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
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除此之外,課堂上應“讀”字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尤其是古詩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吟誦中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對古詩文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下面以我前段時間剛教學過的《題西林壁》為例談一談: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我一般采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后,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復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后,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里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
1、借助注釋
2、查閱字典、詞典
3、聯系整首詩)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
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這節課的難點在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于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系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2
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說、賞”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贊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3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看,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初讀詩,正字音。
3、再讀詩,清節奏。
4、抓字眼,明詩意。
5、多誦讀,悟詩情。
然后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唱誦或表演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奠定后,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師生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及如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評定一個人是好是壞的結果也不一樣;犯錯誤時,自己往往不能發現,總是當別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2、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句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于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心里擔心著時間所剩無幾了)。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后的拓展閱讀完不成的話,可以放到課后。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4
學習了第一組的自然景觀,今天我們開始第二組以觀察和發現為的學習征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復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后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
最后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我反復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細節之后,感到教學中有四點遺憾: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 在朗讀古詩的環節,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到位,由于經驗不足,我有些亂了陣腳,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讀,教學方式還缺乏靈活性。如果能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幫助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于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后的拓展閱讀還不夠到位,如聯系《畫楊桃》都是很好的實例,沒有真正處理到位。四、在最后的默寫環節,難度較大。能背不一定能寫正確,在朗讀過程中忽視了易錯字的點撥,導致默寫效果大跌眼鏡,要重視教學環節的環環相扣,不能隨心所欲。
總之,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盡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5
一、引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游客。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宋朝的時候,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并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釋題根據課本中的注釋理解題目。
三、理解文章內容
1、詩人游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么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從詩中哪里看出來? 引出橫看、側看、遠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理解角度不同,所見不同
3、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廬山,都給詩人不同的感受,說明了廬山風景怎樣?
千姿百態,景色奇麗。指導朗讀第一、二句。
4、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為什么還說“不識”?
用之所以......是因為.....把最后兩句話連起來。 為什么還會不清楚呢?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板書:入其內,局部) 怎樣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還要在廬山之外,這樣才能看到它的全貌。(板書:出其外,整體) 怎樣才算是“識”了廬山的真面目呢?既要了解廬山的局部,又要了解它的全貌,就是對廬山有全面的了解。
5、指導朗讀,感受詩人的慨嘆四、看山如此,看人、看事又怎樣呢?示題:小明上課老愛說話,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你能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他這種做法的壞處嗎?引導學生從對已,對人,對家庭,對社會等角度來分析;引導學生從學生本身上找原因、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等方法,“入其內”,找了上課講話的內因。五、小結 不管看山,還是看人看事,只以“入其內,出其外”的方法,才能全面的分析,避免受到局部的迷惑。剛才,我們說,詩人游廬山,留有遺憾,現在,我感覺到呀,其實,詩人,一點也不遺憾,你們知道為什么了吧?
詩人從看山中,悟出了人生哲理,這將使他一生受益,是最大的收獲。 板書設計: 看山 出其內,入其外。看人 看事 局部 整體
教學反思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后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個主問題(大問題)引領全首詩的教學同樣適用古詩的教學,四年級學生能夠適應這種方法,避免了逐詞逐句講授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
3、將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融于“他有一個什么遺憾”“難道他沒認真地觀賞嗎”和“他為什么沒有遺憾呢”等問題中,較易地理解“入其內,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學生難于在生活中發現例子,并對其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2-25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2-18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5篇02-22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2-28
題西林壁課件08-02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5篇)02-25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5篇02-25
《題西林壁》說課稿7篇11-20
《圖文應用題》教學反思04-01
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