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1
第三單元簡便計算已經學完了,說起這單元的內容,可以用千變萬化這個詞來形容。簡便計算,目的在于使用各種運算定律,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正是應該使其簡單化的定律,卻變成了同學們為之頭疼的難題。
在以往教過的學生中,也不乏這樣的同學存在,他們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分辨不清,往往在做題時混在一起使用。比如88×125,這道題可以用兩種方法進行簡便運算。把88分成80+8,接下來就采用乘法分配律。把88分成8×11,那就必須用乘法結合律,而他們明明分成和的形式,反倒用乘法結合律去做。就是這樣一個并不難的題,卻把同學們繞得暈頭轉向。我時常在想,是他們沒有徹底理解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嗎?如若這樣,還得單獨對他們進行輔導。除此以外,千變萬化的題型,也讓剛剛接觸這些定律的孩子們張冠李戴,或許是初次接觸這么多的定律,或許是還沒有找到做題的竅門,無論什么原因,只要經過刻苦努力,就一定有所收獲。
這部分的學習縱然是復雜的,但復雜中也會有規律可循,正如25×4.125×8,諸如這類能夠湊整的數相乘或相加,正好運用到定律當中去,只要有25、125的出現,就去找它們的伙伴4和8,如此就能使復雜的計算簡單化。我們學習這些定律,不但要掌握基本變化形式,更要靈活運用,還需要反復練習,這樣才能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2
簡便計算是小學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教學簡算,開始時學生對簡算還挺感興趣,畢竟簡算可以擺脫那些繁瑣的四則混合運算了,也不用豎式計算了,可是隨著簡算類型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類型混淆了,隨著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開始困惑、開始思考、我開始發現: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征,并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
于是,我讓學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簡算的題。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一些常見的可以簡算的對象,如:“25與4相乘”、“125與8相乘”、“5與任何雙數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湊整的數,同時使學生對簡算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其中“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是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據以前的教學我發現,特別是一些變式簡算就更加的困難了。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自覺觀察算式特點的習慣。學生對于計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計算的過程,這也跟我平時的教學習慣有很大的關系。比如:有這樣一道題(80+8)×25,學生完成后,我隨即將該題改為“88×25”讓學生做,學生做出了兩種答案:
、、88×25=80×25+8×25=2000+200=2200;
②、88×25=11×(8×25)=11×200=2200。
我請學生分別介紹了他們的想法,他們說:第①種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讓他們分別同25相乘;第②種則將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換率和結合率,先把8與25相乘,最后再乘11。
聽完學生的介紹后,我進行了總結,首先肯定了兩種答案的正確,然后對兩種答案進行了分析:兩種答案的共同之處在于都發現了8與25相乘非常簡便,可以湊整。于是想方設法對88進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這道題的關鍵,所以都是正確的;兩種解法的區別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種解法是用加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種解法用乘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方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由此可見,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只要把握“湊整”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運算定律,就是正確的。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加法運算定律的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生的認識規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現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讓學生對兩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中,兩個運算定律都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敘述所發現的規律。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統一用字母來表示。這樣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一方面有利于符號感的培養,方便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也為以后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
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應該再放開一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律。
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應該讓學生多舉些例子,讓學生去評價舉的例子好不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結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數放在一起,而不是隨意的亂編。然后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全班交流時,可以讓學生具體說說他們所舉的例子。其中,對于直接寫等式的情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甄別,使學生形成合理、科學的驗證方法。
本課難點,如結合律等號兩邊的加數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運算順序;結合律的特點是運用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是把兩個加數結合起來先算、讓學生在課堂上初步感受到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發展應用意識。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后,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鞏固,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復習舊知,體驗“湊整”的思想;第二部分:教學例題和試一試,并進行適當延伸;第三部分:教學一個數加上一個接近整百數的計算。第四部分: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復習舊知,體驗“湊整”的思想
簡便運算是充分合理地應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的結果。理解運算定律是學習簡便運算的前提。所以設計了本環節,復習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緊接著“求三角形角上的三個數的和”讓學生初步體會“湊整”的思想,為新知的學習做有益的鋪墊。
第二環節:教學例題和試一試,并進行適當延伸
結合學生生活“急速24點大賽”創設情境,學生通過計算呈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驗出應用運算律可以使計算簡便,緊接著出示“試一試”的第一題,“要求”學生應用簡便方法計算。到這里都是在讓學生“體驗簡便”,然后在“比一比,看誰能很快說出每組氣球上三個數的和?”讓學生開始“選擇簡便”。
接下來的教學圍繞“體驗靈活,適應靈活”進行“變式訓練”。
變式一:教學“試一試”的第二題。和例題比較,這題需要先運用“加法交換律”再運用“加法結合律”,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在這里強調了第一步是去括號,然后再進行計算,通過前面的教學,學生已經會主動簡便去湊整百數了,所以要把78和22結合必須要交換加數的位置,讓學生體驗靈活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變式二:四個數相加怎樣運用簡便計算“115+132+118+85”,前面我們練習的都是三個數相加,這道題出現了四個加數,但湊成整十數整百數的方法是不變的。讓學生在主動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中,再一次體驗簡便計算并不局限在三個數相加,從而體驗靈活。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習得知識,而且要習得技能。在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前提下,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一些簡便運算的技能技法,讓學生輕松地進行簡便運算。有些題目不能直接根據運算律、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拆數湊整”的技法。所以安排了第三部分的教學,也就是變式三:一個數加上一個接近整百數的計算。簡便計算就是在題目中找湊成“整百數”、“整十數”,這題引導學生在題目中找“整百數”,找不到整百數的情況下,卻會發現題目中有個數接近整百數,需要學生換個思維方式,把接近整百數拆成“整百數加上一個一位數”,也就是“拆數湊整”的方法,但萬變不離其宗,拆數的目的仍然是湊整。從而體驗靈活地“湊整”。
經過這三道變式訓練,讓學生由“體驗靈活”到“適應靈活”的一個提升。
最后進行全課總結,然后拓展了一題“175+199”,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運用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靈活運用。概括地說,“引導學生把例題里獲得的體驗轉化成進行簡便運算的內在動力,使簡便運算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覺要求”,是我對本節課的思考與追求。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5
教學加減法、乘除法的運算定律,學生對單純的運算定律能有個初步的理解,但是對實際計算中運算定律的運用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對這節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習的遷移。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基礎上,本單元的教學應著重幫助學生把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3.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的觀點;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同時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內容是兩數相乘的兩種簡便計算,一種是通過將其中一個數轉變為兩個數相乘的形式使得運算簡單,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另一種是通過將其中一個數轉變為兩個數相除的形式是的計算簡便,這是學生理解起來的一個難點。而將哪個數變,變為哪種形式,又變為哪兩個數合適是本節課的重點加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與事先料想的完全一樣,學生對于兩數相乘替換一數理解起來沒有問題,對于兩數相除的形式就不太理解。連在班級中很突出的學生也不能回答到點子上,需要老師加以引導,但是對于其作用都能理解,這一點還是很不錯的。
另外,對于兩數相乘的簡便計算有多種,由于先前學習的乘法分配律,學生大多更習慣于將其中一數轉化為兩數相加的形式,其次是兩數相乘的形式。在鞏固練習環節中學生基本上沒有用兩數相除的形式。
在鞏固練習時,對學生的要求是比一比誰的算法數量更多更簡單,學生對于這種帶著比賽性質的活動明顯更加熱衷,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許多平時不太愛表現自己的學生也能夠踴躍地舉手發言,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發,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盡量多的采用這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7
連除簡便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乘法運算定律和減法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理解并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也可以用這個數先除以第二個數再除以第一個數讓運算變得簡便”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有意識地強化了“根據算式特點靈活運用除法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边@也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在設計時作了這樣的處理:
1、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因為有減法性質的基礎,我認為學生應用類比遷移能夠比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運算性質,所以我依托“類比遷移”的數學思想,以“猜想---驗證---應用”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采用這種教學思路的意義在于滲透一種“學習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是有幫助的。有句話說得好,“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這也是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環環相扣,從復習鋪墊到新知的探究和鞏固練習我都做了精心的設計。復習鋪墊部分我設計了幾道可以進行簡便計算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的練習題,以這幾道題為依托為進入下個環節的猜測進行了準備,比如說: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們都和本節課的知識有緊密的聯系,目的是讓它們根據這幾道題的方法很容易的聯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事實證明,這幾道題是有效的,當我出示4500÷25÷4=時,并提出問題是不是也有簡便方法時,很多孩子馬上進行了猜測,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讓孩子們的猜測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認為這個地方的設計思路很好,但由于這些數值偏大,學生算起來不太好算,而這節課重點是為了探究規律,如果把數設計的小一點會更好算,重點會更突出,更節省時間。新知的探究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舉出這樣的實例,這個環節雖然設計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齡小,在舉例子時又缺乏引導,很多孩子無所適從,不會舉例子,我只好亡羊補牢,又進行引導,結果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以至后來的環節時間有點緊,如果備課時再細心一些,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起點,效果會好得多。但是鞏固練習部分我覺得設計很好,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容充實,有效的鞏固了新知,讓孩子對除法的性質和簡便運算理解的更透徹,運用得更熟練!不足是因為前面的環節占用時間太多,練習題沒有處理完。
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發現規律后,我本來想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再次驗證,但因為對習題的選擇不是太合適,所以只驗證了其中的一個規律,而對于第二個規律,習題卻不能完成驗證,這一點是一個失誤,應該進行修正,如果把習題再認真選一選效果一定要會好得多。
還有本節課教師的語言設計不是很精練,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驗證結束后,學生得到連除的計算方法有三種,為了強調簡便計算,我應該及時引導:“這三種方法,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從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但要學會根據算式中的數據特點,靈活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這也是我們的數學的價值所在,可惜沒有及時引導,很遺憾!
總之,本節課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課時,我會揚長補短,爭取把這節課上的更完美!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相關文章:
簡便計算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12-18
簡便計算說課稿11-06
最簡便最有效的語文教學反思模板12-28
人教版數學第八冊 簡便計算說課11-15
簡便式訃告范文10-21
《離騷》教學反思精選10-30
關于簡便式訃告介紹12-19
《乘法的簡便運算》語文聽課筆記08-24
學生的簡便請假條范文01-18
游子吟古詩的簡便意思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