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的第一課
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堂語文課,作為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沒有急于給孩子們上語文課,因為在我看來,有些事情遠比上一節語文課重要得多。這節課,我為孩子們上的是故事課,當然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精心選擇過的。我為學生講的前兩個故事是一個系列的,大致可以算得上是磨難教育類的吧。
第一個故事的題目是《中國有多少渴望的“大眼睛”》,內容采自《讀者》雜志xxxx年第19期。講述的是西部貧困山區的孩子渴望上學,卻因交不起學費被迫輟學的事情,其中的“上不了學:貧困姐弟‘抓鬮’”一段,我為學生進行了詳盡的講解,當講到姐姐因抓了一個空白紙團而癱倒在地上時,全班同學鴉雀無聲,從那一瞬間的凝重氣氛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內心的那份震撼。
第二個故事的題目是《我的課桌在哪里》,內容采自《讀者》雜志xxxx年第9期。該文則直面當今大面積的流動人口,講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文中的魏志強一家是典型民工家庭:低廉的收入,艱苦的環境,使得求學的路變得異常艱難。生活的貧苦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身體,也淡薄了孩子的求學意識,對于未來,魏志強覺得十分的渺茫……孩子們聽著聽著,臉上的表情在不斷地變化:驚愕、嘆息、難過……他們動情了。我的第二組故事是從網上摘錄的“六十八個經典小故事”中選出來的。
《何邊的蘋果》講一位老和尚讓一群小和尚去南山打柴,但去南山需要過河,而那天恰逢山洪,過不了河。結果大家都無功而返,但其中的一個小和尚卻在返回時,從河邊的一棵蘋果樹上摘到了唯一的一只蘋果,他也因此成了老和尚的衣缽傳人。《給予》講了一個老木匠準備退休,老板卻讓他幫忙再造一座房子。老木匠因為心已不在工作上,因此用軟料,出粗活,造了他一生最差的一座房子。但這座房子最終卻成了老板送給他的禮物,令他羞愧得無地自容,當然也懊悔得無以言表。《習慣成自然》則講的是印度和泰國的訓象人,在象還很小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們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么掙扎都無法掙脫。漸漸的,它們就習慣了,不再掙扎。當它們長成了大象,完全可以輕而易舉的掙脫鏈子時,它們卻已不會掙扎了。講這組故事時,每講完一個,我都讓學生思考并進行了討論,讓它們領悟這些小故事背后藏著的大道理。
最后一個故事題目是《成功就是翻越遠方的大山》,是一篇劉翔寫的他自己的故事。故事中劉翔把世界“跨欄王”阿蘭·約翰遜比作是一座遠方的大山,覺得自己連到山腳下的那一天都遙不可及,更別提要翻越這座大山了。從xxxx年到xxxx年,劉翔與約翰遜進行了數次角逐,均以失敗告終。但劉翔并沒有氣餒,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他一步步向山腳靠近,并且在xxxx年5月8日那一天,戰勝了約翰遜,翻越了這座他心中的大山。
劉翔——許多孩子心中的偶像,他的成功經歷讓孩子由衷地敬佩。
故事講完了,下課鈴聲響起了,孩子們由故事引發的議論卻孩子繼續……
當天的回家作業,我布置的是一篇文章——《新學期的第一課》。
現摘錄部分學生文章中的`段落,我覺得足以說明這堂課的意義所在了:
劉翔的故事讓我很受啟發:一個人在沒有翻越大山之前,大山對你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而等你翻越了它之后,你對大山來說也是遙不可及的,你不光戰勝了大山,你更戰勝了自己,享受了成功的喜悅。——高若云
劉翔這種失敗了不灰心,刻苦鍛煉,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大家在學習上所必須的精神嗎?——徐悅聽了老師的故事,我的心里有些難受,我沒有想到,還有這么多跟我同齡的孩子連書都讀不起。而我們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理應珍惜,好好把握,不能辜負了父母和老師的期望。——孫佳怡
聽到這我想,我們生活得這么幸福,能坐在這樣的教室里讀書是多么幸福啊!我們每個人都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肖凡
從老師講的故事中,我了解了貧困家庭孩子的艱苦生活,他們連這么少的學費都交不起,更別談吃喝玩耍了。我為自己平時的浪費感到羞愧,以后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珍惜時間,好好學習。——沈宇橙。
這是一篇沒有結尾的文章,記敘的是我一個普通班主任做的一件普通的事。在我們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里,我身邊的孩子大多因為生活優裕,已經根本不知貧窮為何物?拼搏為哪般?奮斗有何用?而我將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讓他們的人生擁有更多的內容。
【新學期的第一課】相關文章:
新學期第一課教案07-30
新學期第一課作文07-07
新學期的第一課作文07-10
新學期第一課的作文07-06
新學期開學第一課主題09-03
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的教案09-01
新學期開學第一課教案09-01
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的體會09-10
新學期開學第一課方案09-07
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的心得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