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范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 1
這節課,我圍繞小猴摘桃設計了5個復習題,旨在通過前四道題目,復習加法、減法、乘法,以及兩步計算問題,最后一道題目通過學生補充條件不同,提問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個”,為什么結果不同?強調在解題過程中條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另外補充的條件:第三天摘40個,從而引出條件中數量之間關系的重要性,補充的條件和什么有關?在上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一部分有些重復,可以提一兩個問題,然后從學生的補充條件中找加、減、乘及兩步計算問題可能會更好些。
在講授例題:小猴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30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小猴第五天摘了多少個?我花費很多時間,我覺得是值得的,首先我讓學生解釋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大概請了兩三個學生說清楚,在講授例題之前我先提問: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個?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但是這邊存在一些小問題:讓學生講第三天為什么是用35+5,而不是是30+5等等這一塊沒有讓一些學生說出是比第二天多5而不是比第一天多五。最后的例題我是想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重點想講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幾個5,第五天比第一天多幾個5,最后以此類推第10天,第二十天呢?但是可能提問提的不是很好,也或許第五天沒有講透,有些孩子沒有完全吸收,導致只有少數孩子能答的上來,如果換一種提問方式:能不能直接求出第五天的?用30加上什么?20怎么的來的等等,會不會更好些?然后可能這些講的.比較拖沓,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有講完。后面的練習題:一個皮球從16米的高處落下,如果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彈起多少米?第4次呢?到第四次時彈起1米,如果追問一下滴次呢?既能為以后學習小數、分數做鋪墊,更能深刻的幫助學生理解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練習第二題:18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從左往右數,芳芳排在第8;從右往左數,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間有多少人?我是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可不可以喊十八個小朋友上臺實際操作一下會不會更好些?
這節課大致上我自己還算滿意,還有些細節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會進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 2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這節課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這節課主要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學會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探尋解題思路,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所謂從條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從已知條件出發,想出由這些條件所能解決的問題,并最終與所需解決的問題建立起聯系,這是一種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幾乎都會運用到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這一策略,對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執教這節課的過程中:
一、從提問導入,初步感受策略
課始,我創設了“小猴樂樂的農場”的情境,提供兩個已知條件,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根據有聯系的已知條件可以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題,通過讀題,找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已知條件的含義,引導學生體驗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運用的過程和特點。
二、比較反思,注重解題過程的.回顧
教材中的例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列表法,另一種是算式法。在學生嘗試解答之后,我讓學生比較一下這兩種比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體會到雖然解題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從條件出發思考,結果也是相同的。回顧解決這道題的過程:讀題,找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有含義的已知條件,解決問題。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題,我將它安排在解決了例題之后,我覺得這兩題其實是十分類似的題型,所以在完成例題之后再完成這道題,然后將兩道題的分析思考過程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這兩道題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之處,從而得出從條件一步一步地到問題的解決的過程,體會從條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驟,幫助他們由具體到抽象,不斷加深策略體驗,逐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三、低估了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
在解決例題和想想做做第2題時,都是由我帶著學生一起分析有含義的條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個”和“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理解這兩個已知條件的含義的,所以我應該在理清了已知條件和問題之后就放手讓學生來獨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為什么這么做?學生應該會說到從哪個條件得到什么等等,這樣更能體現從條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視了列表、畫圖輔助方法優勢的滲透
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來解決。本節課還滲透了列表,畫圖等多種方法輔助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特點,合理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策略運用過程更具針對性。在學生解決完例題后,指名讓學生上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沒有很好的認識列表這一方法,學生只是在運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結果之后把每天摘桃個數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沒有體現出列表這種方法的優勢,所以這里我應該引導學生認識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內容等等,讓學生明白列表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在解決“想想做做”第3題時,由于教材中已經提供了18個圓圈,學生很快根據條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讓學生通過算式的方法再解決一遍時發現較多學生有困難。其實這里是一個讓學生發現畫圖方法優勢的好機會,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應該適時地總結:有的實際問題,運用畫圖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們要針對具體問題合理選擇解題方法。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不盡人意的環節較多,沒有很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沒有突出從條件想起這一策略的優勢,需要進一步改善。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 3
解決問題策略這種課重點要放在讓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價值,并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上,不把解決某一具體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結果的合理性;鼓勵學生認真傾聽同伴的想法,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有關策略的特點,加深對策略的進一步理解。
當學生沉浸在成功的體驗中時,我讓學生比較列式計算和列表求出答案的過程,覺得他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過交流,在交流中學生會有許多體會:不管列式計算,還是列表求出答案,我們都是從已知條件出發,一步一步地進行思考。……這些發現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解題思路,感受從條件出發有利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實體會到從條件出發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在鞏固環節安排二道題(一道鋪地磚,一題正方形中畫圓),這兩道題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吸引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這就為他們創造了主動運動策略的機會,從而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策略的'運用過程和特點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畫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能使解決問題的過程更加豐滿,也有助于學生更加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從條件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不斷地增強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并最終引導他們領悟到:不管題目如何變化,我們所掌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卻始終有用,內化策略,這就是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的靈魂。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 4
我聽了韋老師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出發這節課,感觸頗深。本課書上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課,但韋主任通過改編題目,改成學生熟悉的學生在跳繩,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陸老師讓學生仔細閱讀題目,自己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并引導學生區理解題意,如“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張老師的課件制作精美,講解的很到位,在弄清條件含義和要求的問題后,一起整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用列式計算和填表的方法求出問題的答案。王老師先是講解題目的關鍵句,“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列表和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可以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來解決問題。之后讓學生說一說用這種方法解題后有何體會。
后面大家都安排了5個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理清要求和問題之后再來解決問題。體會到用這種策略解題的好處。
這節課本是學生熟悉的題目,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會從條件出發是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找到條件,利用條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06-04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的教學反思07-03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09-02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評課稿06-04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7-17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0-12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9-24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03-07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10-23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教學反思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