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項脊軒志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項脊軒志》是一篇文言文。怎么上,成為一個問題。如果按照傳統的串講法,這篇課文倒是可以波瀾不驚的完成教與學,但失之于單調,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不高幾乎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觀摩過課堂教學,深刻的領悟到因為學習小組的存在而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的魅力。于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能力,展示學生的學與思,成為了本次課堂的最終選擇。
因為這種嘗試不多,所以,一堂課下來,需要改進的地方實在是太多。結合評課老師的意見,茲總結于下:
一、小組建設有待加強。雖有小組之名,但小組之實還不夠充分。不是每一個組員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而且,最后發言的,幾乎都是平常發言比較積極的學生。相當數量的學生其實并未動腦動手。而我樂于見到的是,那些平常學習不怎么積極的,也能夠站起來甚至是爭先恐后的大膽的發表他們的見解。如何讓這一部分學生動起來,加強小組的分工、合作,是小組建設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時間安排有糾結。學生獨立完成學案的時間要充分到讓學生能夠把問題思考的較為深入,學生討論要能夠展示每個組員的觀點,交流結果展示要充分體現學生智慧甚至有碰撞,這三個問題在時間安排上都是頗讓人覺得矛盾的。時間短了走過場,時間長了任務完不成。因為學案的主體部分是研習課文所設置的問題。所以,問題數量上,以三個為好;而且三個問題不能平均使力,必須“突出重點,不及其余”,從而課堂既有深度,也有寬度。
三、要有頓一頓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急于完成教學既定目標,對于課堂細節處,缺少頓一頓的'藝術。具體來說,本應在講書齋之樂處予以停頓,進行適當的師生對話:書齋之景可怡情養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讀書寄懷的樂趣,那我們能不能體會到讀書的快樂?在講到作者母親的慈母關愛時,一句再平常不過的“兒寒乎?欲食乎?”亦可成為老師發揮的地方,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些課文足可細細咀嚼之處,可惜我都錯過了。恰恰是這些頓一頓的地方,最能體現老師對課文課堂細節把握能力。現在想來,該有多少細節被我忽視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頓一頓之處,被我錯過了呢?語文的人文性,離我有多遠?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能夠在一次次課堂后加以反省,從而讓自己有一點點進步,長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勢。我愿意執此觀,并以此警示自己。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精選7篇)12-25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范文(通用8篇)12-23
《項脊軒志》的閱讀答案11-19
語文中的作文素材:《項脊軒志》06-30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教學反思12-20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教學反思12-20
高中數學《二項式定理》教學反思范文12-23
《寒花葬志》教學設計12-23
游天脊龍門作文12-31
《高軒過》李賀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