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1
古詩《清明》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絕句。全詩在語言上淺白如話,沒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個裝飾的詞,純是白描,連語序、句子也好像極其平易,先寫時令其后,次寫人物心情,末兩句則是行人與牧童的簡單對話,平平常常的一首詩,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筆,卻有著其它詩不能比及的獨特魅力。
我在教學設計中,一開始,就出示:清明、掃墓、踏青。讓學生讀一讀,再說一說清明節我們會做些什么活動,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到熟悉的.場景中來了。我就直接引入了這首古詩《清明》,讓學生和我一起寫課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初讀古詩,讓學生自己讀古詩。提出要求,讓學生在讀古詩時,帶著要求去讀。讀完之后,檢查生字詞。用“開火車”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這部分學習很有熱情。由于時間緊迫,我的設計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改進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2
《清明》是小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經典》中的一首詩。是詩人在清明節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掃墓的路上遇到了紛紛細雨,又濕又冷,心中無限憂愁。詩人尋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處的村莊。牧童給憂愁的詩人帶來了希望。全詩有景色,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通俗易懂,景象鮮明,形象生動。這是我進行的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評課及自己的反思,現在總結如下。
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最大的亮點是教給學生學詩的方法。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古詩詞,對于學詩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這節課上,師生又一起總結了學詩的方法:“解詩題,知作者,通其文,明詩意,悟詩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學詩的方法自學《清明》這首詩。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成為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橋梁。
其次,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體現了中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古詩詞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小學中年級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學生,識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吟讀、想象、感悟”為主。在“吟讀”之前正確劃分節奏,停頓正確,同時,引導把字音讀準。在閱讀詩歌時,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圖文對照、與生活鏈接、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內容,在頭腦中勾畫出豐富的形象,讀出了詩詞的畫面感。并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情感。這樣,在“吟讀”時,真正達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學生掌握了學詩的方法后,我又把課外閱讀落實下去,我將和學生一起共讀一本書《古詩詞背誦經典》。這樣,我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也將和學生一起感受詩歌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讓詩歌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陶冶我們的性情、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就詩教詩,我們要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極力傳承并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我也將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教學水平,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3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并默寫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學,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并不好。那么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教學設計及教學后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詩意蘊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一下畫面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清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路上,是怎樣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誰呢?為什么在雨中趕路?欲斷魂,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哪?
讓學生能根據畫面有自己個性的理解、感悟、收獲,讓孩子能有自己的語言。
朗讀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象畫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詩外之境。詩人看到杏花村會怎么做呢?
二、總結學習方法,給孩子拐杖
提煉總結學法:剛才我們是如何學習古詩的?(板書:讀古詩、想畫面、悟詩情)學生們運用所學方法,自學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時也為今后自主的學習古詩提供了利劍。
三、話題激發對詩歌意境的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后,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么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游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愿還家。
3、詩意種種:有“哀傷說”,認為清明遇雨,淋濕衣裳沒有什么高興的,所謂“陰雨連綿煩煞人,掃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澆愁在何處,杏花村頭酒旗昏。”有“掃興說”,認為清明時節,春游芳草,興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掃興而歸。有“陶醉說”,認為春色翠綠,流連往返,春雨澆人,樂在其中。所謂“春色醉人喜雨淋,銷魂散魄不減興。猶有濃情覓酒家,舉杯賞花度清明。”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4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習傳統文化,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化,理解并背誦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古詩《清明》時,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在教學古詩時,采用多種方式讀,如:自由讀、同桌讀、范讀,小組讀、男女賽讀,使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慢慢喜歡上古詩。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后,我讓學生跟著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是有些遺憾,比如:播放視頻時,出了一點兒小故障,比預料的效果差了點兒。已學的'電腦知識還解決不了這個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識還是少啊,應該多學一些。再如:學生在老師示范下,能讀準節奏、停頓,但是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還不夠。再如:我認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沒有預料的高,教學時,可能自己的激情還不夠。
教學是門藝術,永無止境,今后我要多學習。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5
中班社會清明節反思適用于中班的社會主題教學活動當中,在進行活動《清明節》時,我就關注到孩子的這個特點,引導孩子學習看圖片,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圖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于是我就讓孩子們說這個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么?,快來看看幼兒園清明節反思吧。
中班的孩子在進行看圖講述時,習慣看圖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體,特別是圖片所要表達的整體深層意義。
在進行活動《清明節》時,我就關注到孩子的這個特點,引導孩子學習看圖片,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圖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于是我就讓孩子們說這個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么?注意觀察這個小朋友的表情動作,發生什么事情呢?和老爺爺說什么呢?你們在什么時候也是做注意的動作呢?把這個問題解決之后,就能馬上明白,原來騎在牛背上的孩子給那位老爺爺指路呢。然后引導孩子和我一起朗讀《清明》。并再次觀看掃墓的圖片,提問孩子們圖上有什么?人們在干什么?他們是什么樣的表情?為什么是這樣的表情呢?孩子很快回答,圖上的人們在跪拜,但是孩子們并不是很明白為什么要去跪拜?結合圖片我給他們講解舉例人們是在特殊的紀念日子用鮮花表示自己對故人的懷念,我們國家把這樣的日子叫做清明節。并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引導孩子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
引導孩子繼續看左右下角的小幅圖片,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哪些運動和飲食習俗?孩子們踴躍回答,有蕩秋千,爬上,去動物園,放風箏等等吃雞蛋呀。與小朋友們繼續對話,家人怎么懷念故人?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一起欣賞古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個活動孩子參與的很活躍,我也快樂的參與孩子們的描述。看圖講述就是要孩子學會關注整體,同時也要結合其他的'圖片去發現圖畫背后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孩子談話上應該注意讓孩子們聽懂,能夠很快理解接受,而且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的吸引,讓孩子想參與主動交談會正確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引導孩子完成相應的活動目標。
在繪本活動中,要注意圖片在相應時間針對活動的重點,細致的準備展示及講解。在活動重點的把握上,我還需要多思考,認真思考后的重點進行每個環節上的把握,努力達成繪本活動的最終目標。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6
馬上到清明節了,今天借每周一詩的機會向同學們介紹了《清明》這首詩,結合教研員的建議有以下反思:
亮點:
1、 “每周一詩”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每個年級每一周都會進行一次,主題非常好,幫助學生拓展傳統文化知識,本周主題為“清明節”,結合實際;
2、老師課堂上全程使用露臉模式,在朗讀等環節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議:
1、繼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老師介紹了清明節的由來、習俗,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這些知識可以有一部分提前布置給學生,通過自主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進行分享,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可以使課堂互動更加豐富;
2、繼續提高對學生的關注度;課堂上提問面比較小,只有一次連麥行為,老師要求自讀古詩發送語音至群,也沒有進行分享;建議課堂上可以有更多的互動行為;
在以后的課堂上會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學生,盡量擴大參與面,放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7
這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于清明節由來的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故事。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后來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為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為了躲避當官,介子推背著老母親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圖富貴。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為清明節。介子推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著晉文公執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百姓安居樂業,也十分懷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本課設計時我從問題入手,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為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學習課文時,我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來理解課文:
1、介子推割肉煮湯給重耳吃,他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晉文公做到了嗎?你從哪兒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給晉文公的血書,你是怎樣理解的?重點理解“清明”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為不做昏君,做個清正、廉明、勤政的國君。)從介子推的割肉豐主,以及寧可被燒死,也不做官,來體會他那種不圖回報,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高風亮節。
整節課雖然看似目標完成得不錯,但我仍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為總覺得還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好像都是在云里,霧里似的。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8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所以我們通過“話說清明節”這一活動讓幼兒了解一下清明節的習俗、來歷,來激發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緬懷革命懷念先烈,并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我把這個社會活動的目標預設為:
1、讓幼兒知道4月5日是清明節,初步了解清明節的來歷。
2、引導幼兒感受清明節的氣氛,激發幼兒對民間節日的興趣。
活動通過談話、討論、觀看課件等手段,使幼兒了解傳統風俗,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首先用古詩《清明》導入活動內容,然后通過提問與幼兒交流清明節的習俗。例如做青團、吃青團、踏青、放風箏等,而后老師又補充了蕩秋千、打馬球、插柳等。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幼兒通過故事初步了解介子推不圖富貴、不居功勞,晉文公執政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因此,每逢清明節人們十分懷念介子推,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接著我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告訴幼兒,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無數革命先烈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革命英雄,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孩子們通過觀看課件,感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激發幼兒對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當我們觀看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視頻時,孩子們都起立,向英雄們默哀,表示懷念。
活動的效果較好,也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活動后我給大家一個任務,清明假期后交流自己在清明節的見聞和感受,作為這個活動的延伸。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9
4月5日又迎來了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了,春暖花開,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孩子們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了解傳統習俗。
首先,給學生說清明節的由來,通過瀏覽網頁、討論、觀看課件,學生了解了清明節的由來;其次,說說清明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學生可以分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老師小結;最后,通過網上祭英烈活動,學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讓他們學會感恩,懂得珍惜!
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開展一系列的.傳統教育活動:懷念先烈,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后立志建設祖國的決心!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10
今年清明節的雨為何暴躁?因為它有些不安!為何憤怒?因為它有些不明!為何惋惜?因為它有些不甘!
時代演變至今,發生了許多符合時代又不該發生的事情,逝去了許多在情理之中又本不該逝去的生命!
他們有的賤踏了人性與道德的底線,有的'撐起了時代與發展的脊梁。有的默默無聞在屬于自己的平凡中逝去,有的劃過一個時代在萬眾矚目中隕落。
無數先人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詮釋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好,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警醒。而后人卻前赴后繼的涌上去,去重蹈覆轍,去制造悲哀。
站在今下這個時代,我們應當讀懂這場雨有何不同?它在暴躁什么?憤怒什么?惋惜什么?
這個時間,我們不應該僅僅只是去思念、去紀念、去懷念,更應該去提取、去吸收、去反思,別讓他們的生命顯得如此的廉價!
希望在這場不一樣的雨過后,我們能夠書寫出不一樣的時代!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11
一堂完美的教學課需要教師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充分的教學設計是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精心設計,但是教學過程中突發的意外事件是教師無法預知的,處理好突發的意外情況旺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做了20年的小學教師,由于工作需要,20xx年秋我被安排到幼兒園教大班,突然的轉變讓我一時間不太適應,我有著剛參加工作時的感覺:好奇、刺激、迷惘還有一點忐忑。我通過一段時間的揣摩、探索,了解掌握了幼兒們的心智特點、行為習慣及語言接受速度,摸索出一些適合幼兒教育的規律與方法。在本次教育局組織的幼兒教育科教學督導活動中,被我校推薦成為作課教師,使我有幸得到幼兒教育專家們的提攜、斧正。在此訴諸筆端,愿與同行共享:
一、莫明奇妙地"被講過"
在導入環節,一切盡在掌握:我從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先帶領幼兒回顧春節里那些有趣的事兒,激發起了幼兒的興趣:這一環節目的是為了增加幼兒話語表現機會和提高幼兒講話的能力。小朋友們活動得很踴躍,在他們表達了自己感興趣的`事兒之后,我進行課程導入:春節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再過幾天,我們又要迎來一個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是什么節日嗎?這是所有小朋友都靜靜地等待我說出答案。我告訴他們是清明節,利用這個機會我達成了我制定的情感目標:讓幼兒了解清明節使人們追思故去的那些親人的節日,潛移默化的對幼兒普及國學知識和弘揚傳統美德的教育。但是當我說出課題時,小朋友就開始齊聲誦讀,當時我有些發懵,這是一節新授課并且有教育局領導在聽課,但是多年的教學經驗形成的教學機智讓我迅速化險為夷,并未呈現窘態影響教學。
下課后校長和我說"昨天你不在時,我給他們講過了!"
講過了---講過了---我汗!不過轉念一想:作教師必然會有意想不到的事兒隨時會發生!處理好意外事件,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不然怎么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呢?這節"被講過的課"經過教育局領導和幼兒專家點評后我有如下心得:
1、導入階段可以更加精彩 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中的音頻視頻材料,展現形象具體的清明追思情境,4周歲的幼兒理解問題是感性的、直觀的,一張清明追思的圖片勝過繪聲繪色的描述。
2、練習過程可以更加完美 幼兒的誦讀都是亢奮的、激昂的,更何況有聽課的老師在場。這種激昂的語調不適合《清明》這首詩的意境,若結合著相應背景音樂可以達到較為理想效果;個別幼兒存在著"假會"現象,若能夠按照幼兒教育專家提出的詩歌接龍游戲則可克服。
二、處理突發狀況反思
在講課過程中,當講到清明有一些習俗:比如焚燒紙錢、敬獻鮮花、掃墓時,一個幼兒舉手發言:"我還和我爸爸一起給我爺爺燒紙來著……"說著就有些哽咽,這是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我及時的因勢利導并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首肯。在這一點處理上我認識到今后更應多從幼兒認知、理解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讓每一節課都與幼兒產生共鳴,形成更強的教育合力。
三、對于學生極強表現欲的處理
每個幼兒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本堂課有一名幼兒早誦讀過程中總是比其他幼兒語速快,我撫摸著他的頭說:"XXX咱們慢一點和其他同學讀齊好么?"果然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這說明教師的眼神、語氣、肢體接觸,在達成教育目標過程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幼兒,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最初都有自信心。而通過一段或較長的學習過程,有些幼兒就失去了自信心,究其原因,或者由于自我理想通過努力沒能實現,或者由于他人期望而努力后沒能令他人滿意。學生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不會再努力,從而距離理想目標就更加遙遠。我今后努力讓"羅森塔爾效應"發揮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感覺到他被老師重視,老師對他都很期待。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12
私人飛機、奢華快艇、名貴跑車等各種“奢侈品”琳瑯滿目,應接不暇。這不是奢侈品展,而是各地不斷曝光的清明祭祀用品。推陳出新的各種祭祀品讓祭祀追思的清明節儼然變成商業狂歡的鬧劇,我們不禁要反思清明節的意義何在?
中國古人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節融合了中國文化深處的孝文化和祖先崇拜,體現了中國人感恩和不忘本的道德情操。但是當今,清明節卻日益商業化和庸俗化,祭品越來越豐富,承載的文化內涵卻越來越少。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傳統文化都被注入了商業因素。為了盈利,商家不斷推出噱頭來吸引顧客,因此清明期間各種新式祭祀品不斷涌現。在商業社會,文化和商業結合本無可厚非,但傳統文化過度商業化的結果便是低俗化和庸俗化。過多重視形式、物質的東西,忽視了精神實質。
孔子曾經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在孔子看來,對父母的孝不單單是能用物質來衡量的,真心實意的態度更重要。同樣,緬懷哀思故人才是清明的本質,真心實意的態度是任何祭品所不能代替的,人們需要更多從精神層面來感悟清明。
《清明》的教學反思 篇13
綜合實踐課的教學,不拘泥于教材,開放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真實需要出發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給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它要求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進行社會體驗。這個月正好有清明節。我就設計了“清明節”的綜合實踐活動,帶著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節日前,我就向學生們介紹了有關清明節的很多傳說和風俗以及欣賞一些有關清明的詩、詞,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節日歷史的悠久。假期中,讓學生走出家門,進行清明實踐活動,感受清明氛圍。假期上來,把課堂主角還給學生,讓學生來講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學生在匯報中,我隨機點出文化傳統與封建迷信,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祭拜先人才不是迷信呢,是尊老”,“燒紙錢是迷信活動,人死了就沒有了,還怎么會花錢,再說燒紙錢那是污染環境,制造二氧化碳”“燒紙錢是后人對先人的尊敬,是后人祭奠先人的形式”……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激烈的討論著,就好像回到了上次進行的辯論賽賽場。激烈的辯論中文化傳統、封建迷信其義自見。最后,通過自身體驗,再深入體會清明詩詞的離別悲情與人們所寄托的希望。
通過本次活動,學生們普遍反映他們對清明節都有了一次更深更具體的了解,明白了有關清明節的很多傳說和風俗,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節日歷史的.悠久,從小到大所知道有關清明節零零碎碎的知識,到今天,他們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我覺得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的種種所做所思,都是他們的收獲。在結束時,通過調查得知喜歡這種形式課的同學們占了絕大多數,他們紛紛表示渴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這種形式的活動,他們說通過本次活動,知道了勞動成果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后會更加完善……真沒想到,這次活動能給孩子們帶來這么大的感觸,我真是由衷的感到高興,這說明本次實踐活動是比較成功的,前前后后的辛勞是有價值的。
【《清明》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清明》教學反思09-04
《清明》教學反思09-10
清明教學反思11-28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04-06
《清明》的教學反思范文02-03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范文03-10
《清明》教學反思(精選6篇)05-28
清明教學反思范文05-14
古詩《清明》課后教學反思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