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21 10:23:4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寓言四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1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與《蚊子和獅子》是《伊索寓言》中的兩篇寓言。前者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間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來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說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極為難堪的話。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結局出人意料,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在人物描寫上注重心理活動描寫和對話描寫。諷刺了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而第二篇是通過蚊子與獅子、蜘蛛間矛盾關系的描寫,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與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相反,強者或勝利者,如果驕傲自滿,失去清醒的頭腦,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文章篇幅簡短,卻寫得跌宕起伏,饒有趣味,既能抓住動物的自然特征,描摹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又能突出寓言的特點,告訴人們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思考。文章可讀性非常強,是一篇很好的寓言。

  初一的學生比較喜歡閱讀有情節和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并且能在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基本了解寓意,但又容易囿于書中的觀點,難于跳出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雖然想象力豐富,亦難發揮其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抓住突破口,誘發學生的想象力,顯得至關重要。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2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搶答激發興趣,從我們了解的寓言談起,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平時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激發其閱讀學習興趣。另外,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利用E資源網絡平臺的優質試聽資源,優化學習過程,激活學生的聯想想像思維,教會其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感受人生哲理。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依照寓意來布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的引導,到了創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首先讓學生充分地交流,積極主動地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放飛其想象力,在進行課堂改編任一則寓言的練習中,學生對情節創編合理,寓意明確,可貴的是還加入了對人物的細節描寫,訓練很成功。

  4、體現教學機智,在我安排課后作業創編寓言時,有部分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窗戶與玻璃》等等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鼓勵學生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創造力與主人翁意識得到了充分地尊重,有效地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寫出了如《蜜蜂和花朵》、《鼻子和嘴巴》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3

  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

  我讓學生根據語境揣摩,赫爾墨斯問雕像者時的神態、語氣、心理以及動作。一生說應該是很傲慢的樣子,語氣有些不屑,通過“值多少錢”這句由四個字組成的連主語也沒有的句子判斷,赫爾墨斯應該是指著宙斯的雕像,心理應該是在想:“宙斯是最大的神,不知雕像者會出多少錢。”

  繼續讓學生揣摩當雕像者說出“一個銀元”時的心理和神態。

  學生說赫爾墨斯的內心有些吃驚——沒想到這么便宜,然后是非常得意,他竟然這么低,等著瞧好戲吧,我肯定比你高!應該是面帶不屑的笑意。當我問這些完全是學生自己的想法還是有什么依據時,學生說文中在寫到赫爾墨斯接下來問赫拉雕像的價格時是這么寫的:

  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

  通過這里的“笑”字可以看出他對宙斯雕像價格的態度。

  當得到“還要貴一點”的答案后,赫爾墨斯的心理應該是吃驚的,沒想到,身份比宙斯要低的赫拉雕像的價值卻比宙斯還要高,但這或許是因為雕像者對其加工比較細致,也可能是因為赫拉在雕塑者內心的地位比較高的原因,所以價格要高。同時這也給赫爾墨斯以信心和暗示,自己的雕塑的價格可能會更高,不,應該是一定會最高。

  而結尾出乎了赫爾墨斯的意料。這也是這則寓言故事的諷刺點所在。

  接下來繼續讓學生揣摩聽到雕像者“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的回答時赫爾墨斯的心理和神態。

  讓學生在思想上穿越到現場,真實地去把握兩個人物的思想動態,抓住人物心理和神態動作。

  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自己創作,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編寫或改寫的寓言故事很精彩,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一一展示,比較遺憾。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4

  《寓言四則》整體閱讀難度不大,因此我不準備在對課文整體閱讀上花時間,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寓意的理解和寓言同學生的關系。

  寓意的理解我的目標不是說僅僅讓學生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而是把寓意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本來我設立的目標為一則寓言,多種解讀。

  這四則寓言,我也沒有按照書本的順序來教,而是讓學生來挑選,他們對哪則寓言最感興趣哪則就先交,學生說他們對《蚊子和獅子》這一則寓言最感興趣,我想,學生可能對情節性比較強的作品更感興趣。在理解寓意的時候,一些學生認為蚊子被蜘蛛吃掉,那是偶然的,但是書本上又認為這不是偶然的,顯然這正是難點之所在,學生無法說出理由,我認為這和學生對偶然和必然的理解有關系,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偶然。我分析說:“同學們認為蚊子戰勝獅子是必然的,因為在戰勝獅子之前,蚊子做了精心的布置,但是蚊子被蜘蛛網粘住,那是因為蚊子不小心的緣故,所以是偶然,對不對?”學生們同意了我的看法。

  我接著說:“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了確實是偶然,但是對于一只驕傲自大的蚊子,它放松了對比獅子弱小的生物的警惕,它就危險了,如果不是被蜘蛛吃掉了,遲早也會被壁虎吃掉了,或者被那一只癩蛤蟆吃掉。這是不是就是必然的。”學生理解了這個難點。

  我再問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學生們紛紛舉自己在考試中經常遇到難的題目能完成,但是簡單的題目卻經常出現問題的例子,這也算是切題。

  學生第二喜歡的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故事》,不過,學生對這個故事閱讀還不夠到位,他們認為赫爾墨斯到人間真的是為了詢問自己到底值多少錢。我提一個問題:赫爾墨斯如果真的是為了搞明白自己到底值多少錢,那么,他應該認為自己有可能會值大錢,也可能不值錢,但是從他詢問宙斯和赫拉的價格以及認為自己為商人做好事應該值大錢的心理活動,說明了赫爾墨斯這個人是有這很強的虛榮心。學生于是明白了。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我問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學生似乎還是沒辦法從這個抽象結論里找出生活中相對應的例子,我舉了學生打扮的例子:很多人覺得穿好看的衣服別人會特別注意,但是對班上的同學來講,很少人會因為打扮而對自己印象好起來,大部分人和同學交往主要是看交往的實質內容,比如你這個人的脾氣怎么樣,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喜悅,我讀初中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的姐姐,據說她一天要換三套衣服,她以為自己這樣的打扮很搶眼,但班上的同學卻贈送給她一個綽號:白骨精。這是貶義,說她像xx那樣善變。

  學生第三喜歡的是《智子疑鄰》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我舉一個例子,比如陳默涵(大凡表現好)和王兵(大凡表現不好)兩個上課把書該在頭上睡覺,老師說:“瞧,王兵這個人就是不愛讀書,讀書的時候卻在睡覺,看看人家默涵,睡覺的時候還在讀書。”學生笑起來,找出生活中許多對人不對事的例子。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

  《塞翁失馬》這一則寓言,福禍轉化的故事在我們生活里也是太多了,像《蚊子和獅子的故事》這一則就是福禍相互轉化的故事,我主要向學生傳達,當你做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下去,就像黎明之前那一刻是最黑暗,如果能堅持下去,光明就要來臨了,大多數在都是“死”在黎明之前那一刻,缺乏的就是堅持。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5

  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式文學作品這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見于《莊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樂專輯。

  寓言原是民間口頭創作。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已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宋人揠苗》、《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漢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鷸蚌相爭》、《東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或現象。

  4.常用手法為: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6

  從九月份到現在,正式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已經三個多月了,三個月時間我帶著羊城聚才學校七年級兩個班學生已經快要結束本冊書的學習。三個月的時間,讓我從一個從未上過講臺的門外漢逐漸向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過渡。也開始慢慢整理出了一些教學的思路。

  恰逢鎮教辦舉行新教師大比武,本次活動相當于讓我再一次整理了三個月來的心得,用最好的狀態詮釋了它,至于成績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缺點,樹立好繼續前進的方向。

  本次比賽前我一直再糾結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一節課的時間學習兩則寓言,無論是通過我私下的演習還是在二班的試講,我發現我都做不到。我一度懷疑教案的設計有問題,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我最后還是選擇了只講一課。但是這件事情在我心中一直糾結著,因為我理智告訴我,沒有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周末在家的時候我好好的反思了兩天,然后找了一些其他的教案來看,特別是一個叫池小青的老師教案終于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是我的思路有問題。

  我一直以為教師授課時要注重引導,通過設置一個個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解決本課的教學目標,這也是我上學以來感受到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直到看了池小青老師的教案我才明白,我錯了!雖然作為一個老師這樣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做法依然還是過于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雖然在教師指導下去思考,但也局限在了教師的主導下。還是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特別是學生上課之前的預習,這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過程,應該重視。將目標在預習的時候就應該出示給學生,這樣學生才會有目標的預習。另外預習的任務也要明確,將課上的部分時間轉到課下,這樣在課上的時候老師只負責引導學生理解,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就可以了,所有的過程不需要教師給出答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得出答案。這樣一節課時間學習兩篇寓言就能夠成為現實。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7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依照寓意來布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了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范例三《蚊子和獅子》教學的反思這節課給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課前的預設和課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及其如何應對。而教者僅從這兩個方面去反思是不夠的,也許,對教者來說,最得意的莫過于由課前的預設走向動態生成,以及在動態生成中的“機智應對”,這是否是最得意之筆姑且不論,僅從課堂教學的有效來看,教師的教學言與行有沒有值得反思之處?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無效?這倒是直指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8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緊動手把窟窿補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掉。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如,這篇課文里有一個多音字“圈”,在課文里的“羊圈”一詞中念juan(第四聲),孩子們經常會受“圓圈”中的“圈”的影響,容易讀錯。我首先讓學生帶著拼音讀,然后再去掉拼音讀;先讓學生讀詞,然后再讀句,最后再讀全文。有了這個層次,學生在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文章題目為突破口,直奔重點。

  “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補、牢”這三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重視讀的訓練。

  朗讀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四、注意了對學生的引導。

  在理解課文時,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這句話時,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此句的意思。接著引出養羊人的這種態度對不對?你作為他的朋友快勸勸他吧。再找他第二次丟羊后的行為,再讀你又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對這個人的評價中,自然就總結了寓言的教育意義。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盡管內容簡單,但這是學生初次接觸寓言這種文體,所以承載著讓學生學會學習寓言方法的任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側重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并利用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讀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并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廣泛的寓言故事閱讀。在講這節課時有些環節處理也不是很妥當,也缺少應變能力。如讓學生表演種田人焦急的樣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學生很難表現,盡管在語言上進行了引導,但學生的表演還是稍顯粗淺;再如,第三段學習中讓學生通過“揠苗”體會“筋疲力盡”,可是部分學生覺得很好玩,并沒有深入體會。而且課堂容量太大,復述故事環節來不及完成。在第二輪磨課活動中,更重視了細節的處理。如生字“焦”的學習,“焦急”意思的理解。讓學生說說焦的意思嗎?學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導學生看圖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么?”再引導學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鳥,在火上烤,會怎樣?”“要是這火在人心里燒,會怎樣?”進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義詞。“現在這把火燒到了種田人心里,他是怎樣的?”再引導學生朗讀,讀出那種焦急的心情。而且在這堂課中,更重視了對學生反饋情況的及時調整,解決了第一堂課中的一些問題。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9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組“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這兩篇課文要求學生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夠用給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則寓言故事并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提問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嗎?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呢?”又提問同學都學過那些寓言故事呢,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同學們都踴躍發言,一個個小手舉得很高,他們的積極配合令我心里暖暖的。

  第一次講課才發現,學生就是我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觀察能力遠在我們之上,這點我還需要向他們學習。他們能在我已經反復檢查的課件中發現不足,比如我的課件中生字部分就漏掉了“悔”字,課件剛一呈現出來,孔令舉等同學就很快的發現并舉手示意我漏掉了字,而且我有一點沒做好的是在同學指出“盤纏”課本上標注的拼音時二聲而不是輕聲,我由于腦子里在想教案的流程而沒有及時告訴他們課本上標注的是字本身的讀音,這點以后我會很注意,在第二課時一上課讀生字詞的時候補充上了“悔”字以及第一課時沒有及時指導的讀音。

  既然反思,我就仔細總結一下我的不足,以后著重注意:

  1、在轉移話題時過渡銜接不太恰當,略微有些生硬,這點也是我日后需要著重研究的地方。

  2、講課文有一段對話時有一個問題我在提出時由于思路沒有理順,問題表達不清楚,把學生弄得云里霧里,使我感到很慚愧。

  3、在叫同學發言時有些同學這兩節課表現的非常積極,很感動,例如:祁繼涵、朱琳、郭佳玥、孔令舉、孔昕瑤、孔益銘,王俊偉等等許多同學這兩節課幾乎次次舉手,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問題我沒有辦法全部叫到名字,還考慮到有些很內向的同學我也想把他拉入到積極地行列,即使有些沒有舉手,我也叫他們起來回答了許多問題,結果由于事前沒有提前聲明,有些同學以為是由于自己哪里表現的不好而產生了疑惑,經過與于老師交流,我在第二節課時說明了這一點,及時改正了。

  4、許是由于教案不夠熟練,我在小組交流后漏掉了全班交流這一環節。

  5、第二課時在了解課文內容上浪費時間比較多,內容的學習就顯得不充分,可能是臨時換課,自己有些緊張造成。

  6、聯系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沒有做到進一步指導,使同學更深刻的聯系實際。

  7、第二課時的評價比較多,但僅僅蜻蜓點水,沒有具體的評價。而且在學生發言后的教師評價沒有多樣化,這點需要加強改進。

  課后,在我整理教案時,覺得自己第二節課講課有些不穩當,正在懊惱時,郭佳玥來到講臺上鼓勵我說:“姜老師,我覺得你講的挺好的嘛~”當時的心情真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覺得特別感動,真的很感謝在我實習期間能夠有他們的陪伴。

  有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后沒有想要改正的心,今后在課堂上我保證自己有十足的信心,總結之前的不足認真改正,認真仔細地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在接下來的課上,一定努力做到表現出色!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10

  感受最深的教材處置介紹或教學片斷摘錄: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俺也是放手讓同學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同學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為什么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考慮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同學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假如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11

  由于教學進度上和同規班級差了兩課時,所以打算今天一節課把《伊索寓言》上完。

  仔細閱讀這篇課文,感覺比前面的《成語故事》要簡單,簡單之處在于:三個成語故事的道理要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個故事不僅情節簡單,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語言把寓意揭示了出來,似乎不需要老師講過多的內容。

  于是,課就這樣進行了。我打破了常規的做法,把三個寓言混在一起講,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節,再分別理解寓意。故事情節自然沒有問題,因為主人公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狐貍、蟬、狼),而且這些故事在學生還沒有入學的時候就已經被當做睡前故事聽過許多遍了。

  而在揭示寓意的時候,學生雖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讀出來,甚至結合課文內容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們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經不能再局限在課文中,局限在幾個動物的身上,它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實際相結合。

  所以,當我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對三句話的理解,學生竟然目瞪口呆,無法回答。我突然認識到:學課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太過簡單地看待看似簡單的問題,否則,學生的學習是虛的,是無效的。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12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也是俺沒有預料到的。但同學的回答卻讓俺看到了同學的世界是充溢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身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同學為主體,同學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同學的學習行為,充沛體現了以同學為主,讓同學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同學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同學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同學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身的看法,有的談到了“生命無價”的深刻含義,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同學是考慮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同學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

  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同學,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同學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同學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同學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同學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規范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同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動身,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同學的獨特體驗,鼓勵同學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篇13

  《寓言兩則》包括兩則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課文分別為我們描述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一、抓重點詞句

  讀懂寓言故事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么如何讀懂寓言故事呢?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讀懂人物的心理活動。比如,重點句: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句話。這三個句子也是課后重點出現理解的重點句子。比如,我讓學生讀原句,然后再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后,兩句話相比較,意思和原句到底有什么不同?大多學生都能說出其中的不同之處。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

  二、理解寓言的寓意

  《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的寓意不是很難理解,我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同位之間互相說一說寓言的寓意。然后,老師根據同學們的總結進一步概括寓言的寓意。《揠苗助長》告訴我們: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守株待兔》則告訴我們: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

  不足之處:課堂上,老師的處理不夠靈活,比如,有的學生提出問題“被拔高的禾苗為什么會枯死?”老師能夠講出科學道理,但是學生還是一頭霧水,這是到底應該如何講解更好,值得思考。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05-14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03-30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范文04-08

《寓言四則》教學設計及反思11-03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5篇03-30

寓言四則教學反思(5篇)03-30

《寓言四則》教學設計02-23

《寓言四則》教學課件03-31

《寓言四則》教學設計03-3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在线不卡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一区 | 伊人网国产亚洲欧美 | 特一级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