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在李教師《例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的培訓后,我一向在自我的教學中探索如何確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在課堂上做到學生語言文字的落實。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來說,本單元的主題是懂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四篇課文從不一樣的角度闡述道理,今日我要學習的是最終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從環境的比較中然讀者感受普通農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從而領悟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課前,我就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確立在:經過環境比較來感受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可是要如何落實目標,并且要讓學生真正的從文字中感受到前后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個難題。首先,我們的學生沒有體驗過晉西北那種惡劣的天氣,其次學生在沒有體會的前提下更不會領悟到環境改善后的來之不易,又怎能體會到是“了不起的奇跡”。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次說話練習,首先在學習作者描述大環境惡劣時引用的一段話:“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根據這句活讓學生想象畫面,并用自我的畫描述出來。這個想象說話,只憑一個學生是表達不出來的,需要引導,全班合作。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注釋理解作者引用的這句話的意思。從風很大入手,讓學生想象,風大時會怎樣。有一同學說:“黃沙漫天,狂風怒吼”對此我讓其他學生糾正這句話應當是怎樣的順序,同學們說:“應當是狂風怒吼,黃沙漫天”,之后我又引導學生說:“這樣的天氣下,你如果是那里的村民,你會怎樣”,“驚慌失措、膽戰心驚、提心吊膽”學生們接道。我又說:“在這樣的環境和心境下你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此時學生不像前面那樣順口就說出來,在經過思考后有學生舉手了,一學生說:“我會趕緊跑回家
,把家里的門窗都關好,找個地方躲起來”之后就有學生踴躍參與:“我會嚇得直哆嗦”“我會大聲喊我爸爸媽媽”……最終我讓學生分小組,把自我想象的情景在小組里交流。在這個說話練習中不僅僅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惡劣環境的可怕還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本事。第二個說話練習是在學習經過老人的努力和艱辛的付出后課文對環境改善后的環境描述。此時我又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這個村的村民,再一次面臨大風天氣,你會怎樣”這一次的說話聯系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學生能夠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人物的心境、動作及語言。從中也能夠看出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有了深層的體會。
這節課,的落腳點還是在指導學生的寫作上,既然我們學習了課文的比較寫法,也在課堂上進行了比較的寫話訓練,就現學現用,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練筆:如果你是這個村的一個村民,請你用比較的寫法描述出環境改善前后你的在應對惡劣天氣時的所作所為。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后代。
1、課前,我讓同學們查找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我也準備一些有關資料以及音像資料。
2、進入新課前,我播放了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相關音像資料,看完后讓學生暢談感受,是他們懂得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3、因為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
(1)重點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朗讀、質疑問難、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人經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使惡劣險峻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2)對奇跡背后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我讓同學們從這座山溝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考慮,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老人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
4、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文的中心句,點明了文章所表達的意旨。這里我適當的穿插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感悟:如果每個人都能去做那不叫奇跡,奇跡是做了每個人都沒有做完的事,不管多么艱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課教學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青山不老》這課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做到了簡約而高效。首先我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對晉西北的惡劣的環境有直觀形象的感受,通過課文第二段中的描寫來進一步感受這種險惡的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巨大考驗。然后學習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過朗讀、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綠化后的畫面,同時創設一個說話訓練的環節,當風沙襲來時,樹是怎么做的,當暴雨來臨時,樹又是怎么做的,再通過前后環境變化的對比朗讀,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植樹造林的意義,還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老漢所創造的真是一個奇跡。第三個環節是探究這樣的奇跡是怎樣創造出來的。第四部結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這句話,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的重點放在語言的品悟及不同表達方式的理解中,比較突出語言的訓練,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讀和說話中自然得到升華,學生對老漢精神的理解也比較深刻到位,可以說做到水到渠成,并沒那種割裂生硬的感覺。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 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 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 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及時反饋 檢測效果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小編寄語】《青山不老》教學反思案例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往往能及早的發現一些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后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案例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綠化山野,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額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課文層次井然,內容清晰。先描寫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以“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經創造了這塊綠洲”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先讓學生想象作者在說這句話時的語氣、心情會怎樣?再找找出體現老人年紀的語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學生通過讀句子想象,一個飽經風霜、臉上刻滿歲月痕跡、手上長滿老繭的晉西北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接著我讓學生找找如此年邁的老人創造了什么樣的奇跡。通過找句子、想象畫面、談體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造的奇跡令人敬佩。然后馬上組織學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樣的環境中創造出了這片奇跡。在交流中插入晉西北的資料,讓學生想象老人植樹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綠化山林、造福后代的執著精神所震撼。此時再讀“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時,學生充滿了對老人的敬重之情。因為這個教學環節比較深入,因此學生對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永遠不會老的”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練筆“如果為老人塑造了一座銅像,你站在銅像前想對老人說些什么心里話”結課,學生在寫話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樣偉大的精神。
我覺得每單元的略讀課文應該是讓學生在前幾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在這一課中運用,這樣的文章教師應更多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縱觀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覺得從讓學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艱苦的環境里創造的奇跡,到最后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時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學生自讀自悟的氛圍,充分讓學生來感悟文本,讓學生由文章內容聯系實際想開去,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特別注意在學生感悟后的悟讀深化,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朗讀能力。但整堂課教學節奏有些前松后緊,導致課堂時間不夠,對學生的回答反饋語言還有待于再細化。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案例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小學語文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六、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當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后,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經過本節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可是,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造了奇跡”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
聯系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經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僅有“三間房”什么家具也沒有的情景下您會怎樣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里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經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教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今日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于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于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造了奇跡”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
聯系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經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系自我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里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里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系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么。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系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忙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是第四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結合這節課的設計和培訓教材中的教學反思技能,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目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領航者,這節課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課堂從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到重點語句的深刻理解,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條理,線條清晰流暢,突出了重點。
二、充分自學,以學定教
課堂以自學提示統領, “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為什么 “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給學生放時間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只見他們圈、劃,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能在老師創設的環境下,能充分自主學習,便于教師作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
三、聯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我引導學生從概括老人的奇跡,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老人的看法,從初步的認識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真正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老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重點語句的出示,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真正含義,也進一步從中體會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執著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適時訓練,及時反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我校實行高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中,詞語的聽寫,到文章重點語句的填寫,再到交流心語,抒寫我心,以及課下的環保宣傳語的設計無一不時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及時檢查與反饋!只有課堂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五、ppt 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中從巍峨青山的圖片到文章重點句子以及目標,學習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學媒體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進辦法:
1、從教學設計上看,整節課的設計比較飽滿,害怕有什么遺漏之處,這樣面面俱到就在課堂教學中顯得環節緊湊而重點處理有些倉促。一節課的時間不夠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運用本組課文以及已有學習方法學習略讀課文。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結合文章注釋“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的理解還是離學生的現實經驗比較遙遠,如果老師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理解更加形象化,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對學生的評價仍是衡量教師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4、課堂上學生的感情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學生齊讀的形式較多,離應有的情感學生的朗讀還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加深學生的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增強語感的訓練才能使朗讀更有效!
在我看來,教學設計往往參雜著許多教師的美好愿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在注重高效的同時,文本的情感該如何落實就滯留了,更談不及文體的藝術體現了。作為困惑,我想老師必要時要創設有效情境,既要節省時間,又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資料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啟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系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忙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經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獲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1
今天在組里講了《青山不老》的公開課,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環節的:
1、檢測
2、讀文
3、讀中品悟,體會老人植樹造林、保護環境、造福子孫的精神
4、回顧總結,指向寫作
a、對比
晉西北原來環境的惡劣和現在的清秀做比較
人老、人少、相繼離世與創造的奇跡做比較
b、題目
“青山不老”課題與結尾照應
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我的設計意圖很簡單,就是通過反復的讀,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去自己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的品質。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去進行適當的,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點撥。
我的設計目的也很簡單。一是讓同學們能在課堂上多讀課文,品悟、積累語言。二是想磨練自己在課堂上引導、指導同學們反復讀書的技巧,真正做到課堂書聲朗朗,有所學、有所獲。三是想用自己課堂上學生們反復多讀的形式,針對大多課堂,老師一言堂,學生只聽不讀,或很少讀的現象,給予警示和批判。課堂時間很寶貴,我們一定要抓,并且只抓一點,那就是“讀”。讀是基石,讀要貫穿整個過程,讀透了才能拓展,才能指向寫作。
我引導讀的形式。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最好的讀,推薦讀(優、差)、齊讀,讀準字音,讀準確(不加、漏字)、讀出韻味、讀出文字的美、讀出節奏的美,讀出體會到的感情……
我引導讀書的層次。一讀準字音。這一步看似簡單,讀準確實不易。有很多多音字,必須放到句中,或必須查資料,老師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指導好學生,才能有備無患。讀準字音是基礎的基礎,最好采用男女生比賽,老師范讀的形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多練多讀幾遍。二是讀流利。在讀準字音的同時,大部分同學已經能讀流利了。剩下讀不流利的,大多是語感差,不會停頓、斷句的同學。這里老師要耐心指導,一句一字地教,可范讀,帶讀,讓讀書好的同學教讀等。三是讀出感情。在讀出感情之前,最好先讓同學們總結、聯想一下:這一段或這幾句話,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一個詞?讓抽象的感情具體化,有所指。然后,再帶著這種體會,感情朗讀。往往到這時,學生們都能繪聲繪色,娓娓道來。
評課時,老師們給的幾點建議也很好:
“使牛馬倒行……”這一處,讀得太多,浪費了時間,理解時講得太多,浪費了時間。
這說明兩個問題,一課堂上讀書確實夠多。二個別地方講的還是過多,還要少講,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有效的讀書上。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以“我”進村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聚焦大山深處的普通人,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和閱讀策略單元學過的學習方法,帶著目的去閱讀,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青山不老”的含義是什么?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過找句子、想畫面、談體會,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造的奇跡,令人敬佩。
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同時上,抓住關鍵詞句,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在學習“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創造的奇跡”時,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描寫小環境的語段,充分發揮想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境的惡劣,他所處的“小環境”如此艱苦。面對五位同伴相繼離去、結發妻子的突然離世,他沒有被壓倒,女兒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沒有動搖,想象一下他可能還會遇到哪些困難……有孩子說“他可能會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塵暴”,“他獨自一人住的三間房可能突遇狂風被掀走房頂”,“他年齡大了,又太勞累,在植樹的時候還有可能突然暈倒”……進一步的讓學生理解老人創造奇跡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貴。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花費時間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3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內容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啟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獲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下創造的,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去創造奇跡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造了什么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造奇跡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并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終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我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造的奇跡……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我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僅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可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明白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可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5-10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5-08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04-18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04-08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04-18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04-08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集合15篇)04-21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21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集合15篇)04-03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合集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