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通用9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通用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
我們現在的教學倡導向“40分鐘”要質量,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在教材固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使自己的教學有廣度有深度,其中練習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下面是我執教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時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準備要充分
學生哪個環節比較薄弱或是哪里容易出錯,相對而言,老教師會有經驗得多。作為年輕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做到精講精練,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事先把學生做過的練習題先做一遍,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和充實課堂練習,爭取在40分鐘新課里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課堂實效。但是,只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除了教材上的練習題,平時還有練習冊和試卷,老師都要提前準備,也讓學生做到“有備而練”,這樣,學生做起作業來就不會產生畏難等消極情緒,反而會增強自信心,激發練習興趣。
二、靈活抓時機
例如在《圓錐體積》一課的新授環節,通過一系列實驗,學生不難發現“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反過來說,“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有經驗的老師會在這時候進行追問:“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柱的體積比圓錐體積多多少?反過來問,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少多少?”從而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我已通過實踐證明,這一問一拓展確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做練習冊的相關練習時,既輕松又靈活很多。
通過這件事的點撥,我覺得老師要夠“靈活”。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要開放自己的思維,敢于創新。只要是——既讓學生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和認識,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這樣的練習就是有效的練習,就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寫到這里,我深深地覺得自己今后還需要多學習,多思考,不斷反思,不斷努力。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2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我是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為重點來練習;將用進一法取近似值作為一個知識點在練習中理解和掌握。
我認為這節課只要解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就會水到渠成,于是我首先安排了側面積的計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后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后,就安排了表面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題。生活中圓柱體比較多見,應用廣泛,如圓柱形油桶、花壇、通風管等,解決問題時,就要聯系生活實際,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積。在保留小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實際計算的結果稍微多一些,要考慮到接口等實際問題,所以要采取進一法。
從課后作業中,我得到反饋,學生出現了典型的錯誤,我認真反思,覺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夠。
1、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計算公式也肯定不同。但計算之前沒有進行適當的復習,導致在計算側面積時用了底面積乘高,而在計算底面積時又用了周長公式,個別學生搞混淆了。
2、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大多數學生列了綜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計算錯誤導致全題錯誤。剛學時最好要求學生列分步式計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減少失誤。我會堅持課后進行反思,發揚優點,找出不足,做得不夠的方面在下次想辦法彌補!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3
今天,進入第二單元《圓柱與圓錐》的學習,也是學生在小學最后一次學習空間圖形。操作、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征、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也安排了操作活動的,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樣的圖形?讓學生進行圓柱實物測量算表面積,制作筆筒,深化知識的理解。
我跟去年一樣,布置課前前置作業:明天我們學習《圓柱的認識》,回家找一個大一點的圓柱形的物體,用最少的彩紙把這個圓柱包起來。
課一開始,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你心目中長方體與正方體是怎樣的呢?學生從面、頂點、邊來交流,交流中其實對圓柱的認識做了很好引導。接著,讓學生交流你心目中的圓柱是怎樣的?由于學生自己操作過,因此回答非常積極。從底面、高和側面來交流,很快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側面是一個彎曲的面,并且粗細均勻;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有無數條高。我追問著:你怎樣證明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呢?生1:我在包這個圓柱時,只測量了一個底面直徑,剪了兩個,正好,因此兩個底面大小相等。生2:圓柱可以看成有無數個大小相等的圓片疊起來的,那么兩個底面大小一定相等。生3:在包圓柱時,我測量過兩個底面的直徑,大小相等。你怎樣證明圓柱的高有無數條?生1:我覺得兩個底面間有很多的垂直線段。生2:底面有無數的點,兩個底面對應的點連接的線段都是圓柱的高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推理的方法來證明,讓學生結合實驗操作進行辯析明理,加深學生對圓柱特征的理解。
你怎么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呢?學生通過滾、包圓柱、圍圓柱發現了展開的側面與圓柱的聯系。你能用這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紙圍成怎樣的圓柱呢?生1: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寬,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長。生2: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寬。我課件演示,觀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學生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發現了兩個圓柱的側面積相等,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面積。得出了結論側面積相等,但它們的底面積不相等,高也不相等。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很自然的感悟到圓柱的側面積就用長方形的長乘寬,也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
學生對圓柱認識到位與否直接關系到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教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認識圓柱”是“圓柱”單元的重點中的重點。通過包圓柱,一張白紙圍圓柱,把傳統的“剪”改成現在的“圍”,使學生對圓柱側面研究自然過渡到對“長方形”與“圍成圓柱”關系的研究上,更加深入,努力實現探究效果的最大化。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4
教完《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內容,我的心總是七上八下的,隱隱約約中感覺到學生可能撐握得不夠好。今天上午測試完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批改起學生的卷子來。可是,我越往下批改,我就越覺得難受:之前的所用擔心都不幸而言中了,學生考得出乎我意料地差!
下午,我反復研究了學生的試卷,發現學生在答卷中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于表面積而言,學生主要是對題中的圓柱體有幾個面搞不清(當然也包括部隊分學生審題馬虎)和在求各個面的面積時公式運用錯誤。有些題目是要求圓柱的三個面的面積和,學生只求了兩個面的面積和;有些題目要求圓體的兩個面的面積和,學生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有的圓柱體的.表面積實際是側面積,而學生卻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如有一道題目要求一個無蓋的圓柱形水桶的表面積,很多學生求了水桶三個面的面積和,還有一道題是求用鐵皮做10節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學生也是求2個底面積+側面積的和乘10。另外,就是在運用公式來求側面積時,有的學生卻錯用了體積公式。
二、對于體積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圓錐這里。如有一道題要求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時,很多學生卻忘了乘三分之一,把它求成了圓柱的體積。這主要是學生分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出現混淆,當然也有相當部分學生是由于審題不認真所造成的。不管怎么樣,說明學生對于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有所混亂,同時在審題上也相當粗心。
三、在整張試卷上,計算是最大的問題。這單元的計算大多是多位小數相乘,計算所得的'積的位數也較多。因此,計算的難度相當大!很多學生見到這些計算就感到頭痛,所以計算錯誤相當多。
縱觀這次考試情況,反思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覺得本單元教學內容分兩大板塊---表面積和體積,但本單元的知識是簡單的立體幾何知識,很多知識都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是不容易。因此,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結合、圍繞下面幾點進行教學設計:一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比如在教圓柱體的認識時,我先要求學生收集身邊的圓柱體物體、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讓學生在身邊、在生活中學到數學知識。二是加強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做一個圓柱體,然后進行分解撐握一般的圓柱體有三個表面,使學生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含義,從而撐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三是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本單元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對計算、易做錯的題目進行反復的訓練。但是,由于本屆學生基礎的確較差,加上我教學上可能存在著急功好進的思想,勿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導致學生測試成績不好。今后,應好好注意。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5
在以住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記。我想,概念的建立重點應該放在學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質屬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自由地對提供的實例進行觀察、比較,去發現,去揭示。這樣著眼于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主動地建構概念,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探究精神。在認識圓柱的特征時,讓學生拿出圓柱體形的實物,同桌合作,觀察討論,再反饋。學習側面積時,讓學生卷一張長方形的紙片,發現原來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從而得出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又如,在推導側面積公式時,教師要求學生每人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并把這張紙卷成一個圓柱。打開,又卷一次。思考:原來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現在卷成圓柱的什么?生:原來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周長,寬是圓柱的高。師:真好,那如果要計算你卷成圓柱的側面積,該怎樣算呢?生:長乘以寬。師:也就是圓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師:好的。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思考,認識了圓柱,還知道了它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教師板書: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研究生活中實物,教師講解示范和學生模仿記憶就少了;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就多了。如此,學生就有機會用自己的知識經驗來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到數學的奇妙,使每位學生在數學都得到不同的發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6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于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另外,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果學生的實驗結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系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牢牢記住!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7
對于圓柱和圓錐的教學,比較適合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索獲取新知,如:
1、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圓錐的高,從而找出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動手剪開圓錐的側面,驗證圓錐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
3、學生通過做實驗,得出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
3,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4、測量學具有關數據,計算體積等。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
本節課的基本教學順序是:激疑——猜想——驗證——應用。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的關系,然后實驗驗證。教給學生大膽猜想,并用科學方法驗證的數學方法。如,教學“圓柱的體積”這部分內容,可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分析、對比各個公式推導過程的共同點,以及由于圖形不同而產生的不同點。接著提出如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的問題,并讓學生拿出預先準備好兩個圖形學具,按照書上所示的方法將圓分成16等份,剪開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讓學生通過拼擺進行遷移,可以使學得輕松、主動。
又如:學習了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后,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練習:
1、計算學具的體積;
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現在想知道它的體積,該怎樣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了興趣。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8
這節課我所教學的內容是對圓柱與圓錐這一單元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掌握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整理,有幾個同學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學把知識點都寫上了,但沒有條理。所以,課上我通過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圖形的特征和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有條理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因為是復習課,我沒有設計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等環節。課上我出了兩道具有代表性的題。通過巡視我發現同學們列算式基本沒問題,因為我們在講新課時,同學們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歸納出了所有的計算公式,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這類題基本沒什么問題。另外,我每天還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兩、三題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覺得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上不敢放手,練習題少。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9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于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并對圓柱的側面教學作了重點說明。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于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后,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于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
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后,我讓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課前鉆研教材,準備學具、教具花的時間多些,但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臉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樣樂滋滋的。
【《認識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通用9篇)】相關文章: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08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2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4-18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5篇04-20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5篇04-19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5-09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