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1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狼》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狼》教學反思 1
通過這一次教學,我更切膚地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有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靠自己解決,這才回歸了教學的主體。
在整個痛苦的磨合過程中,我對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了更深的理解。
《狼》教學反思 2
上完一節課就進行一次課后反思,對以后更順利地展開教學有一定的幫助,會讓我們成長得比較快,所以課后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1、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因材施教”。這里的“材”,不是指教學對象,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別強的文言文,我們不能一味地進行字、詞、句的教學,而應該充分發揮情節吸引人的`優勢,賦以情節性、生動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讓學生動起來”。這節課,我正是抓住了這篇文章的故事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在故事中理解課文內涵和狼與人的形象,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并有所收獲。
2、適當地運用了一些教學機智,如學生在扮演兩狼對白時,我就當堂評價好。要讓學生動起來,必須做到民主、寬松的氣氛。
3、老師們的互相交流讓我對教材有更深的認識,給了我很多新思想、新意見,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他們的鼓勵也使我期待下一次發揮得更好。
《狼》教學反思 3
首先,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始終在“教師跟著學生走”還是“學生跟著教師跑”這兩者之間徘徊。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后,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并盡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以讀促學,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對于文本缺乏認識和鉆研,就無法產生有實際價值的疑問,那么所謂自主探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猜測。比如,對“奔倚其下”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動作”的理解遷移到對“心理”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著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視了檢查環節,教師的檢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這種熱情會迫于一種無形的自我“壓力”,可我們毋庸懷疑,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壓力,因為這是學生的不服輸的精神、自我實現的愿望在起作用。畢竟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應當盡量使他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并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干聽”的壞習慣。
《狼》教學反思 4
本課的優點:
1、整節課的設計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具體來說,是閱讀故事類文言文的三種境界,即初讀——讀通文意,再讀——讀出情景,三讀——讀懂特色所以說,本課是比較有高度的。
2、本課試圖以一則《狼》的學習來讓學生領略《聊齋志異》的特色:內容上“奇異”,情節上曲折,文筆上簡練。應該說,本課是比較有深度的。
3、對朗讀的指導是比較有成效的。四步走:讀出形勢的急緩,讀出屠戶的動作,讀出屠戶的心理,讀出作者的態度。幾遍朗讀下來,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夠讀出《狼》的驚險與曲折。
并且四步的指導盡可能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勢之急(第二段)是老師分析引導示范,學生齊讀;形勢之緩(久之……意暇甚),是學生找出原句,老師朗讀,學生聽出拖音,然后齊讀;屠戶的動作是老師問如何讀?快還是慢?學生自由讀,單個展示;屠戶的心理是老師告知心理:吃驚與放松,加入“啊”與“呼”,問應該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讀,同桌交流,然后學生說理由,單個展示朗讀;最后是老師問什么態度?齊讀。以朗讀帶動分析理解,從而以朗讀達到體味情節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較新穎。本課的朗讀學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讀出屠戶的心理”。
不足及啟示:
1、有些課必須提前預習。公開課、評優課課前讓學生拼命預習、拼命準備確實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是,絕對的不預習,有時反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論是常規授課還是公開課。像本課文言文,不短,想40分鐘讓學生有收獲、有突破,不預習,難。像《社戲》,那么長,不預習,上課變成了自讀課文了。
預習與否,都應該依課文長度、難度及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收獲最大化來定。
2、朗讀的指導如何更生本一些?我們看即便是余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是師本的痕跡非常明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示范,朗讀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這篇文章有什么讓人感到奇“異”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初一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
4、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為什么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么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為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我們可以沒有高學歷,但一定要有深學力。余映潮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但國內中語屆誰看小視他?
《狼》教學反思 5
曾記得有人略帶夸張的說過這一句話:“文言文等于一門英語“。這句話形象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難教難學。我們在上文言文時一般都是先帶領學生處理文章的字、詞、句翻譯,之后才來對文章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深究。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僵化老死,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是學生望而生畏。但是聽了張麗園老師的講課方法卻走出了傳統模式。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歸納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讀的訓練。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反復的讀,盲目機械的讀效果并不佳。但是張麗園老師卻做的讀的方式的'安排與指導。如:自由讀,開小火車一人一句的讀,男女分組讀,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聲音讀。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讀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真可謂是快樂學習,輕松學習。
二、打破傳統的文言文翻譯方式。
在我們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非常注重文章的翻譯,從字到詞在到句的翻譯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并且效果并不顯著,學生翻譯過后印象也不是特別深刻。但是張老師她
并沒有代學生翻譯,而是以學生按要求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給了學生三個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來講述這個故事,講完之后再叫學生起來點評,通過這樣一個教學方式來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熟悉課文內容。這一方式不僅省去費時的翻譯,也讓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深層次來賞析這篇課文。當然,張老師也沒有放棄字詞句的處理,在課文的最后設計了練一練——咬文嚼字這一環節,來加強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這樣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節課的亮點很多,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聽完這節課之后,我想我會反思自己的語文課堂,努力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爭取讓自己的課堂也變得更精彩。
《狼》教學反思 6
《狼》節選自清代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的一篇課文。備課之處,習慣裸讀,通過看課本的思考題,用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閱讀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級階段,所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作為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在這堂課的前期準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節生動些,使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興趣。而在設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本著重點突出、知識落實、重在方法指導的思想。
文章的難點在于深層含義,作者的寫作意圖需要明確。所以在此基礎上我有了多遍的備課,從言與文兩方面下手,設計問題,制定學習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課前給學生充分時間預習,掃清語言障礙,標注難讀字音,鞏固難寫字形,翻譯過程中經過看課注,查古漢語詞典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課上共同解決。由于一個學期預習習慣培養,在翻譯文章的.時候,出現的問題通常出現在第一次接觸到的文言現象上面。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用看圖糾錯的形式落實字詞,既能激發興趣,又能牽出要點,形象生動。這樣學生對字詞的把握就不是純死記硬背。
《狼》教學反思 7
在執教過程中,我特別注重采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松、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鑒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的意義。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表現非常積極踴躍。但靜下心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上完課后還有一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用時稍長,以至于后面的達標拓展時間倉促,以至于削減了這一課的厚度。
《狼》教學反思 8
這段時間,我積極準備,深入鉆研教材,精心制作課件,上了這節錄像課《狼》,準備參加甘肅省20xx年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和甘肅省20xx年“希沃杯”中小學交互式電子平板課例大賽。
一節課上下來,學生興趣高漲,發言積極踴躍,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廣而效高,不同程度的學生均學有所獲,高效地完成了教學內容,達成了教學目標。
這節課之所以上得圓滿成功,我覺得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轉變了思想,做足了功課。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老師的教為學生的學,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這節課共設計八個教學環節,我的設計初衷就是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融入到教學中,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活動中來,而不是老師的一言堂。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豐富的學生參與的環節和活動。比如讓學生講故事,讓學生說說你查閱到的資料,讓學生上講臺來在課件上圈點勾畫并發表看法,讓學生在課件上拖動對話框做配對練習題,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交流等。整節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人人都想說話,人人都想參與,當然前提是老師提出的問題具體富有啟發性,制作的課件有利于人機互動,同時這個班的學生必須經常這樣訓練,他們才會大大方方地走上講臺,侃侃而談。我平時上課時就比較注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正好在這節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精心制作教學課件,讓課件有效輔助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
我根據教學設計,精心制作了最新的希沃EN5教學課件,有圖片,有動畫、有思維導圖、有配對練習等,尤其是其中課文原文的一張課件,利用率極高,讓學生上講臺來,在課件上,運用筆和橡皮的工具,反復勾畫,反復擦除,完成了本文的教學重點,即人物形象的分析、小說語言的品味等教學內容,并且在上課之時,較好地運用希沃白板的其他小工具,如放大鏡、板中板、計時器等,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樂于參與,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教學內容。
三、問題設置具體巧妙,便于學生展開討論,有話可說。
我在“重點詞語我積累”、“精彩故事我會講”、“經典人物我分析”、“深刻道理我理解”、“洗練語言我品味”等幾個教學環節中,設置了“你覺得故事中的狼都有哪些鮮明的特點?可以找出文中的原句加以分析嗎?面對如此狡猾的狼,作者給它們安排了一個怎樣的對手?如果把故事中的狼換成狐貍,把屠戶換成農夫,你覺得好不好?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人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千金不易一字’之功。你體會到了嗎?把“以刀劈狼首”變為“以刀砍狼首”“以刀剁狼首”好不好,為什么?你覺得文中還有哪些詞語用得特別好,找出來說說你的感受等問題,具體明了,富有啟發性,學生好理解,易于在合作交流中明確答案。當學生各抒己見,有話可說時,這節課也就事半功倍,活躍起來了。
四、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取舍教學資源,不能讓花花綠綠的課件沖淡學科的知識性、課堂的語文味。打開《狼》這一課的教學資源,你會發現其內容是鋪天蓋地的。有大量的圖片、Flash動畫、朗誦音頻、PPT課件等,如果不加選擇,盲目濫用,極易將語文課變成看電視,變成音樂課,美術課。我在這節課中,根據教學目標,只精心制作了包括課題在內的15張EN5課件,其中一張課文原文的課件,要反復利用,承擔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任務。
五、互動課堂老師輕松,學生喜歡。在這節課中,學生走上講臺當眾回答問題,得到老師的贊許和同學們的掌聲,內心會有一種小小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下次上課,他們就會提前預習,認真準備,期待在課上展示自學成果,長此以往,良性循環,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得到培養,當眾表達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成了自覺主動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主持人、引領者,老師和學生各自找準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定位,讓語文教學變得輕松而高效。
這節課中的不足,一是讀得不夠。學習文言文,應在讀中悟,讀中品。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自認為這篇課文十分淺顯易懂,而學生的預習也做得扎實,于是僅在上課一開始和快下課時讓學生齊讀了課文,形式也比較單一,其他時候就陶醉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寄寓的道理、小說的語言的理解和賞析中而忘乎所以。二是學生講故事時,在短時間內,無法打開想象的翅膀,給課文添枝加葉,繪聲繪色的編制故事情節,而只能夠翻譯課文。將“精彩故事我會講”變成了“這篇課文我會譯”,這是我在設計教學時預設不夠,在以后的課中,我會加以改進。
《狼》教學反思 9
《狼》是第六單元最后一篇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的故事,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應該丟掉幻想,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最后定能取得勝利。
本課我分組展示,其中穿插課本劇表演,現場對答等環節,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積極性也很高。但是課堂上也有意外。
首先在小組展示環節,一名同學在分析屠戶的形象時,認為屠戶是善良的,理由是開始的時候屠戶不忍心傷害狼,他不斷的給狼骨頭吃,至于他殺狼是被逼無奈,談不上聰明,倒是狼的手段更高一籌。可以說,這樣的展示完全出于學生別出心裁的理解,也出乎我的預料,于是,我決定暫時中斷這個小組的展示,就這名同學的觀點進行全班大辯論,前提是以文本為依據,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情緒激昂,討論的最終結果是獵人是出于懼狼才扔掉骨頭,再狡猾的狼也斗不過聰明的屠戶。問題解決了,評價的過程就省略了。
再有,在分析文章主旨時,多數同學都說在遇到像狼一樣的惡人時,應該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其中一名同學說、“狼假寐是悠閑的,跟蹤屠戶時又是貪婪兇惡的.,由此可見,我們看待事物應該從多方面看待問題,看到問題的實質。聽到這里,我忽然想起在遷移階段準備的《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于是,我說、“我們的確應該從多方面看待問題,對現實世界中的狼也如此,下面我們看一首描寫狼的詩《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然后我和同學一起品析這首詩,把事先準備的互動環節挪到這個環節的后面。
通過這節課,我感到在課堂上,教師將會面臨大量不可預設的復雜問題,面對這些層出不窮、新穎獨特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機智性是很重要的。新課程的課堂更加關照學生生命成長,課堂不再是“傳經布道”的場所,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在新型學習方式中,課堂教學機智不僅是教師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
《狼》教學反思 10
今天,我上了一節公開課《狼》,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但靜下心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一、關于教學文本:
《狼》節選自選自清代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的一篇課文,根據我校教改的課題《差異適應性教學》要求,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了解蒲松齡及《聊齋志異》,流暢、準確的朗讀課文。
2、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通過翻譯揣摩文中人物和狼的動作、神態或心理描寫,把握狼和屠戶的形象。
3、感受狼貪婪、兇狠、狡詐的本性,學做一個勇敢機智的人。把主要目標確定為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來完成對課文的分析理解。
二、關于教法:
這堂課我的教學思路是:貫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實上,是否真正地把這一理念滲透融入到每一節課,自己實在需要靜心反思。
三、關于教學過程:
首先,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做了課前預習檢測,但對結果學生的共性錯誤沒有做重點強調。在朗讀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了學生對學、群學的合作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生朗讀的效率。在合作學習這一環節中,我先是采用分組學習,再進行交流學習的情況。通過小組派代表到前臺來講,師生互動。其中有學生的講著講解不足的補充,有對知識的遷移,更有對問題的提出,這些課堂上新生成的東西都是課堂中的亮點。面對學生們發現的問題,教師能與學生共同探討,在爭論辯解中達成更高的認識。同時在學習中教師也能根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適時的提出相應的問題來引發學生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研討環節,學生們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學生們的展示很精彩。其次,本節課的不足,在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做了課前預習檢測,但對結果學生的共性錯誤沒有做重點強調。在課文分析中,當學生沒有走進文本之中時,我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雖起到了拋鉆引玉的目的,但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致使教學環節前松后緊。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其實浪費時間還有一個原因,教師總不相信學生,學生回答基本解決了問題,教師就不必要一遍一遍的重復、糾正,以追求答案的完美。
四、總論:
課改后,我們教師的確注重了學生的質疑,注重了學生的合作、交流,通過這一次教學,我更切膚地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就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靠自己解決,這才回歸了教學的主體。在整個痛苦的磨合過程中,我對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和執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實性、探索性的統一,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這是我今后一個階段在文言文教學上所追求的境界。
《狼》教學反思 11
上周五上了文言文《狼》,這篇課文非常簡單,學生根據注釋和詞語手冊基本就能讀懂課文,但是出于老師的不放心的心理還是讓學生開火車似的一個一個站起來翻譯,只是后來沒有通過一定的練習進行反饋,不知道學生到底對課文的翻譯掌握得怎樣了,同時也要求學生去背誦課文注釋,可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組長,也不知學生有沒有背,背得怎么樣,也沒有抽查,因此這樣的教學如果沒有以作業進行反饋那可以說只是成功了三分之一,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教學反饋,鞏固教學成果。
同時為了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我學習了余映潮老師的教法,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個大組讀一個大組從狼的角度概括段意,然后交換由一個大組讀一個大組從屠夫的角度概括段意來了解課文內容,這樣的方式還是比較新穎的,可能是學生剛開始用這種方式來感知課文內容,所以教學環節來說還不太流暢,接著我讓學生由詞語角度來深入解讀課文中作者語言的簡潔和傳神,可是由于是文言文,所以學生不像上現代文一樣,可以從詞語角度來品析語言,所以剛開始時有點冷場,后來回來想了一想,如果我把問題的.提法改變一下,換成這篇文章語言簡潔傳神的寫出了狼和人各自的形象,請從文章的詞語及描寫方法角度來加以賞析一下,這樣這個問題明確,一要求學生概括狼和人各自的形象,二可以從詞語或描寫方法角度來賞析,學生可能開始時就不會顯得手足無措,以致課堂出現冷場的現象,所以對于一個名師的教案的學習還要能夠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提問,要學會靈活變通,不能照抄照搬,否則將適得其反。
【《狼》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狼》的教學反思02-27
《狼》教學反思02-16
《狼》教學反思10-26
狼教學反思09-04
《狼》教學反思11-05
狼教學反思04-21
《狼與鹿》的教學反思10-25
《狼》的個人教學反思10-08
語文《狼》教學反思10-16
《狼與鹿》的教學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