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時間:2021-08-04 09:21:5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教學中的比較滿意的地方:

  1。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匯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2。講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么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不足的地方: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后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么明顯。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于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匯報交流?删驮诮涣鞯倪^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匯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磥砦沂菦]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么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閱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愿說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后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獲。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著天山上的花草樹木,才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為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皫熒餐纷x”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深層次對話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學習這篇課文,首先應讓學生自主去“品讀”,通過讀,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其次,在各自“品讀”中,讓師生之間展開自由的對話,通過對話,來相互啟發,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讓他們先睹為快,上課伊始,讓他們欣賞新疆和天山美麗的風景圖片后展開教學。整節課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只是時間來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讀課的教學中還是太保守,放不開。以后要吸取教訓。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4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生對祖國的風景名勝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此方面理解的信息比較多,課外書會接觸一些、聽別人介紹也會了解一些,還有電視電影中也能看見一些,還有不少學生去旅游,親眼見過一些。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并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游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取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并進行背誦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5

  教學案例

  師: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寫了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匯成的溪水。讀了這段話我仿佛見到了寂靜的天山,又是充滿生機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進了一個寂靜的清涼世界。

  師:我跟你們一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獨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剛才同學們說的,這是一個寂靜的,又是充滿生機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體、形象地描繪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讀課文)我覺得作者不僅仔細觀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確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繪出來。

  師:你們覺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為白緞子,雪峰間的云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整個雪峰就變成像一塊繡著花的白緞子,多漂亮呀!

  生:還有,作者把從峭壁斷崖上瀉下來的雪水比作銀鏈,既寫出了雪水的樣子,又寫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動啊!

  生:作者還把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浪花像玲瓏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討人喜愛,這里也流露了作者當時那種喜愛之情。

  師:我很贊同同學們的看法,的確,生動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見的景物變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除了比喻外,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去揣摩,欣賞?

  生:我還覺得作者用詞很巧妙,很有特點,如一開頭寫“炎暑被遠遠地拋在后邊”這個“拋”字,寫雪水流下時用“飛瀉”這個詞,讓人感到雪水流下時很有氣勢。

  生:我覺得作者在寫這些景物時,層次非常清楚,從藍天到雪峰,接著寫溶化的雪水,最后寫雪水匯成的溪流從上到下,很有條理。

  師:說得好。描寫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順序寫。

  教學反思:

  通過本段的教學,讓學生切身明白了要想寫得生動而具體,就得學會使用恰切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同時景物描寫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寫,才能做到層次清楚。在這篇課文其余各段中也有很多寫得生動的地方值得探究發現,積累語言文字。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6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著手。

  一.自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明白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游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了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資料。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里”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匯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讓學生進行閱讀整理,提高動手動筆潛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個性多,讓學生把雪峰比作白緞子,雪峰間的云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塔松比作是巨傘等的句子進行摘抄,想象,體會運用。其次是欣賞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么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立刻你用不著離鞍,只要一伸手就能夠捧到你心愛的大鮮花。然后進行仿寫身邊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寫。最后是對“雖然天山這時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改寫為陳述句。

  但是由于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7

  這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能夠之后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么?”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之后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

  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如:生甲:在欣賞“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蝗烁≡诨êI,顯得格外精神!币痪湓挄r,為什么用“浮”呢?恰當嗎?有一個學生說: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沒過了馬頭,只露出人的上身。而馬在行走,就顯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樣。又如:在體會“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的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一句時,生乙說:是因為那里的山高,云就顯得很低,投射在雪峰上,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

  學生的體會不得不讓我佩服。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明白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能夠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松。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

  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彼麄冋f:“正因為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著多么煩躁的情緒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睂W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齊騎立刻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游。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庇谑俏乙x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述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8

  一、關于教學目標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讀課文。相比于精讀課,本課的教學應該有其獨當之任。

  崔巒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略讀,即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旨在通過比較快的閱讀,粗知文章大意!薄墩Z文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對于略讀課的學段目標有明確的表述,其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學段則在學習略讀的基礎上“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將相同學段精讀課目標與略讀課目標,乃至不同學段略讀課目標相比較,可知第二學段略讀有這樣的特點,即閱讀要有速度,應該更多地訓練默讀,在默讀中訓練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如果純粹復制精讀課的閱讀方法進行教學,是對這一學段略讀課教學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閱讀結果以及可以運用的閱讀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3)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可以這樣進行解讀:

 。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該用略讀的方法,形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通過比較快的閱讀,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寫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

 。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匯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從閱讀方法考慮,通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關于教學活動展開

  教例刪繁就簡,通過三個頗有空間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過程: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為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同,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能力,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能力。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了,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著說著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著說著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后老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內容,目的是為幫助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該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內容;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并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扎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9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里的夏天有著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才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xxx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為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里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xxx“像xxx—像xxx像xxx”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么多的句子。在這一段里,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為什么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系前面“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0

  今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

  自然后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

  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么?”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知道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可以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松。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彼麄冋f:“正因為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著多么煩躁的心情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學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起騎馬上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游。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庇谑俏乙x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寫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朗讀到位,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磥硪屨n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騎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于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于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能夠之后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俊敝该膶W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之后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后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這天做到了,不僅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磥硪屨n堂緊湊有效,必須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后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間盡顯天山之美。

  初讀課文后,孩子們幾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關鍵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理清了課文的寫作順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領下,根據移步換景的順序,我與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游覽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無邊的繁花,在品讀感悟中逐一欣賞北國天山別具一格的美。

  雖然是略讀課文,根據教學提議一般只上一課時,可是,如此優美的散文,如果只讓孩子們停留在初讀賞析的階段,似乎太遺憾了?偲谕茏尯⒆觽兏M一步,深入文本,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領著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課時的精讀。回顧第二課時,有三個教學片斷令自我欣慰:

  片斷一:贊賞獨特感悟

  當拋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到自我喜歡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讀一讀,能夠是一句話,能夠是一段話,也能夠是整篇課文,讀出你對天山美景的欣賞,等一會兒全班交流”時,孩子們搖頭晃腦,紛紛投入了對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讀賞析之中。

  大約三分鐘后,瑯瑯書聲逐漸小了,一只只小手爭先恐后地舉了起來。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孩子們用自我的朗讀與感悟,對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舉)。

  除卻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幾個孩子竟然對間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讀賞析,其獨特的領悟本事,令我嘆為觀止。

  生1:(活力滿懷地讀):雖然天山這時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華呢?

  教師: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為什么選中了這句?

  生1:雖然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問的語氣強調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春天的花園是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美麗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無邊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園還要美。我欣賞的就是這種不一般的美!

  教師:你真會欣賞!教師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間接寫出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用上反問的語氣,更顯天山之美!同學們,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由衷贊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動情地朗讀課文最終一句。

  片斷二:及時引導糾錯

  孩子出錯是正常的,因為經驗總是在不斷出錯、糾錯中構成的,孩子總是在不斷地出錯、糾錯中成長的。課堂,應當是允許孩子出錯的地方。然而,在語文課堂上,應對孩子出現的錯誤,一些教師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些教師急著趕進度,常常忽略對孩子的引導。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其實,錯誤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一個敏感的教師,一個機智的教師,善于抓住各種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尤其是對錯誤資源的利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異常關注孩子,只要發現存在問題,就緊抓不放,或直截了當,或旁敲側擊,引導孩子,幫忙他們糾錯。

  生1:我喜歡這句——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漫流在巖石上的水聲,使密林顯得更加幽靜。因為這句話寫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靜之美。

  生2:教師,我有補充。這句話還美在作者以“馬蹄濺起漫流在巖石上的水聲”反襯原始森林的幽靜,寫出了七月天山幽靜得可怕。

  這孩子,前面說的挺好的,可是,說“幽靜得可怕”,明顯錯了。

  “不能說幽靜得可怕!”

  耳尖機靈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見。

  “為什么呢?”我趁勢追問。

  “這……”孩子們一時語塞,支吾著說不出所以然來。

  “孩子們,什么時候,去森林的感覺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獨自一人,趕去某個地方時,必須經過那片森林,能夠說靜得可怕!庇腥巳粲兴嫉卣f。

  孩子的發言,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小時候,我最怕經過一片小樹林去學校,因為靜得可怕。跟孩子們說了我這段經歷,突然間,幾個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舉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為了欣賞美景的,他是懷著高興的心境去天山的!睂W生似乎發現了新大陸,一臉激動地說。

  “作者一路上看見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進入原始森林,聽到馬蹄濺起漫流在巖石上的水聲,肯定是滿心喜悅,不能夠說幽靜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補充。

  再看看提出疑問的同學,聽了大家的發言,寫在臉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斷三:欣賞寫作方法

  教學一篇文章,不僅僅是為了品讀賞析優美的句子,還要引領孩子們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教師:同學們,《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們欣賞之外,這篇課文還有什么值得我們欣賞學習?

  生1:按游覽的順序寫作,先寫“進入天山”,之后寫“再往里走”,然后寫“進入天山深處”。以后我們寫游記時,也能夠學習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作。

  生2:學習課文的結構方式,先總起,再分述,最終總結,能夠使讀者一目了然。

  生3:學習課文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對偶、反問、反襯等。

  于是,又領著孩子們逐一回顧文中的句子,加深對修辭手法的認識,學會靈活運用。

  經過這第二課時的學習,高興自我與孩子們一樣,擁有了新收獲。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3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松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并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并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余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后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3、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4

  從這天的課來看,對于詞語的理解和體會,應當說還是有所體現的。課題《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問學生七月指的是哪個季節?是的,那么夏天還能夠用什么詞來說,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詞,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說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里,學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梳理和運用。

  在初讀環節中,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關的句子劃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自然簡單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而這點是針對我這個班級學生的特點的,他們的個人朗讀和發言總是會怯生生的。有這樣一個鏡頭讓我覺察今后的課堂上要更多地培養和鍛煉學生敢于發言的潛力是多么重要。有一個學生念到“飲馬”一詞出現了錯誤時,我分明聽到了有同學說念錯了,但是卻沒有指出來,最后,還是由我提了出來,而我這一舉動也表現出我包辦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課堂上,有時候還真就應悠著點,多等一會兒,說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這樣一個問題背景下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寫得這么美,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如把“塔松比作巨傘”、“把鮮花比作彩虹”、“把鮮花比作天邊的霞光”、“把鮮花比作錦緞”;同時關注“漏”、“浮”字的運用。文章的最后有一個反問句,那是作者應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換種表達方式來陳述,那里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

  最后的一個寫話練習,在讀了李白的《關山月》之后,寫寫贊美天山的話,也能夠是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學生的表現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感謝去年領著同學們背誦詩詞的日子,同時更做了個決定,趕緊去把今年要背誦的古詩詞整理打印下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潛力。我的學生不善于發言,這跟我太善于發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有著不可推卸的職責,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該出手時才出手。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著讀著這句話,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范讀了之后問什么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樣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此困難解,但求賜教。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于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說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為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課中王意提了個問題:人怎樣會浮在花海之中?于是學生去探究這個浮字的妙處,鐘浩東同學聯系上文,那里的花都長得很高,淹沒了馬,人看起來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樣。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詩,結束這天的教學反思——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我已然淹沒在七月天山這一片高過馬頭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帶我走過花海,能讓我浮游其上的馬兒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5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占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復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于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并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透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了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向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盼。

  進入中高年級后,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于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到達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后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透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透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著……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能夠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能夠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能夠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贊美。這樣的閱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為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為重要的是透過范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忙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潛力。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超多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點,能夠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必須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0-28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合集15篇)12-24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集錦15篇)12-19

四年級下冊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2-16

人教版七月的天山課文原文07-21

四年級下冊《七月的天山》教學設計6篇01-01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七月的天山》教學設計3篇12-28

冬天山的詩句(精選105句)11-09

崔子格天山戀曲歌詞07-03

我的教學反思11-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婷婷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 日本熟女A∨乱伦中出 | 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嫩草 | 综合福利久久一级免费 | 又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