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學進入微觀世界的第一節課,也是最難理解的一節課。本課題是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進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的起始課,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了解微觀世界,形成微觀想象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我將會在課堂中利用有趣的化學實驗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爭取使學生能夠順序的開始微觀世界的學習!
本節課基本順序完成,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高,但也有不足之處,現將教學反思分享如下: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引入微觀粒子一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我利用播放視頻“寶豐酒的廣告”來引起學生的疑問”為什么沒有喝酒卻能聞到酒香?“再通過展示”分子的圖像“,“移走硅原子的圖片”來更深入的認識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然而,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效果,再通過演示實驗,比如“梨花變桃花”等來更直觀,明顯的讓學生來感受分子的特征,既能形象得表現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另外,以學生為主體的分組探究實驗更是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來,在探究固體,液體與氣體間分子間隔大小的時候,沒組通過利用注射器來擠壓等體積的沙子,水,空氣來得出結論,讓他們自己動手來探究從而獲得知識,不僅提高了他們來課堂中的參與度,也使他們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有利于以后更好的學習。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
1,課堂以探究教學為主線,探究實驗貫穿其中,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2,本節課集聲畫并茂,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易于學生接受,理解;
3,進行分組實驗,逐步深入,現象明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考。
不足之處;
1,進行演示實驗的時候沒有照顧后排學生,導致一部分學生沒有觀察到實驗現象;
2,板書創新雖好,但沒有發揮出本質的作用;
3,本節課內容較多,概念性強,限于時間,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概念的挖掘不到位。
我會總結成功的經驗,改進自己的不足,繼續努力,虛心學習,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更大的進步。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2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噴灑空氣清新劑,聞到花香,讓學生用手對著臉扇風的感受,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著手,認識到物質由粒子構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并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說明分子間有間隙。
最后,選擇六位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氫原子、氧原子,演繹電解水的微觀過程。使得變抽象的微觀知識更為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化學變化的實質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了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學生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2、這一課題中由于聲畫、型、文并茂,形象活潑,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學生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資分子的過程,為深入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
3、最后設計的習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說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差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系和根本差別,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
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了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復雜的例子,還難以用適當的語言去描寫。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寫問題,培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受到:
1、我們的概念教學一定要遵照學生的認知習慣。
2、我們的講解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綱,統覽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數。
具體來說就是:
1、學生的認知習慣是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學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
2、學生接受知識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運用,而且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漸提高”。
3、化學學習不能脫離生活,要多舉例子,從中找到規律,切記不可過于抽象。
4、還要適當進行知識融合,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學的新知識對舊知識進行升級。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3
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對初學化學的初中學生來說的確有些抽象、難明。學生學起來往往感到難于理解,難于掌握,難于應用。如何讓學生在腦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學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識,如何使學生運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識,教學中從多個側面讓學生去感覺,去體會,去認知,去學習。
一、高科技,展示微觀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這些名詞學生雖然已經聽說進,但并沒建立這些概念。對這些微觀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難于理解甚至懷疑。現在人們借助高科技,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了苯分子的圖片以及在晶體硅表面移走硅原子獲得當今最小的兩個漢字“中國”。通進對兩幅圖片的講解和視頻的播放,將微觀世界展現在學生眼前,將分子、原子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打消懷疑的思想。
二、做好實驗,為學習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認識
教材中安排了一個紅墨水擴散和用注射器抽取空氣和水的對比實驗的兩個學生實驗。教師演示了等體積水和酒精的混合實驗。初中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高,多一個實驗會更為興奮。通過學生親自實驗、觀察,建立感性知識,認識到的紅墨水擴散是分子運動的結果。從而為學生學習分子、原子的知識奠定事實基礎。
三、圖片引導,抽象變形象,微觀變宏觀
運用好教材中的插圖,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來,引導學生去認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學反應中分子、原子的情況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過圖片就可使這些微觀的東西以宏觀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變得直觀,變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四、回歸生活,體會知識的應用,知識的力量
學了分子、原子的知識沒有只停留在解釋幾個實驗現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現象和問題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識來解釋。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聞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近可聞到花香味,打開香水瓶會聞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麥當勞、肯得基會聞到相關的氣味……等等這些都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再如:氣體加壓時體積縮小,減壓時體積增大;物體受時體積彭脹,遇冷時體積收縮;不同液體混合時體積不能相加……等等這些都說明了分子間有間隔。不惜時間列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給予啟發式地教學,讓學生學以致用,去體會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知識的力量。
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教學情緒,容易受到學生的影響。以后要在教學中逐步的改進和完善自己。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4
分子與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微觀世界,也是從這課開始學生要學會用微觀的觀點解釋宏觀的現象。所以這節課的最大難點就是建立微觀觀點。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想象環節,讓學生想象原子的樣子,引導學生想象原子的樣子,避免學生上完課不知道或亂想。課堂上舉出生活中的事實讓學生建立起宏觀和微觀的聯系,了解一些宏觀現象如何用微觀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釋,反過來再總結下微觀粒子的特點能解釋什么宏觀問題。在課堂上我與學生的交流平等且融洽,讓我感覺良好。下課后一名學生悄悄告訴我:“老師,你不是說化學后面很難嗎?今天我聽懂了啊”學生的話可以看出我的課堂設計已經達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
但是這堂課也暴露出我教學上的一些缺點:
一、有時候實驗的現象很微弱,前排學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學生看不見。這時候可以用實物投影投影現象,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運用。
二、使用了酚酞,但沒有介紹清楚,沒有在黑板上寫出“酚酞”。這是不該犯的錯誤!
三、口誤比以前少了,但還是有,以后在備課環節還需要注意。
四、黑板字寫的不好。以后不管是否使用電腦都要寫板書,練習黑板板書。
另外,教學還可以有一些改進。放一瓶香水在教室,當講到分子在不停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尋”味找香水;當講到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時候可以用香水讓學生理解物質固、液、氣三態變化;實物投影的使用在日常教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應用;講到物質是由看不見的物質組成的時候,可以故意說我看見了什么東西,而學生看不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最后的實驗變型題時,可以讓學生先說現象,再讓學生來做實驗,展現現象,還可以自己故意做錯,讓學生分析試驗失敗原因;在演示實驗的時候自己講解完應該找學生重復一到兩次。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5
本節課“分子和原子”是學生從宏觀的物質間的反應向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質發生變化時從個數和種類的變化讓學生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同時也是為以后進一步學好化學打好基礎。但學生對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抽象認識存在疑惑,這就從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引導學生接受微觀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讓學生知道宏觀物質間的反應其實就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粒子在發生著重新的組合而形成新的物質或微粒間間隔的變化。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幾個常見生活現象入手,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雖然學生對常見生活現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從化學的角度來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或回答不夠完整,隨時給學生講解人類認識物質的過程,引起學生的進一步思考。通過展示苯分子結構和原子移動形成的“中國”二字,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幾個性質。但由于分子很小,無法觀察,通過一系列數字的舉例,讓學生感受分子的質量小、體積小、不斷運動、存在間隔等,同時通過再次舉例驗證分子的性質。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中種類、個數的變化與否來定義分子原子的概念。并通過實例舉證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最后讓學生形成物質、分子、原子之間的關系,達到知識間的聯系和融合。
所以本節課以提問、討論、舉例、歸納、驗證等形式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但學生對分子原子的微觀概念還是存有一定的困難,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強調和應用。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6
課題《分子和原子》教學需要2課時,本節課主要讓學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點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質;并能聯系實際加以運用。
本次課堂教學設計意圖是:由老師巧設懸念和問題,學生通過小組實驗和討論,采用活躍的分組比賽等形式總結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實施當中,主要采用探討、研究、學生實驗、分組比賽等參與教學,效果較好。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活躍的分組比賽形式進行嘗試教學。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和動力。學生在比賽學習過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覺中就自己努力發揮,參與到其中來。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初中學生畢竟是很好強的。
(二)是采用探討、研究和學生參與實驗來進行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自行研究和解決有關問題,充分尊重和體現學生的能力及結論。向“民主化”方向發展。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施行合作學習,交流探討。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和增強其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對“分子基本性質”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去探討,自己動手去參與實驗得出結論,會比老師講解和演示來得容易接受和掌握。因為學生的實驗和討論發自自己的努力和發現而得到的。老師應從原來的扮演“演員”的`角色向“導演”發展。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能親身體驗并學會方法,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這才是所謂的“素質”教育。
探討方式教學在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拓展及聯系實際運用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本次教學在聯系實際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聯系“臭味”微粒運動等環境問題展開,并有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熱愛美的環境和積極保護環境。
(三)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方面能巧設伏筆。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知識點以問題形式存在,讓學生發現問題的同時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更深刻。
當然,本次課堂缺點和漏洞很多。比如由于化學實驗的成分較多,導致時間把握不好。對知識的傳授有些零亂,深、廣度不夠等等。
總之,此次教學還不是設想中的理想課堂。只因本人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有限,有待提高。因為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真正做到“激趣、求異、探法、遷移”這一創新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待加強教師素質和基本功。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 分子和原子說課11-12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4-18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范文03-16
初中化學教學反思優秀9篇04-24
初中化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01-23
初中化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04-08
初中化學教學反思匯編15篇03-04
科學《火山和地震》教學反思【精選】03-24
《獅子和鹿》教學設計和反思12-16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