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的認識”教學設計講評與研討》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的認識”教學設計講評與研討》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的認識”教學設計講評與研討》學習反思20xx年4月2日,我通過觀看直播的方式參加了第一期“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行動研究”主題教研。本次教研以”數的認識”教學設計講評與研討為主要內容。聽了四位老師的說課,以及武維民老師的精彩點評后,我收獲頗多。
第一節說課是來自北京市海淀區北航實驗學校小學部的胡林青老師的《萬以內數的認識》的單元說課。胡老師先從教材分析入手,介紹了“數”的來源:數來源于數。然后詳細分析了教材的編排:一年級上冊《20以內數的認識》,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數》,四年級上冊《萬以上的數》……
由此可見,胡老師對教材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另外,胡老師指出,要通過計數單位和十進制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數感,尊重學生的.基本學情,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還要制定詳細的單元學習規劃。通過聆聽,我知道了,我們對于教材要有整合的能力,能夠把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更適合學生學情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胡老師的單元整合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第二節是來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北星小學的呂斕老師的關于《100以內數的認識》的課時說課。呂老師以課時教學為例,向我們分享了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100以內數的認識在小學“數的認識”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應該充分運用之前學過的知識和孩子們的認知能力進行教學。在教學設計當中,應該注重多樣化的活動設計,通過多樣數數,激活孩子們已有的活動經驗,還要善于借助模型,讓孩子領會數的核心,最后還要回歸生活,提升同學們的素養。
第三節是來自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小學的張政和王碩老師的關于《小數的意義》的課時說課。要想認真上好一節課,首先必須對教材了如指掌,張老師首先從教材分析入手,打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三年級下冊初步認識了小數,而四年級下冊是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結合具體的情境,通過抽象與概括,構建完善的小數模型,逐步理解分母為10、100、1000等的分數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借助分數理解小數的意義。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是借助于圖形和刻度,經歷了從量抽象到數的過程,凸顯了十進制,三種版本的教材都培養了學生抽象的能力和數感。
張老師為了把握學情,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的結果,從而引發自己的反思:學生對于小數的意義的理解的起點在哪里?如何尊重學生的已有的認知起點,抓住小數的核心概念,建構小數意義的理解?在教材的編排里,先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在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為什么在意義上卻先學習了小數,再學習分數?這都是值得我們深度思考的問題。
在這次學習中,讓我收獲最大的還是最后武老師的指導與點評。武老師以課例為例,從以下三個方面給我們指導了如何促進學生的“數的認識”的深度學習。
第一,把握結構化的兩個維度,促進數概念的深入理解。第一個維度是橫向結構化:整數部分是以小量大,而小數部分是以大量小。第二個維度是縱向結構化:圍繞著數的意義,表達,關系和應用來展開。
第二,實現三類能力的遷移,促進學習效能的提升。首先有效的遷移指的是把在一個情境中學到的東西遷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所有的新學習都涉及遷移。武老師所說的三類遷移包含思維品質的遷移、素養能力的遷移和情感態度的遷移。要實現思維品質的遷移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的掌握。培養學生素養能力的遷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數感和符號意識。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的遷移,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對數的積極情感,還有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第三,重視“數——做——創——聯”四種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武老師用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把學生的四種學習活動體現的淋漓盡致。
最后,武老師的問題:人是如何學習的?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首先,要確定好學習主題;其次,要重視核心問題的設計;最后,還要設計挑戰性的活動。這三種方法將會引領著我,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數的認識”教學設計講評與研討》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04-07
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04-07
試題講評課的教學反思01-07
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07
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11-05
《背影》的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10-29
認識水果教學反思范文12-23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設計10-28
作文講評教學設計方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