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
作為一名剛剛入職的新教師,9月18日上午,我進行了加入教師行列以來非常重要的一次講課:小學二年級乘加乘減,于老師、曲校長和我們實驗二小的各位前輩在我教課結束后,對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實用、有價值的建議,使我在數學教學設計上有了新的認識。這一天,我的收獲頗豐!
以下是幾位前輩的評課及其提出的寶貴意見,我將其整理如下:
1、課堂的放與收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研究這一點不錯。但是,在總結學生成果,呈現學生作品時存在問題。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方法,這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是隨意的,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而且也會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節課呈現的內容也出現了。這使得本節課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節課我要重點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數學的抽象化思維。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如玉米被一個一個掰走,小汽車開走兩輛等,讓學生直觀具體的體會到乘減是一個優勢,但是卻過于強調生活化,沒有把乘減的數學抽象化思維展現出來,不能從生活中的數學抽象出數學算理,假設思維。
3、連加、加減混合運算與乘加乘減運算的梯度、聯系沒有詮釋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從連加、加減混合運算如何上升為乘加乘減運算,前后缺乏對比、總結與升華,使得學生過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減的出現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從乘減的角度設計本節課,這使得原來很順應學生思維的乘加被忽略了,這也體現出了作為新教師的我缺乏經驗,顧前不顧后,在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又出現了其他的問題。這一需要我在未來的實踐中繼續磨練。
5、問題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圖后,所提出的問題應是玉米地里還剩多少個玉米?還是現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求一共,很多學生很容易會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還剩,那么學生較傾向減法。
6、課堂中的很多細節需要我注意。如:對情景圖的闡釋,要說明每個玉米桿上有3個玉米,有三個玉米桿,讓學生體會到3個玉米為一組。在列式解答時,需要加上單位,給學生留下答題要帶單位的好習慣。
以上是各位前輩對我提出的幾點建議,每一點都直中要害,每一點都凝聚了各位前輩豐厚的教學閱歷,對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對我的課以及各位前輩提出的建議的幾點反思。
一、讓課堂更加收放自如。
針對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的問題。于老師向我呈現了一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法。學生在列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來呈現。選取什么樣的作品呈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選取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作品,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的層次性。如:在講授乘加乘減的課堂上,先選取采用連加或加減混合運算的作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讓學生理解算理;再呈現乘加乘減分步運算的作業,這是為乘加乘減綜合算式的出現打下基礎;最后在呈現乘加乘減綜合算式。依據這3個步驟,可以讓學生體驗乘加乘減綜合算式出現的歷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這三種算式進行對比,體現出教學的梯度性。
這樣,課堂上有放手讓學生探索、討論的過程,也有教師總結、升華的過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同時接受來自教師的潛意識引導,最終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的積累、
二、生活化與抽象化的數學。
數學從生活而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生活的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思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但是,在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數學的具體性,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如在本節課中,要使得學生學會假設的思維。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是乘減的由來,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但我們在這種情景式的`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算理、抽象思維的發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數學思想,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
本節課,學生很容易從動態的掰走一個玉米、開走兩輛小汽車列出算式,但面對靜態的、只呈現出幾組圓形的圖片時,有些學生出現了問題。這些學生很難從動態的直觀思維中總結出靜態的抽象思維。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做好能夠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夠說出算理: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樣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三、階梯式的課堂教學。
教學要具有層次性。首先,問題的提出要具有層次。一個大問題拋出去可能學生不能一下子就解決,這就需要一些小問題來輔助。其次,學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層次性,一級一級的展示,如爬樓梯般一層層遞進。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礎知識,能夠讓學生從連加和加減混合運算過渡到乘加乘減的分步運算,鍛煉他們分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再將其綜合,列出綜合算式。每一層都要夯實基礎!第三,在夯實乘減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乘加的出現,讓學生明白乘加出現的緣由,使其體會到乘加相比連加的聯系。最后,在運算順序的講解上,二年級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會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真正體驗到四則運算的順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減》講課完畢后的感悟,作為一個教學新手,在諸多教學方法上、實踐上的經驗十分匱乏。在這里,希望自己能夠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夠成長為一位出色的數學教師!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教學設計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痹诒竟澱n,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過“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子?”這個問題,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如:引導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給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同時,使學生感受在樂中學、當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如: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留給學生空間,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3
課內比教學,教學大比舞活動,在我校有計劃進行著。我在教學《乘加乘減應用題》這節課中,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1、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后,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獲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后,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感覺學生學習有點困難。它要求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通過創設情景,是順向思維,學生掌握得還可以,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對中差生來說,理解有點困難。我吸取了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多創設情景、多擺小棒、多說擺的過程。出示主題圖:如:在科學活動課上,老師把小朋友按3人一組,分成了3組,還有2人。學生很快想到3個3,再加上多的2人。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組每組都是3人,第4組為什么只有2個人呢?生:我想原來每組都有3個人,小紅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來有4×3個人,再減去小紅走了的1人: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后,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整節課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然后口算式題并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充分牢記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回歸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后,設計了富有開放性、創造性的題目,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5
乘加、乘減應用題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內容,本課重在根據問題,想出不同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并會列綜合算式計算。但在做練習有的學生列綜合算式計算時,碰到先乘再減,并且乘號在后面的,本來不用添括號的,可學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號加上去了。從這看出學生對小括號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練掌握,還需要加強訓練,進一步鞏固小括號的正確使用。
這節是關于乘加乘減應用題的鞏固練習課,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乘加、乘減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學會列式解答乘加、乘減應用題,并掌握并鞏固乘加、乘減兩步應用題的解題策略。
這節課是在學生對乘加、乘減混合算式運算過程理解的基礎上安排應用題,讓學生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教學“混合運算”從學生熟悉的購買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由購買商品的事例入手,說出一個混合運算的算式以及運算過程,本課設計能根據學生的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動手擺,動腦想,動筆算,逐步發現“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新課標中指出,讓學生學會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正是我們教師必須所關注的問題。在教學本課時,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探究出混合運算的方法和規律,在活動中注重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時候,關注了學生語言的發展。
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混合運算”計算格式以及運算順序,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出現了如“24元可以買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錢?”等學此類的問題學生感到困難,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這四類問題學生剛剛接觸,雖然上冊的教材偶爾也會出現,但是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理解。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6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選擇相關聯的信息,理解數量關系,提出并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下面就以這節課為例,談一下自己在創設問題情景、自主探究環節的策略的運用。
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數量關系,初步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方法。
課一開始,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上次水災過后小動物們忙著重建家園。出示兩道有關小動物重建家園的信息,引導學生提出用一步計算解決的問題,為學習兩步計算做好鋪墊。同時又設計了兩個根據問題想條件的問題,幫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決小熊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還剩24塊沒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塊磚?我是這樣引導的——這個問題可以怎么解答?先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這個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結合學生的匯報,引導學生理清了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塊磚”這個問題是分幾步解決的?為什么分兩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來嗎?我們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這樣的設計引導可以進一步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分析數量關系,學會通過找出間接問題解決最后問題的方法。
有了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后,學生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就比較順利。其實這節課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找到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為什么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為什么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復他們說的話,在這里耽誤了不少時間。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精選6篇)】相關文章: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03-15
數學加與減教學案例反思12-27
空乘自我評價01-27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03-03
中班安全乘汽車教案03-10
小數乘小數說課稿11-04
空乘的自我介紹03-07
千乘之國成語故事04-25
《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教學反思12-25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9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