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
《但愿人長久》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大家一起尋找有關蘇軾的其他詩詞,在課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發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為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扎實訓練打造有效課堂——《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但愿人長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教學本文,我注重扎實訓練:
一、以詞引意
本文的一個重點就是理解詞的意思,而這個意思就是課文第五自然段的內容。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詞意,從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詞意,接著再瀏覽全文,從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內容。用小黑板出示內容,讓學生比較,比較的過程就是學生快速動腦記憶的過程,學生發現其實意思很好記,多讀幾遍,多比較幾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詞意記住了。再花點時間背誦一下,就熟練了。
二、想象說話
本文可供訓練說話表達的地方頗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會說些什么?會想些什么?比如蘇軾還會埋怨些什么?比如創編詞,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發,有的采用語言情境激發,有的采用回憶討論式激發。學生們在王菲的《水調歌頭》的音樂中,靈感得到激發,情感得到升華,表達也自然順暢許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學中,教學到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感受蘇軾的心緒不寧,我和學生們一起回憶了中秋節的風俗習慣,講了許多開心的往事,以此鋪墊,用自己快樂的心境和蘇軾的孤獨情緒相比較,從而深切感受蘇軾的惆悵。適當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學生的理解。
學完本文,我們一起吟誦了《水調歌頭》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調歌頭》,在音樂中,又一起吟誦了蘇軾的其它詩詞。那種氛圍,我也似乎來到了蘇軾的那個年代,來到了蘇軾的心境,感覺飄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但愿人長久”這一關鍵詞,以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語言精練,意蘊深遠。這種文包詩的形式,學生不陌生,也懂得學習這種形式的課文要聯系文章內容解詩意。
心理描寫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學中,我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心理感情變化為主線,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首先是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然后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以此來串聯全文的教學。
教學第五、六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讀詩詞和課文中的語句,詩文對照,自己理解詞句的意思,隨后小組內進行交流。組內小伙伴之間交換對讀詩句和詩句意思,逐步提升,這樣,學生在讀中進一步體會到“文包詩”“詩文對照”的特點。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3
在教學《但愿人長久》時,教者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蘇軾和蘇轍手足情深?說著說著,有一位學生并沒有沿著文本的內容序列來表達,而是說:我從他們的名字中都有車字旁,看出他們手足情深。教者隨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讓師生合作進一步闡述:軾是車把手,轍是車過留下的痕跡,它們是不能分開、形影不離的,分開了車也就不存在。現在蘇軾和蘇轍不能分開的兩兄弟卻分開了,是多么讓人難過的事情,可見手足情深。因為教師關注了學生的生成,所以課堂顯得更為深刻而開放。
思考:
學生是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人”,富有生命活力而又個性鮮明的人,他們思維活躍,反應敏捷,不受拘束。教師只有在關注學生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對學情的敏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為此,教師要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之熱情地參與教學過程,并施展出聰明才智。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回收信息,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甚至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盡情地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反之,如果教師拘泥于教案,不顧學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那課堂只能是教師“作秀”的舞臺。因此,關注學情是“智慧”產生的原點。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個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語及重點句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簡單介紹生平,揭示課題。
可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與本文有光的資料,包括蘇軾的一些詩詞,然后老師再加以補充。
(1)介紹蘇軾
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拭與弟蘇轍情同手足,但長期天各一方,時直中秋,目睹別人家團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締,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千古絕唱。
(2)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自由練讀生字表上的生字
2)劃出課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4)、學生練讀全文
5)、抽讀卡片
6)讀準字音
7)理解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對別人或事物表示不滿。
2、范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
1、細讀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兩個詞語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
看圖理解詞語“皓月當空”,“萬里無云”,想象家人團聚,品嘗瓜果,觀賞明月“心緒不寧”是什么意思
3、學習第三自然段
蘇拭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離”呢?
4、指導朗讀
作業布置:抄寫詞語
版書設計
心緒不寧 形影不離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三、教學步驟及過程
1、繼續細讀課文
自由讀課文
指明說說蘇拭為什么要埋怨月亮
蘇拭移情于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
自由練讀
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導想象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必要,可刪去,因為課文已說得很完整了。
細讀5,6自然兩段
想到這而,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底聲吟誦起來。
想到這兒還想到哪兒?
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就象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長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
2 、總結課文內容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拭的名詞《水掉歌頭》的創作經過。
3、指導背頌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樣句
示范: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
造句可隨課文教學,講到有關自然段直接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造句。
5、作業
板書:
2 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教學反思: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昨晚,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聲反復的將《水調歌頭》吟誦。這首詞中,我似乎窺到了俠骨柔情的文豪內心中最柔軟的一塊,似乎感受到蘇軾超然中卻洋溢著的婉約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5
在上這課之前早已備好了課,開學初,就把蘇軾幾首有名的詩詞打印給學生,利用早讀課間帶領學生讀一讀,背一背。
上課時以歌曲《但愿人長久》導入,因為以前中秋聯歡會時學生就學唱過這首歌,所以學生都會唱,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可以說是開了個好頭。然后以這首詞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創作這首詞引導學生著問題讀課文,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給課文分段落時,教參的提示是分為3個段落,而學生自然地把第一小節分為第一自然段,我覺得這樣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參上的更科學,因為第一小節只是介紹了蘇軾的身份,并沒有涉及到創作原因(思念弟弟)。課堂上,教師起著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我個人認為自己這一點做的還是不錯的。嘿嘿嘿……
第二課時讓學生找出蘇軾感情變化的詞語,原以為學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學生,原本最怕動腦筋的學生,竟然第一個說出來,我狠狠地表揚了一頓,結果他精神了一節課!
不過在引導學生理解蘇軾是個怎樣的人時,很失敗,很吃力。后來索性不講了,越講越亂,還不如不講。學生無法理解什么胸襟開闊,我想學生會背《水調歌頭》以后應該會漸漸明白的。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6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 教學時,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一節課上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教案上有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么?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么?這樣就把蘇軾那復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后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復深情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后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7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愿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對于本文的教學,闡述三點體會。
一、抓點悟情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后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牽線品讀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月亮為線索,引導品讀感悟。
教學開始以中秋節導入,說到中秋節,班上多數學生并不清楚,很多學生將他與重陽節混淆,我向學生介紹了一下中秋節,重點突出了它是合家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人們常常望月思鄉,懷念親人,盼望親人團聚。
導入課題后我和學生共同欣賞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長久》,優美的旋律將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調了上來。接下來,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
第二自然段“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一句,學生讀到這兒自然想到這正是親人團聚的時候,蘇軾也正是由這明月激發起思念親人的痛楚,觸景生情。所以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腦海里仿佛浮現出與弟弟一起生活時的快樂情景。
月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此時的蘇軾看著月光,不由得產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陣感慨后轉念又想到,人的悲歡離合如同月兒的陰晴圓缺,心里又寬慰了許多,教學時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寬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誦文中的五行詩結束了文章的教學。
三、合作探究
在本課教學中結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節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我讓學生在小組中也進行了交流,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讓小組長作了簡要記錄。下課后我將小組交流的結果收了上來,有的個小組長記錄很好,有的還不會記,后面我將進行指導。小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學習收獲,有的小組也發現了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后來又進行了組際交流。
蘇軾的情感變化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課上我們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蘇軾情感變化的詞語“思念、埋怨、寬慰”等,再結合詞句體會情感變化的原因,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最后我讓學生結合本文的學習畫了思維導圖,課上畫了一會兒,回家讓學生進行了完善。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8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中秋節導入,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學生的興致很高,有一個學生還背到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借此,我順勢導入了課題。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心緒不寧(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想象蘇軾當時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說話,全班交流中體會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以達到對蘇軾的內心的探尋。并讓學生回憶自己和親人分別后的感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蘇軾內心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憶的基礎上,再指導朗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和傷感。
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我在教學時抓住了文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讓學生說說當時蘇軾的心聲,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后兩小節,我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在《水調歌頭》的吟誦聲中,我和學生結束了對這篇文本的解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但愿人長久》一課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通過播放音樂,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蘇軾當時的心情。由于他和他弟弟分別7年了,特別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圓月,他埋怨起來,為什么在別人的分離時月亮變的這么圓,這么亮創設這樣的情景,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通過讓學生在感情品讀中體會親情,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意境。隨后,我又問學生你在中秋節這一天有沒有和親人分離的場面,你又有什么感受。有的學生說我姐姐在遠處上學,去年中秋節這天她沒有回家來,我們吃月餅的時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時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們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那該有多好啊。有的同學還說在過中秋節的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遠離家鄉,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著我問,你此時此刻的心情也和詩人蘇軾的心情是一樣的,用哪一句話來表達,學生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們確實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用這樣的方法理解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一、抓點悟情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后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牽線品讀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月亮為線索,引導品讀感悟《但愿人長久》,教學開始以中秋節導入,說到中秋節,班上多數學生并不清楚,很多學生將他與重陽節混淆,我向學生介紹了一下中秋節,重點突出了它是合家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人們常常望月思鄉,懷念親人,盼望親人團聚。導入課題后我和學生共同欣賞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長久》,優美的旋律將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調了上來。接下來,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
第二自然段“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一句,學生讀到這兒自然想到這正是親人團聚的時候,蘇軾也正是由這明月激發起思念親人的痛楚,觸景生情。所以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腦海里仿佛浮現出與弟弟一起生活時的快樂情景。
三、合作探究
在本課教學中結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節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我讓學生在小組中也進行了交流,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讓小組長作了簡要記錄。下課后我將小組交流的結果收了上來,有的個小組長記錄很好,有的還不會記,后面我將進行指導。小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學習收獲,有的小組也發現了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后來又進行了組際交流。
蘇軾的情感變化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課上我們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蘇軾情感變化的詞語“思念、埋怨、寬慰等,再結合詞句體會情感變化的原因,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最后我讓學生結合本文的學習畫了思維導圖,課上畫了一會兒,回家讓學生進行了完善。
雖然整堂課還算比較流暢,但是遺憾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0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后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沖擊。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后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是順應作者寫作順序,從整篇詞入手再回歸詞本身。設計的教學包含了整首詞,教學時以激趣為主,部分點撥,部分點到即止。希望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詩詞作品不是僅僅明白詞中幾句話的含義。“哪里會十全十美呢!”教學預設如此,課堂教學也如此,可是正如我們的人生一樣,即使沒有十全十美,我們也在努力讓它變得更加美好!
在教學最關鍵的轉折處,“世上本來就是……哪里會十全十美呢”,請同學們自讀后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大多數談的是月亮與人生的相似,沒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蘇軾眼中應該是沒有分離,沒有悲傷,在這中秋之夜與親人團圓!如果從這個詞語出發去談理解,再出示“哪里會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才能為下文理解殘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尋味作好鋪墊。
可見,在備課時思路狹隘,站得不夠高,就詞本身理解詞義,自然學生的領悟只停留在了表面。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2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教學時,我先以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為話題,看看學生們預備怎樣和家人度過一個難忘的中秋節。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也有了興趣,當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暢想如何與家人團聚時,我問:你們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輪明月下的蘇軾卻在忍受著思念親人的痛苦嗎?我以為學生會自然而然的體會到那種痛苦,但上課的時候我卻發現學生并不能很好體會到蘇軾的感受。
課后我仔細總結了一下,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寫詞背景滲透不夠深入
在課前就讓學生查一下蘇軾的生平資料和創作《水調歌頭》這首詞的背景或當時的情況。在課上請學生起來介紹介紹,教師再作適當的補充,讓學生們對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較深的認識后,再讓學生體會蘇軾思念親人的痛苦,那樣學生的體會就會更深刻。
2.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脫離
中秋,是一個花好月圓、家家團圓的好日子。而蘇軾與弟弟卻手足分離。這里的情境比較沒有達到反襯的效果。
以上問題有待在教學中逐步改進。學生在充分朗讀后情感被調動起來,這時,進入本課下一環節---課內延伸。教師引導:在今天這中秋佳節,月圓之季,還有許多人因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讓我們對他們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想把這份美好的祝愿送給誰?(建筑工人、解放軍叔叔、莘莘學子、海外華僑等)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3
本課教學突出關鍵詞“思念”,抓住蘇軾情感變化的線索(“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組織教學過程,效果不錯。學生能抓住關鍵詞語,走進課文的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心緒不寧”,“寧”就是安寧,平靜;“心緒不寧”就是蘇軾的心情無法平靜。理解詞語過后,自然就冒出一個問題,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答案的關鍵詞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可是只有蘇軾背井離鄉、親人分離,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時此刻,蘇軾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通過想象自然就體會到蘇軾“月圓人不圓”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禱起“蒼天、大地”來。(估計他是看了趙本山與范偉的小品了)接著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體會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來”理解分別越久思念之情越深。進入“埋怨”環節,先讓學生想象蘇軾“眼睜睜”的表情,然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與想象說話,學生體驗到月亮的“無情”,乃至“殘酷”。
抓住“轉念”一詞,自然進入課文最后兩小節的學習。這部分是課文的高潮,也是教學的重點。課堂上主要讓學生詩文對照反復朗讀,這樣既理解了詩句的意思,也體會到蘇軾由“埋怨”到“寬慰”的心情變化。教學結束,感覺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語言表達訓練的面還不夠廣,背誦的任務自然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從學生《補充習題》中的作業看,對“皓月當空”、“手足情深”等詞語的理解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此外課外古詩詞的積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4
學習完《但愿人長久》,孩子們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記了我的“嚴肅”我的“兇”,走進課堂的我依然輕松自如,這使我欣慰。教學本文,我抓住了蘇軾的情感線索,所以教學很流暢。
教學回顧:
一、破題導入。
二、初讀感知。
1、大聲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理解的詞語,在不理解的詞語上打問號。
2、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提示:誰,什么時候,想起了,寫下了)
3、速讀,找一找,在那個中秋佳節的夜晚,蘇軾的內心發生了哪些變化?用著重號標出三個關鍵詞。
三、精讀感悟
蘇軾的心情不斷變化,思念(心緒不寧)——埋怨——寬慰,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走進蘇軾的內心。
1、讀1-3,想一想“心緒不寧”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說一說,蘇軾因為什么而“心緒不寧”,而思念弟弟。(中秋佳節應團聚,蘇軾卻獨在異鄉為異客;眾人皆歡歡喜喜,唯蘇軾孤獨看月;手足情深,分別已久,卻遠隔千里。)
2、讀一讀第四小節,聯系上下文說說“埋怨”的意思,蘇軾為什么會埋怨圓月?(因思念而睡不著,月圓人圓獨我不圓。)關注省略號,嘗試補充。
3、讀一讀5-6,聯系上下文,推敲“寬慰”意思,想一想蘇軾怎么會“寬慰了許多”?
詩文對照,師讀詩句,孩子讀課文,然后互換,想一想,如果你是蘇軾的弟弟,聽了他吟誦的詩,會對他說些什么。(盡量用上一些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四、朗讀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特殊的課文,你以前學過這樣的課文嗎?像這樣的課文,詩蘊藏在文中,讓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后,我們讀詩,也要這樣聯系詩人當時的生活背景,走進詩的意境。
反思:
把握線索,百毛皆順。本文字數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讀來,很亂,很蒼白,無法體會到蘇軾當時的內心。于是,我在整體感知時就讓學生把眼球盯住這三個關鍵詞。
尋找基點,適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睜睜”是兩個很好的拓展點,有助于學生走進課文感受兄弟間的深情,有助于體會蘇軾強烈思念弟弟卻無可奈何的無助心境。從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們“手足情深”?你和誰“形影不離”?你們倆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這位好友、這個愛物分別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樣?用這樣推己及人的移情讓孩子走進課文。
與人對話,抒發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說話聯系,一是補充蘇軾的埋怨,二是弟弟讀詩后的心里話。應該說第二次的說話訓練,效果不錯。學生能從“孤獨”“思念”“埋怨”中走出來,“安慰”蘇軾,讓自己的心、也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明朗起來。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
課始,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后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沖擊。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后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在體會埋怨的原由時,我引入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最后在理解詞句思想時,我引入了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后我和學生在古箏的伴奏下,齊讀《水調歌頭》將古詩情韻推向高超。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篇12-23
四年級上冊《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2-16
《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10篇01-01
《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10篇01-01
但愿人長久教案02-16
但愿人長久的歌詞12-09
但愿人長久教案15篇02-16
教學反思模板02-18
陶藝教學反思02-14
拼音教學反思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