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
1、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必備的材料。
教學時首先創設一個活動:你能移動一個小數點,使被除數、除數變成另一個小數而商不變;你能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變成分數值不變的較小的分數嗎?使學生置于數學活動中,并在這個活動環境中調動其數學現實,從而發現、小結數學現象或規律。復習小結出’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
2、讓學生充分發現。
學生理解了以前學習的內容,表面上看沒有多大的聯系,其實是潛在的遷移,發現了"小數、分數變大或變小"這一數學現象后,教師通過創設情景,讓他們開展討論、分析’分數、小數、比’之間如何’變換’,從不同的例子進行探討,從而讓他們主動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使學生不僅品嘗思維結果,還欣賞到思維過程的無限風光。
3、教師適時點撥,催其探究。
課堂討論學生欲知如何’變換’而無從下手時,教師及時指點迷津,"可以借助我們舉的例子來分析",為學生探監點明方法。當學生小結規律時,教師用拖足的語氣引起學生的反思,如:照這樣下去會發現……。進而引導學生對已發現的規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會激勵學生深入探監。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2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從把握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開始,從分析它們的相似之處入手,通過讓學生聯想、猜測、觀察、類比、對比、類推、驗證等方法探討“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
由于在推導比的基本性質時要用到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因此教學新課時對這些知識做了一些復習,引導學生回憶并運用這兩條性質,為下一步的猜想和類推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事實也證明,成功的鋪墊有利于新課的開展。學生通過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通過類比,很快地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這樣一來節省了很多的時間,二來也讓學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識。整節課無處不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時不滲透著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不論是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的語言描述,還是對化簡比的方法的總結,都留下了學生成功的腳印。同時采用講練結合、說議感悟、對比總結、質疑探索、概括歸納的方法,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生學的輕松,教師教的愉快!
在學生大膽猜想得出比的基本性質是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時,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在比較中學習、在嘗試中學習、在練習中學習、在評價中學習.
練習題的設計,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練習題的設計應強調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容易進入陷阱的題目,在這些小陷阱中,讓學生愉快地掌握知識,突破重點和難點。
例如:當學生得出“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時,我馬上出示:
嘗試:(1)、4:5的前項擴大2倍,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后項應該().
(2)、如果3:2的后項變成10,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前項應該為()這兩題,如果學生會完成了,這個基本性質也理解了。再如:我出示的例1中的3道例題,把學生在化簡過程中將會出現的錯誤全部呈現了出來,學生第一印象的掌握,有助于今后的練習。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是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又常使學生難以理解,甚至望而卻步。因此本節課教師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用一系列的猜想來提高興趣,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從而引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了興趣做支撐,后面的新課學習就積極主動。
總之,教學中我著力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力求使學生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方面得到均衡發展,但課中也存在遺憾,在以后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在知識點更精準一些。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3
成功之處:
1、用遷移類推規律主動探索新知。本課中,我抓住了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先是給學生復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然后引導學生聯系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這樣設計復習題,有助于學生通過尋求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建構比的基本性質這一概念,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遷移規律,鋪就了由已學知識向將學知識遷移過渡的橋梁,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有了實質的根基與準備。猜想引入讓學習興趣盎然,激起了探索的欲望,培養了思維聯想、遷移的習慣與能力,讓新知在過渡自然地融入。
2、小組合作成功有效。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小組都能互相幫助,積極探討,緊扣商不變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分小組討論比的基本性質,放飛思維,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合作、猜想、驗證、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據表達、多種形式的對比中生成、完善了性質。大家學習熱情很高,匯報展示緊扣主題,培養了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主線。無論是猜想驗證比的基本性質,還是進行比的應用,化簡比的方法的總結,無處不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時不滲透著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都留下了學生成功的腳印。
不足之處:
由于整節課只有35分鐘,時間較短,另外學生的合作探索時間較長,匯報展示用時也較長,所以有前松后緊的感覺,時間分配不合理。剛剛進行完三種比的化簡就下課了,沒有進行練習,給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帶來一定困難。這一缺陷下次一定注意。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4
本節課我是以學生學習比的意義時提出的一個疑問15:10可以寫成3:2嗎?這個問題引入的。讓學生獨立思考,15:10=3:2,這個等式正確嗎?學生因為已經有了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知道他們可以互相轉換的,所以就推想出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一個數(0除外),大小不變。他們換個角度想,他們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個等式是對的。比的基本性質是由學生自己經過對比、聯想得出的,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然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驗證他們所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質是否正確。經過驗證,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更了解了。最后在學習化簡比時,老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完成,學生的解法很多,最后讓他們選擇出比較優勝的方法,從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通過檢查學生的課堂練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如何化簡比了。
在這節課中,我深刻地感覺有以下幾點處理得不夠好。
1、提出的問題不夠精練。
2、得出比的基本性質后,一個學生提出了:“老師,一面旗的長是15厘米,寬是10厘米,長與寬的比可以寫作3:2;與一面旗的長是3厘米,寬是2厘米,長與寬的比也是可以寫作3:2,那我們可以寫成15:10=3:2,但他們的長與寬都不一樣啊?為什么還說他們相等?”這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精彩,但我很急得就給他答案了。其實我可以這樣處理的: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見解,學生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3、在做練習時,由于時間關系,沒能讓學生上來板演,抓住學生的錯誤,給學生及時地指正。
4、課堂上我講話還是太急了,有時還是沒給足時間讓學生把話講完。
這些缺點,以后一定要好好改正,讓自己的課上得越來越好。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5
對于這節課,課前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然后讓學生猜想比的前項、后項、比值之間會存在什么規律,然后通過舉實際的例子去驗證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這樣的規律,從而引出比的基本性質,然后介紹什么是最簡整數比,并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推導出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的化簡方法,最后做了相應的練習。
課后習題反饋,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的方法。而對于應用除法去化最簡比這種方法,如果學生不提出來,教師沒有給予滲透。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夠比較牢固地掌握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的方法。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做練習,這節課的內容看起來不多,但是因為要涉及到以前學過的許多知識,如:最簡分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等。所以對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差的班級來說,最好分成兩課時來教學,其中的一課時用于比的基本性質的推導和進行比的基本性質的練習,另外一課時專門進行化簡比的教學,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另外由這節課的教學我想到了,做一名教師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學會創造性使用教材,比如:對于這節課的教學,課本中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后,沒有進行比的基本性質的基本練習,而馬上進行化簡比的內容,這樣由于學生還沒有牢固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從而為化簡比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在這里要適當地增加一些練習。另外,在化簡比的例題中,課本中只給了化簡整數比、分數比的例題,而沒有給化簡小數比的例題,教師也要給予相應的補充。
總之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深入研究教材,開發課程資源,豐富課程,使教學成為具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6
前天,上完“比的基本性質”后,我反復地在思考一個問題:實際上我們的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已有的知識。尤其對六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在以前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從把握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開始,從分析它們的相似之處入手,通過讓學生聯想、猜測、觀察、類比、對比、類推、驗證等方法探討“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由于在推導比的基本性質時要用到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因此教學新課時對這些知識做了一些復習,引導學生回憶并運用這兩條性質,為下一步的猜想和類推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在學生大膽猜想得出比的基本性質是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比值不變時,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但沒有在學生的驗證時讓學生比較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和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微小區別,造成學生一定的概念上的混淆。總之,教學中我著力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7
一、復習題的設計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結點,為概念的學習作好鋪墊。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總是要利用他己有的知識、技能、經驗。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設計好復習題,能使學生己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充實,又能激勵學生應用遷移類推規律主動探索新知。本課中,我抓住了新舊知識的生長點,設計了鋪墊練習,為實現知識的正遷移作好準備。我先是用填空題的訓練,給學生復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然后引導學生聯系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要求學生把填空題兩小題改成比的形式。這樣設計復習題,有助于學生通過尋求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建構比的基本性質這一概念,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遷移規律。
二、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建構概念的表象。
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小學數學學習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更是離不開感知,感知對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學生要建構概念必須依賴于具體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具體的圖形或數字間尋找內在的規律。學生通過對感性材料的操作或觀察獲得感性認識,形成概念的表象。本課中,抓住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把一組除法等式和一組分數等式改成二組比的等式,引導學生觀察:
①5:4=15:12=30:24
②2:3=4:6=8:12這兩組等式,通過尋求等式的內在規律,使學生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
三、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思考,主動建構概念。
數學建構主義學習的實質是:主體通過對客體的思維構造,在心理上建構客體的意義。所謂“思維構造”是指主體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識與多方面的各種因素建立聯系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意義。學生通過觀察具體的感性材料,己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將新知識與已有的適當知識建立聯系,又要將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結合,通過納入、重組和改造,構成新的認知結構,建構出新的概念。本課中,引導學生觀察了兩組比的特征后,進一步啟發學生聯系起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對比、思考、重組等思維活動,概括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
四、應用概念解決問題,廣開言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習概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應用概念解決問題其實就是進一步鞏固概念知識。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本課中,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方法不只一種,不管采用的是哪一種方法,只要合符規律,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隨后還安排了綜合性練習,這些練習不僅能起到鞏固、深化概念的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相關文章: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8篇)12-23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2-25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5篇12-27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5篇)12-27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5篇10-26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精選7篇)12-23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01-15
比尾巴的教學反思12-25
《比尾巴》教學反思12-22
《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范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