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1
所謂精講,其實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的一個過程。《音樂巨人貝多芬》是一篇人物傳記,在課堂開始的一段時間,我讓學生自己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以及老師布置的一些問題,經(jīng)過稍微補充明確之后,就進入了本文的精講部分,也就是關于貝多芬的的人物描寫部分。該部分運用了肖像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其中,肖像描寫又是最出彩的,故選此為對象作為精講段落。這一段,作者的肖像描寫按照從遠到近,從上到下。作者如何描述頭發(fā)、臉、鼻子嘴、下頦,都要一一認真為學生歸納和總結。因為有的學生沒有形成一種全局和整體意識,在這方面就要對他們加以引導。
所謂巧練,就是學生的學以致用。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實際中,就是本文的教學目標。為了讓學生加強和鞏固剛學到的知識,我為他們設置了一個實踐環(huán)節(jié):
三分鐘人物速寫(選取同班同學,描寫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讀大家一起猜,同時教師點撥寫法得失。)效果不錯。
一、開頭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是較好的導入方式。
二、學生理解了本文由外貌深入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描寫方法,寫作訓練應落到實處,課堂上三分鐘太倉促,可放在課后有充足的時間訓練。
范例七課文導入由:“1.傾聽音樂:聽一段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談談從這交響曲中聽到了什么?(聽到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苦悶──絕望──不甘──抗爭……)”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音樂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但在“談談從這交響曲中聽到了什么?”中學生確實有一定難度,只有個別能說出來,如能換個問題更好或在聽音樂之前先介紹下貝多芬創(chuàng)作《命運交響曲》的背景及當時的心態(tài),可能會更好。本節(jié)課收獲最大的就是“四、體驗反思,人物速寫”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2
反思能促使人進步,品讀課文,達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共鳴也是一種收獲,講課過程也是如此。
1、本課設計用《命運》交響曲導入,這首交響曲,本身就有一種扣人心門的感染力,隨著強勁的音樂旋律響起,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一下拉近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的距離,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氛圍;課文結束時,再次聆聽《命運》交響曲結尾,在心靈共鳴中進一步品讀和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此設計首尾呼應,學生學習興趣高漲。
2、目標從繁到簡,學生思路清晰。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導向性的作用,短短的四十分鐘,如何利用才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最終的面面不到,所以簡潔、明確、集中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使學生在看似點滴中收獲頗豐。所以,在本課時的設計上我只設定了一個主要目標:全面認識貝多芬。從而促使需要提煉學習的寫作方法盡顯其中。
3、還課堂于學生,使他們樂在其中。給學生明確的思路:認識貝多芬的偉大與平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自感自悟,踴躍交流,在交流中對人物總結升華,全面認識,這樣人物的描寫方法也就躍然紙上。教師無須多言,學生感悟更深。
4、分層作業(yè),對癥下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層次,選擇難度不同的作業(yè)。這樣能使學生正視自己,尋找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上課是一種藝術,而我只是一個初學者,需要雕琢的地方還很多,但我會用心,我會用踏實與自信,虛心與好學唱響心中美麗的歌。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3
法國作家梅里美說得好:“作詩只能說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充。”我馬上聯(lián)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的藝術,覺得教學藝術也和詩一樣,頗有相同之處:教師講課也只能講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tǒng)觀念課堂教學不應該講通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奮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甚至覺得有些課文,教師可以只講五分,滔滔不絕,把教材上和教參上的知識和盤托出,這本來就是越俎代庖的錯誤之舉,犯了藝術上所說的“直露”的毛病,我們要花的功夫應該是在設計和點撥上面,時而煽情,時而理智地引導總結,因此,我覺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來學習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新課程以“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們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將要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chǎn)模式”,讓每個學生的個體獲得充分地發(fā)展,培養(yǎng)出有個性的人才。這個案例就本著新課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游戲、采訪、學生互相之間設疑解疑,仿寫,賞析音樂等等,它不但豐富了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讀為本,運用各種朗讀法,欣賞品味文章。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著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nèi)涵,在讀中培養(yǎng)朗讀能力。
3、在實踐中去體驗文章深厚的情感。
課程內(nèi)容不應該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而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如果沒法真實,也可以類比式的仿真體驗,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運用“盲人畫家畫牛頭”的游戲?qū)刖褪菫榱俗寣W生真實地體會到盲人失去視力的痛苦,從而聯(lián)系課文體會到失去聽力的貝多芬,將面臨怎樣的災難。這時候,學生對貝多芬的崇敬之情絕對不會只是浮于表面的,他們對“偉大”這個詞會有新的體會的。
4、賞識學生、全員參與、共同發(fā)展。
欣賞音樂等活動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但是正是這給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擊與挫折,卻能創(chuàng)作如此震撼人心的驚世名作)效應,強化教學效果。之所以選擇《命運交響曲》,是因為從古至今,貝多芬這個名字就始終與古典音樂等量齊觀,他的才能和他的堅毅精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方式結合在了一起。特別是這首人人皆知的貝五,即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又名“命運”。雖然這交響曲欣賞水平要求極高,我也不是想上成專業(yè)的音樂鑒賞課,但是我覺得這么好的音樂雖然不能決定和改變什么,但它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卻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怎么能隨便放過這樣一個好時機?這時,老師就必須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同學們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讓老師刮目相看”等等。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事實上我的學生也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討論游戲等活動。
總之,這案例本著新課程新理念的思想,運用多種渠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游戲、討論、賞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體驗,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實驗老師,我也試著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嘗試,可以走出一條可行的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道路。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4
《音樂巨人貝多芬》是一篇寫人的散文,作為“樂圣”,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成就無人能及,作為與苦難命運作斗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無論從哪一方面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在上課伊始,我指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句,從而一步步地走進貝多芬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其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感受。
一、樹立人文意識,確定教學重點
《音樂巨人貝多芬》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為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著重表現(xiàn)他耳聾后生活中內(nèi)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文章以客人的訪問為順序,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tài)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nèi)心世界,成功的表現(xiàn)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zhì)和堅強個性。
文章中貝多芬的喜怒哀樂鮮明可感,給讀者心靈以震撼,使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應以人文意識為中心:
1、品讀課文語句,著重從肖像、語言描寫中深入人物內(nèi)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
2、學習貝多芬敢于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感悟正確的社會人生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1、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閱讀。《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過程中的幾件事;整體感知貝多芬的個性特點,要有自己的看法、評價和體驗。
2、本課還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討論”。“討論”體現(xiàn)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性和合作、探究性。討論的中心話題是“課文中的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采取分組討論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概括應加以提倡,如:貝多芬才華橫溢卻遭遇命運的致命打擊,他與世隔絕、生活暗淡,內(nèi)心極度痛苦、寂寞、絕望,絕望中苦苦而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繼續(xù)堅持音樂創(chuàng)作而成為音樂巨人。我看學生這個說法更吻合課文內(nèi)容而富有獨創(chuàng)性。
3、“質(zhì)疑”也是這節(jié)課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課程標準》要求“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學生經(jīng)過獨立的自主閱讀后,會有“自己的疑問”,這時應允許他們尋找合作伙伴進行研討,仍然得不到解答的問題,則可以集中起來進行研究,教師作適當?shù)狞c撥。如文章最后,貝多芬說:“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這是一個透視貝多芬心靈的窗口,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似懂非懂。但本節(jié)課我就沒有設置學生質(zhì)疑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今后的課堂中我要加以對學生該方面的訓練,讓其學會質(zhì)疑解疑,讓語文課真正地鮮活起來!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5
《音樂巨人貝多芬》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10課。本單元的主題為“杰出人物”。探尋他們的足跡,學習他們的精神。貝多芬正是這樣的一位杰出人物。作為“樂圣”,他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作為和苦難命運做斗爭的榜樣,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課文寫的是“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tài)度為中心,通過女傭的介紹、對貝多芬的外貌描寫和貝多芬自己袒露心聲,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他的獨特氣質(zhì)和堅強個性。文中貝多芬的性格是雙重的:他有巨人般頑強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樂。這正是本文的獨特之處:把偉人還原成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中的人。
所以,我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
1、學習文中的外貌描寫,體會通過人物形象體現(xiàn)得的個性氣質(zhì)與精神風貌。
2、通過揣摩語言,理解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tài)度,學習通過語言描寫展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寫作手法。
本節(jié)課的進程有些慢,對于學生的突發(fā)問題解決的不太好,教師干預較強。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長,小組討論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學生的自主活動,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活動當中注意改正。對于教師的過渡語,要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使語言自然流暢。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的引導。
針對于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建議,認真思考,修改教學設計,真正的讓自己有收獲,獲得成長。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音樂巨人貝多芬作文07-05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案(五篇)03-10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案15篇02-16
期末音樂教學反思范文12-28
《音樂匠人貝多芬》說課稿11-24
心中的音樂——貝多芬09-01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5篇11-29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5篇)03-16
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12-28
小手拉小手音樂教學反思范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