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1
《雷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五組的第二篇課文,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本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
1、會認4個生字,會寫“垂”字。
2、朗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教學重點:
1、識字與寫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教學難點:
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能寫觀察小日記。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2、自學課文,初讀感知。
3、匯報交流,細讀感悟。
4、總結提升。
5、拓展練習。
通過本次試講,我覺得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課堂環節比較緊湊,有效地抓住了教學目標,通過動作與朗讀、想象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但本堂課也存在很多不足。
1、在品讀“雷雨前”的景象這個環節時,對學生整體性關注不夠,特別是在通過動作理解“亂擺”一詞,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
2、在品味“雷雨中”的景象這個環節中,想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雷雨是由大到小的變化的,但是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嘩嘩嘩、漸漸地、漸漸地”感受變化,就更好了。
3、在賞讀雨后景象時,讓學生說說雨后看到的景象,但陳述略過簡單,對重點詞語“掛”“坐”分析的還不夠透徹,在賞讀雨后景物時,沒有有效的和雷雨前的景物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好的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比如雷雨前“烏云密布”,雷雨后“天亮起來了”;雨前蟬一聲也不叫,雨后蟬叫了;雨前蜘蛛逃走,雨后蜘蛛又坐在網上,無比的愉悅與悠閑。(雨前及雨后的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你還了解哪些雷雨前后景物的變化等問題,不但能更好地激起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明白:生活即語文。要想學好語文,就得留心觀察生活。)
4、在總結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內容回顧課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再次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自己的收獲:
1、凸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強調在朗讀中感悟。
3、比較句子幫助理解。
4、板書助背誦。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2
《雷雨》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閃電雷鳴,聲聲蛙鳴,美麗彩虹……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他們都有著一定的生活體驗。另外教材又配有兩幅直觀的插圖,利于圖文對照和課件來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看圖與讀文相結合的方法,啟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感受雷雨的特點。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究識字、同桌合作檢查、多形式的朗讀感悟,從而獲得收獲,體驗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
1、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課文第一段黑沉沉這個詞學生不容易理解,要讓學生通過看圖,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來黑沉沉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雷雨時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促進感悟。
2、引導想象,加深體驗。
通過想象,加深學生對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使學生邊讀邊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再看課件。而不是采用圖解文字的方法。
3、體會悟趣,訓練詞句。
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傳神,值得細細體會。教學中我有機結合計算機中的圖像、聲音、動畫,從表現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精妙。如: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就用得很妙,滿天的烏云是怎樣壓下來呢?我先展示動畫、圖像,然后追問:
從圖中看壓字怎樣理解?天里烏云壓地面這么近,人們感受怎樣?學生經過訓練,不僅會弄清了壓字具體含義,而且會揣摩出了人們當時的感受。又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樹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極為準確,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聽雨聲,學生自然體會領悟出雨是從小到大,慢慢變化的,從而會說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可見,緊密聯系視聽效應體會詞語,學生會學得有趣,用得正確。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3
《雷雨》是人教課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五組中第二篇課文,本組課文內容主題是“大自然的秘密”,重點訓練學生從課文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雷雨》用生動又洗練語言描寫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變化,讓學生體驗大自然天氣變化的美麗景象。
《雷雨》課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經過“復習導入”環節,我開始了新課堂教學。
為了讓學生理清課文的層次,我設計了“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雷雨的?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學生理解了一至三自然段描寫了雷雨前的天氣情況,抓住了“烏云、樹上的葉子、蟬、蜘蛛”幾種景物來寫;四至六自然段描寫了雷雨中的天氣情況,抓住了“閃電、雷聲、樹、房子”幾種景物來寫;七、八自然段描寫了雷雨后的天氣情況,抓住了“太陽、空氣、彩虹、蟬、蜘蛛、池塘、青蛙”幾種景物來寫。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有讀有思考,帶著問題思考,從課文中提取相關信息,找到以后用筆畫出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接下來,我設計了“你能說說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變化嗎”這個問題,目的是鍛煉學生說話和復述課文,通過復述環節,為學生背誦課文做好鋪墊。
第三個教學環節,我設計了“你還知道哪些自然天氣現象”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極大興趣,孩子紛紛說出“大雨、陣雨、雪”等常見的天氣現象。為了拓展學生對自然天氣現象的認識,認識變化多端的大自然。我用形象的圖片展示了“風、霜、霧霾、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天氣現象,孩子們一陣驚嘆。 欣賞了圖片,我不忘滲透環保意識,告訴孩子,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需要我們熱愛的。
課堂小結后,我設計了“看拼音,寫詞語”、“連一連”課堂測試,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
這節課總體來說比較成功,每個環節精心設計,學生參與度高,尤其是讀課文時很投入,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數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因而課堂效果較好。不過個別同學偶爾跑神,需要教師時時關注,時時提醒,以后再有這種情況,可以采取抽讀課文的方法集中學生注意力。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4
一、課題的選擇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二、教學過程
1、猜謎激趣,揭示課題
由于課文是單純的寫景文章對于低年段的孩子老說比較枯燥無趣,所以導入課文時選擇猜謎語激趣,吸引孩子們的興趣。讓學生能很快的融入課文。
2、整體讀文,劃分內容分層次解析
首先讓孩子從文本著手大聲誦讀,并帶著問題去讀文。這樣學生在讀書時就有目的的去讀去思考。
通過朗讀學生很快把課文分成三部分,即按時間順序描寫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在學習雷雨前這部分時讓學生邊讀邊想,根據文字來想象雷雨前的景象。并在文中圈出雷雨前作者描寫的景物,再逐個分析雷雨前景物的特點。重點理解“壓”“垂”“逃”等詞句,體會雷雨前悶熱、害怕的感覺。
在學習“雷雨后”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并說說通過朗讀知道了什么,學生們都認真讀書,課文中所描寫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來。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追問:“你們覺得這部分課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呢?為什么?”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發言,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說:“我認為‘掛’字用得好,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天空,美麗極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坐’字用得好,坐著是很舒服、很快樂的,這個字讓我感覺到蜘蛛很悠閑、很自在。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訓練能力。用“越來越”拓展造句。這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里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復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體會雨后景象后,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那只鳴叫的蟬,是那只坐在網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樂的青蛙,你會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看圖片等活動,有了深刻的體會,說起句子來就不會顯得蒼白無力了。這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抒發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閱讀文本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實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在指導朗讀教學雷雨中這一部分時,我通過讓學生感受動畫,并播放雷雨的聲音在激趣,讓學生仿佛置身在雷雨天氣中一樣。學生興趣濃厚。在指導雷雨中這一部分時,根據文本的“嘩、嘩、嘩”感受雨的大和急,“漸漸地、漸漸地”來感受雨勢由大到小的變化來體會雷雨的特點。
三、不足之處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
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于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透過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一來,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在教學“雷雨前”時,只考慮到品詞析句,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在指導導朗讀,引導感悟這部分還做的不夠,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還要加強訓練。
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系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考慮得不夠周全。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范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沒有抓住重點句子:“嘩、嘩、嘩,雨下起來了。”來感受雷雨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過程來朗讀體會句子,在分情景朗讀中做的比較欠缺,平時對朗讀的訓練比較薄弱,學生在朗讀時無法入情入境。在這一環節中,如果能讓孩子們通過拍桌子等通過不同的聲音來體會雨下得很大,那就更能理解了。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課后的教學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應該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5
我執教的《雷雨》,經過精心設計,課后也得到了同事的好評,但還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現總結如下:
一、教學主線清晰,但細節目標不夠明確。
我教學從整體入手,先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明白課文寫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再深入到局部,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順序學習課文,讓學生通過讀書了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點,再回歸到整體總結全文,較好地把握了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關系,教學主線非常清晰。并且緊扣雷雨前、中、后的特點進行設問,如雷雨前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雷雨中問“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樣的?這樣設問,比較符合低年級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齡特征,有益于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細節目標顯得不夠明確,如“樹上的葉子一動也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到底要讓學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事先沒有考慮周到。
二、注重挖掘文本,但語言文字訓練不夠具體。
我從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出發,充分挖掘課文,著重于說話能力的訓練,如最后一段中“你聽到青蛙說什么?你還看到哪些景象?但對于理解“垂”,“掛”,“坐”過于簡略,在訓練過程中有欠扎實有序。如“蜘蛛又坐在網上了”的“坐”,從學生朗讀的效果來看,學生一直在強調“又”并未強調“坐”,說明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并未完全對“坐”的“悠閑”理解到位,訓練還有欠扎實。
三、學習課文圖文相依,但看圖與學文順序本末倒置。
課文有兩幅圖,圖畫是供學生觀察的對象,又是理解的憑借。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看圖,表述圖意,再學文,用“課文是如何描述這場雨下得大,下得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描寫這場雷雨的,并指導朗讀,拉近了學生觀察圖畫與作者觀察生活之間的距離,又利于理解文中的詞句。但是本文非看圖學文,因此應先學文,再借助圖加強理解,不能本末倒置。
以上是這節課的反思,希望自己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6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征鮮明,寫景細致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雷雨》這節課的教學,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布置他們去收集關于雨的資料,因而在拓展時學生非常積極。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我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理念。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按“雷雨前”的學習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后”兩部分內容,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
另外本節課我很注重朗讀訓練,記得有一句話這么說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于永正老師也說過:語文是讀出來的。誠然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蘊涵的情感體會出來了。新課標也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這堂課我讓學生讀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課文見面的初讀,有生字詞語寶寶認識后的再讀,有講讀課文時的精讀,學生讀的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有自己讀、有小組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等多種形式,整堂課書聲瑯瑯,學生讀出了正確,達到了流利。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范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雷雨》教學反思15篇04-03
小學語文磨課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12-26
《雷雨》優秀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12-30
小學語文老舍《貓》教學反思范文11-1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12-28
《雷雨》教學反思(精選5篇)05-25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風》教學反思06-22
小學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