同時也反映出藝術家的審美情趣。學好這類課首先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習的欲望。
1、把知識融入故事當中,用故事來吸引學生,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2、調整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藝術熏陶。
3、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欣賞課變成一門集聲音、圖像、動畫、電影等融于一體的視覺理解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理選擇欣賞的作品。
美術教材的作品欣賞大致可歸納為四類: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賞,二是范圖的欣賞,三是同齡人的優秀作品欣賞,四是其他門類的欣賞,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紙、編織、印染、拼貼等工藝制作。在選擇欣賞對象時,我覺得應該盡量選擇難度不大、不冷僻、形式感強、體現鮮明個性的作品,還可以選擇一些有故事情節、宗教或歷史背景的作品。
三、教會學生欣賞的方法。
在美術欣賞課中,我們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這樣會造成教師的熱情投入換來學生的漠然的尷尬局面,欣賞課變成了“講賞”課。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占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講遍美術史上的名作,要想讓學生欣賞更多的作品,就應讓學生學習欣賞的方法。在培養學生欣賞能力方面就讓學生首先從感觀上去體會,然后通過介紹不同的美術作品使學生了解欣賞不同美術作品時觀察點,并在實踐中總結,使學生具備學習的主動性。
對于一件美術作品,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欣賞:
1、了解作品欣賞程序,學會欣賞經典美術作品。
(1)看到了什么?能夠對畫面直觀的形象進行賞析,也就是畫面給人的視覺印象
(2)細致觀察。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它包括畫面的構圖、色彩、透視、表現手法等,主要指繪畫的技巧。
(3)了解相關背景。了解與作品相關的邊緣內容,包括藝術家的生平、愛好、傳說、趣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能夠加深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
2、學會運用美術語匯。
(1)描敘——形狀、質感、空間、形體……
(2)分析——節奏、均衡、動勢、對比……
(3)解釋——內容、題材、感覺、象征意義……
(4)判斷——視覺傳達、觀念、風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
3、從欣賞中學會創作。
圍繞欣賞,獲得藝術的再創造,借鑒藝術家的思維靈感,使學生學會創作。
總之,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就是藝術的感知和體驗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體驗、情感感知、與其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藝術的快樂并積累審美的經驗。希望今后我的課堂能夠做到快樂教學,快樂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體會到美術帶給他們的全方位的享受。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2
七年級的第一課“自然與生活的定格·外國風景畫靜物畫賞析”是初中階段美術學習的第一課,從小學美術學習到初中美術的學習是一個臺階式的提升,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了解、學習內涵的階段。本節課的內容是歐洲近代風景畫、靜物畫,是繪畫樸實、接近生活的題材。從平常的景物中發現美、感受美,并進一步學會表述和描繪內心深處對平常景物的真實感受和激情,是美術學習的一個新的起點。
我改變了以往那種教師主動介紹,學生被動聽的模式,進行了角色的轉換。在引導階段,首先讓同學們交流了對風景的看法、認識,以及對書中畫面的認識和體會,學生們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確實是很豐富的。例如分析《雪中獵人》這張畫,他們在沒有任何資料、任何參考建議的情況下,分析畫面的人物、景色,從而引申到風景畫的內涵。像《靜物》從畫面內容到某種象征意義,同學們都能逐一進行分析,雖然有分析欠妥的地方,我也沒有進行評述,而是布置在課下查閱資料,了解畫家的風格、特點、作品所處的背景,或一些有趣的軼事等等,下節課就留給同學們共同來交流。在第二節課,同學們找來了大量的資料,每一小組都紛紛來交流他們查閱的畫家、作品的分析和一些有趣的軼事,他們熱情很高,氣氛活躍,一直到下課,同學們也沒有說完。我還利用多方面的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分析與討論交流。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對這節欣賞課的興趣濃厚,發言積極,為培養學生對藝術品形成全面的鑒賞能力奠定了基礎。
整堂課貫穿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收集資料的能力等等。這種角色的轉換,學習方法的變化,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在教學中我通過啟發誘導,強調研究性學習,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對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開拓學生眼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一線教師要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好時機,認真研究和探索新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改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做新世紀素質教育的領路人。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3
當今我國的教育正處在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期,學生經歷著空前的觀念撞擊和文化震蕩。新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次偉大的革新,這對于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來說,即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美術欣賞成為普通高中的一門必修課,在我國也僅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但它是中國美術教育教學方面的一項重大決策。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的先行者,我們必將肩負起對美術新課程改革進行探究與踐行的義務。在長期的高中美術教學中,我曾經有過諸多迷茫和困惑,也有過太多慰籍與欣喜。以下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幾點膚淺見解。
一、教師專業理論知識的貧乏
現階段,美術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主要來源于師范院校的培養。多年來,我國的高等美術院校一直以培養畫家、書法家、雕塑家、工藝美術家……等技術型人才為目的,更注重專業技能訓練,忽視美術理論的學習。所以大多的`高中美術教師也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缺乏對美術史、美學、藝術概論、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基礎理論的系統學習、知識結構不合理。我們的美術院校是在培養杰出的技術人才的同時,卻忽視了藝術人才的培養。
高中的美術欣賞課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的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修養,他們應對美學、美術理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地理、哲學等人文學科有深厚的認識和了解,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可見美術教師除了要具備較高的美術技能外,更應具有廣博的美術知識和較高的美術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修養,這樣才能出色地完成傳道、授業、解惑工作。國家規定高中美術欣賞課應由專職的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擔任,而目前從大部分高中學校美術的師資配備來看,都遠遠不能符合標準。故而,教師的配備就成了制約高中美術欣賞課發展的“瓶頸”。
二、學生學習興趣的缺乏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十分沉重,而高中教育由于受當前我國考試制度、升學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學生的課業負擔更是到了不堪其負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初中美術學習中,多數學生對美術的學習尚有著較濃厚的學習興趣的。相對體育、音樂學科來說,美術要求學生的天賦沒有那么的高,只要有興趣,胡亂涂鴉兩筆都可以是作品。而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他們都有豐富的課余時間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到了高中階段則不然,目標只有一個,“擠過獨木橋,走進象牙塔。”為了應對高考,他們已經沒有多余的時間來滿足興趣了。沉重的課業壓力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故而,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使其樂學、愛學是高中美術教師首要之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向導,一旦學生對某事有興趣,心理上就會處在一種亢奮狀態,學習起來便感到其樂無窮。要在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首先要使所選擇的美術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學生,并在情感上打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欣賞《米羅維納斯》時我是這樣導入課題的:“在西洋美術史上有三雙最美麗的手,請同學們猜猜是哪三雙手?”這設疑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般大家都“騷動”起來了。緊抓住同學們迫切想了解的答案心理,屏幕上分別展示三幅作品中手的局部放大圖,“下面請同學們猜猜,這三雙手分別是誰的呢?”——“圣母瑪麗亞、蒙娜麗莎、米羅維納斯”。“再請同學們想想,為什么這三雙手被譽稱為西方美術史中最美麗的手呢?”——這三雙手性質不同,感受也迥然有異。圣母瑪麗亞的手,是一般的手,代表天下母性的手,具有著神圣、慈愛的共性;蒙娜麗莎的手,是個別的手,只屬于達芬奇筆下十六世紀意大利貴婦人的手,有著“豐滿”、“優雅”、“柔美”的個性;米羅維納斯的手,則是想象的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用心靈去想象。雖然維納斯沒有視覺的手,但我們相信,會在每一位站在她面前的觀眾的心目中,為她創造出一雙最美麗的手……。
《米羅維納斯》是許多學生都熟悉的一尊世界聞名的塑像,這從古代殘跡中留下的藝術精品雖不完整,但在藝術上卻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維納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這些知識學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對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學生從審美上會產生一種迫切想了解的“沖動”。為了引起學生對作品的關注,課堂講解中可適當穿插一些與作品或作者有關的趣聞軼事。如:從19世紀以來,各國選美的標準均為據米羅維納斯的尺寸。故而有人戲言,維納斯是人類選美最早的“世界小姐”;維納斯失去的兩只手臂的原來姿勢究竟是怎樣的呢?“右手拿著蘋果呢?還是拿著別的東西?”“左手舉多高,伸多遠?彎曲到什么程度?”“眼睛和手的關系如何?”“她的手在干什么?”這么多的復原圖中到底哪個復原方案是正確的呢?還是覺得無論哪個方案都沒有現在的斷臂維納斯更美、更動人,更接近藝術本質。因為她是藝術家與大自然和時間共同創造的絕無僅有的杰作。
有的美術作品畫面是情節性的,教師如果僅從構圖、色彩、線條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學生是不太愿聽的。此時教師可從美術作品的“情節”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一旦被帶入情節,情節過程會引起他們的關注,被情節中沖突所吸引,并占有整個心靈,情節外的思維活動被抑制。
《最后的晚餐》是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芬奇的名作,學生大多知道猶大出賣耶酥的故事,壁畫中13個神態各異的形象吸引了學生,誰是叛徒猶大?這是學生最關切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的各個人物,以“找出叛徒”為任務來進行展開。向學生說明作品畫面緊緊地抓住了原來傳說中耶穌對門徒說的一句話:“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來刻劃十二個門徒聽了這話后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猶大的面孔整個是黑暗的,由于驚慌失措,猶大身不由主地向后傾,同時死死地抓住他的錢袋。與猶大恰成鮮明對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穌,態度安詳,從他背后窗戶中射進來的夕陽光輝,是他的形象更加突出。耶穌和猶大,一個崇高,一個卑鄙,對比十分鮮明。在欣賞地過程中如果教師再輔以介紹藝術家創作過程有趣的情節,定會吸引學生,激起他們欣賞的極大興趣。
應該說每一幅美術作品、每一位藝術家的后面都有許多情節可以發現。教師在教學中應懂得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通過多媒體手段或問題的設置創設各種有利于教學的情境,以各種新奇的手法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欣賞的興趣。
三、教學手段的匱乏
美術教育之所以為其它學科無法替代,就在于發展了人的形象思維。藝術家創造的美術作品,都是靠形象來感染人,打動人的。因而欣賞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形象展開活動。光憑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是很難組織好高質量的美術活動的。雖然我們看到了一些老師能依據自己的特長進行教學,但課與課的差異僅僅是教學重點及內容上的差異,而不是教學風格與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教學方法的單一及缺少個人風格。
有些教師在授課時,是在背教材和教案,嚴格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序照本宣科地進行“授惑”。碰到各種“突發”事件時就顯得措手無策,沒有充分地利用好各種契機。比如在欣賞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蒙娜麗莎”的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我特意把《蒙娜麗莎》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讓學生默視一分鐘,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此時,忽然有個聲音從教室的一角傳來,“我覺得一點也不美”。這種想法完全在意料之外,是該假裝沒聽到糊弄過去呢,還是要正面應對學生的“異議”呢?!此時,腦海中靈光一閃,這不是一個對作品進行深入展開辨析的方法嗎?所以,我決定先放下作品,暫不作分析,而是首先從對那個時代的介紹入手,讓學生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了解作者是以怎樣的膽識和勇氣沖破籠罩歐洲中世紀所形成的宗教的牢籠,以一個普通的婦女形象代替以往的一成不變的以宗教為題材的作品藝術形象。同時可以把這一作品與文藝復興以前的作品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提倡和對人類生命的歌頌、對人的本身價值的肯定。然后再讓學生重新欣賞這一作品,此時,學生就不會再有開始時認識的偏差,而是帶著新的認識、從新的審美角度來欣賞這幅作品。他們的感受也會因此更強烈、更深入、更持久了,對作品的感受也就更充分了。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一件優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欣賞,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正是美術欣賞的魅力之所在。事實上,美術課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賞的敘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辭,不是唯一的標準。美術欣賞教學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能搞教師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數學、物理那樣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應該有差異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學生的各種見解和感想。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滲透使現代美術課堂的教學形式也趨以多樣化與多元化。多媒體信息,特別是圖像、動畫、影像、聲音使教材更為生動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即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充分表現出來,同時刺激學生的生理感觀,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調動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活動,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因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愛學、樂學。
例如欣賞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我首先播放一段《寒鴨戲水》樂曲,請學生觀看作品,談談感受?逐漸引導學生進入畫境,由此產生豐富聯想和無窮想象。然后組織他們討論,發表各自的看法。學生總結出有寒冷、空曠、孤獨、荒涼、寂寞……等諸多感受。此時進一步分析技法特點,大面積空白表示什么呢?請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雪、霧、雨、水、天、云煙……。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出來后,聯想與想象是極為豐富的。畫中因為天“寒”,才顯得江中人“獨”(孤寂);也因為人的“獨”(孤寂),才感到江面更“寒”……。畫中“計白當黑”的手法給人予無限的遐想空間。繼而深入剖析繪畫意境的創設,使學生對作品內涵理解進一步升華。這時在典雅的古箏樂曲的伴隨下,屏幕上作品上方的空白處徐徐出現柳宗元的詩句《江雪》,師生一同詠起古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簔立翁,獨釣寒江雪……。”此集課美術、音樂、文學、詩歌為一體,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學科整合的特點,師生對于作品的理解也達到共鳴狀態。此課打破了“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的引入,使教學演示直觀、生動、形象,圖形、文字、聲音相結合,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誠然,現代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受到美術教師們的青瞇是應該的,但也不能過于迷戀于此。因為我們從現有的課例來看,媒體的操縱者主要還是教師,這樣過多使用此種媒體,仍舊沒有走出“教師中心”的老路,學生的感受依然沒有被重視,學生的主動性依然沒有得到發展。
總之,美術教學不是要把我們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未來的藝術家,而是一種藝術普及活動;是要提高我們每一位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其能兼顧全面而發展。做為高中美術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的接受新的觀念,讓每位學生在藝術欣賞的“旅程”中拾得學習的快樂。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4
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階段專門開設美術欣賞課,其目的在于通過欣賞教學,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于傳統教育模式下,加上美術欣賞課不是高考科目,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均有輕視的傾向,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教學的美術教師,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頗深: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欣賞課的現狀與反思
首先,教師專業知識不足,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在學院中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等內容的掌握則相對薄弱,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比較普遍的是“講授式”教學,就是只講作品本身,而沒有把作品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缺乏知識的系統性。
其次,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在一考定終身的壓力之下,非高考科目自然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因此有的課堂上,就出現學生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或打瞌睡的情況。
再次,課時得不到保證,教學課時量少。目前,藝術課程雖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小三門”。大部分高中美術課的開設安排,一般都為兩周一課時,由于所隔時間較長,知識得不到系統的識記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學生把知識整體化和系統化。
縱觀以上種種現狀,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良現狀。
二、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明確教學任務,增強美育意識
美術欣賞課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
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體悟美術作品內在的精神含義,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講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學生來參與欣賞。
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是一種修養人性、提高人生質量、深含文化底蘊的教育,是一種培養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教育分心育與體育兩大領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個方面。在我們看來,智育、德育和美育雖然相互區分,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處于對立統一之中。所以,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僅與智育、德育、體育相輔而行,而且還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規律,在整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樹人育人的初始和終極,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換言之,美育,包括藝術教育,不但是人格修養的入門途徑,而且也是使它達到成熟的、高級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二)提升教學藝術,培養學生興趣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畫師出了個“深山藏寺”的題目,令其弟子作畫。大弟子畫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廟;二弟子也畫了一座山,樹木掩映下露出廟宇的屋頂,遠遠望去頗有點“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畫了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和尚挑著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顯然后者高人一籌,含蓄地體現了主題,余味雋永,含不盡之意于畫外,自然得到老畫師的贊賞。這種言不盡意、意在畫外的無盡妙處給我們以非凡的啟示:藝術手段的精深微妙,可應用于教學藝術之中。“深山藏寺”給予我們的微妙領悟應用于美術欣賞教學實踐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啟發學生的新思維,寓教育于藝術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藝術之中,教學藝術因之而升華,教學也因此富有個性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發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是學好美術課的一個關鍵。首先,讓學生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漸地把學生引導到學習美術的興趣上來。教師應該多了解學生,多跟學生談心,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一座橋梁,拉近距離,減少代溝。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談談學好美術的社會用途和好處。再次,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陶冶學生的性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譬如講到色彩給人心理效應不一樣時,就列舉出服裝色彩與人體體形之間的相應關系的例子:太胖的人穿衣服可以選擇深色的,不要穿顏色太鮮艷的,橫紋的衣服也不宜穿,否則效果大打折扣;體形較瘦的人,不要穿豎條紋或顏色太重的,否則瘦上加瘦……學生聽了都頻頻點頭,樹立起信心,有興趣去學美術這門課。
綜上所述:雖然高中的美術欣賞教學在客觀上還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我們要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以便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4篇)】相關文章:
美術教學反思05-21
美術《有趣的造型》教學反思(通用5篇)05-12
美術活動教學反思03-07
美術活動教學反思03-07
美術教案教學反思04-30
初中美術教學反思05-02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03-04
初中美術教學反思05-21
《美麗孔雀》美術教學反思07-20
小學美術課教學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