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

時間:2022-08-18 11:03:5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1

  今天上品生課,談到了你知道母親節是哪天嗎?你聽說過父親節、敬老節嗎?把你過節的打算寫下來。孩子們都躍躍欲試,可是都不知道母親節是具體的哪一天。但是談到你想怎樣為媽媽過母親節呢?有什么打算呢?小朋友們都說得很好,想陪媽媽逛街,對媽媽表達自己的心愿,可是說著說著,我發現,沒有小朋友說為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做一張賀卡,洗一雙襪子等等。誠然,現在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可是漸漸地我們的孩子卻忘記了一些很小很簡單的事。這個時候,有一個孩子膽怯地站了起來說:“老師,我為媽媽倒一杯水”。我幾乎是跑到這個孩子面前,對大家說:“我們為小宇鼓掌,因為她懂得體貼媽媽,關心媽媽”。

  這個時候,很多孩子也紛紛地舉起了手,我感到很欣慰,在今后的教學中,無論哪一種課,培養孩子一顆懂得感恩的心,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我也會抱著這種心態繼續著品生的教學。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2

  要改變長期以來傳統思品課的弊端,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就必須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實際,就必須讓我們的課“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加深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這樣做才可能達到此項活動課程的總目標。

  在本堂課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學素材

  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的活動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科技信息、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及時吸收到教學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所以我們應該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理教材、運用教材。例如活動一開始,我就改變教材平鋪直敘的手法,通過課件比較“愛愛”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現,感受到作為孩子要多替家人著想,并產生在家做“開心果”的情感動力。又如在讓學生了解相關生日常識時,并不是翻開教材讀一讀就算了,而是巧妙改變為競賽臺,讓學生把課前的調查通過競賽的方式展示出來,增強了興趣,發展了課外搜集資料的能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靈活選擇活動形式

  興趣是學習之魂。《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它所呈現的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師能夠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如在“做個開心果”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通過課件的對比,討論怎樣才能在家做個“開心果”,然后通過四人小組合作表演反饋,展示出學生對家庭及家人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對自身經歷的反思融為一體,通過自編、自導、自演、互評的形式,不斷對照自己的言行,實現生生互動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與生活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給母親過生日時,能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自己出主意為媽媽過生日,充分體現了自主性。在送禮物時,教師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用所學的知識制作禮物,不僅燃發了對母親的敬愛之情,而且在活動中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繪畫能力、交際能力、動手能力,把美術、音樂、品德進行有機地整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放性、創造性。看來,教師巧妙選擇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到新鮮,得到鍛煉,讓課堂充滿活力,就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注重課后活動延伸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兒童的現實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教師雖然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明確了生活中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的道德行為準則,但是事過境遷,學生往往會淡忘課堂內所要求的。所以我們教師應把視線轉移到家庭、社會中,與家長攜手并進,形成家校合力,共同關注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在全課尾聲中布置與家長共同填寫“向日葵”圖:把每天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將此項習慣持之以恒,使活動真正開展起來,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3

  今天我在一五班上了《我為家人添歡樂》這一課,本課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一系列孩子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悟出道理,并運用探究性學習把品德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比如:我用情景導入為本課設計了“了解家人”“家人因我而歡樂”“我為家人添歡樂” “親身踐行”四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初步樹立了家庭責任感,在感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同時也明白了自己可以帶給家人快樂、也可以給家人帶來煩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我應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樂,報答家人對自己的愛呢?通過視頻讓孩子們知道小朋友的做法,使同學們明白了正確的做法。同學們在正確榜樣的引導下,小組表演個個都表現得是非常懂事,情理交融,令人感動。整節課高潮迭起。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去解決。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進行體驗、感悟,促進了道德認識、情感、行為的發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的重難點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體現了教學新理念。

  在課堂中,通過這幾個環節,使學生初步樹立了家庭責任感,在感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時,明白了自己可以帶給家人快樂或煩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我應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樂,報答家人對自己的愛呢?同學們都會說出了“爺爺悶了”“奶奶病了”“爸爸下班”“媽媽洗衣服”等情景,他們有的陪爺爺聊天,有的給奶奶端水送藥,有的給爸爸拿拖鞋,還有的幫媽媽晾衣服。他們個個都表現得是那樣懂事,都說出了自己在家都做了那些事讓爸爸、媽媽那么開心。因為有了自己全家人都特別開心,歡樂。課文前后呼應,突出了主題。通過本課中“了解家人”“家人因我而歡樂”“我為家人添歡樂”三個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樹立了家庭責任感,在感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時,明白了自己可以帶給家人快樂或煩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我應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樂,報答家人對自己的愛呢?錄像中琪琪小朋友的做法,給同學們樹立了正面的榜樣。同學們在正確榜樣的引導下,兩三個人一組,有聲有色地表演了“爺爺悶了”“奶奶病了”“爸爸下班”“媽媽洗衣服”等情景,他們有的陪爺爺聊天,有的給奶奶端水送藥,有的給爸爸拿拖鞋,還有的幫媽媽晾衣服。他們個個都表現得是那樣懂事,他們的表現贏得了大家贊揚的掌聲。

  在課堂檢測室,由于低年級學生孩子們都會說我在家怎樣是家人的開心果,會幫家人做一些家務活,孩子們發言很積極,并把美麗的'葵花用自己的雙手打扮的更加美麗時,有些孩子完成的很好,并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但是有些孩子在課堂上完不成,要求孩子課下完成。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4

  引一溪活水,澆品德之花

  活動是品德課程所倡導的基本學習方式,在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取材,創造性地設計一系列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悟出道理,并運用探究性學習把品德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努力做到引一溪活水,澆品德之花 。本節課的“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巧妙活化教學資源

  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我們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理教材、運用教材。比如:活動一開始,我就改變教材平鋪直敘的手法,通過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交流討論,感受到要多替家人著想,并隨即讓他們聯系自身來說說平時你在家里幫家人都做了哪些事情,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感悟,悟出要為家人添歡樂的道理。

  (二)、靈活選擇活動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所以我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比如:交流討論,模擬表演,洗碗比賽,“向日葵光彩大奉獻”評比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特別是在洗碗比賽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紛紛動手,爭著搶著都來洗,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勞動能力,并在活動中也深深地體會到家人洗碗的辛苦,明白自己也應該為家人分擔,為家人添歡樂.

  (三)、注重課后活動延伸

  兒童的現實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通過這節課的課堂教學,雖然使學生明確了要為家人添歡樂生活中該怎么做,但時間一長,學生往往會淡忘課堂內所要求的。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外活動一是讓孩子們:親手制作一張賀卡或手工制作等,在家人的生日或節日時送給他們,并對他們說一句祝福的話。二是:把每天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自做的向日葵中,準備舉行班級孝心孩子評選會。兩個活動都共同關注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并將此項活動持之以恒地落到實處。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5

  介紹我的家人對于小朋友來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孩子們都想讓別人更多的了解自己,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情況展示給大家。所以,課堂教學氣氛很活躍。但對一年級同學來說有條理的講述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老師的講述起著非常關鍵的引導作用。另外,老師對學生語言表述的指導也很重要。上好這節課,不僅能達到品德與生活方面的訓練,也能對學生進行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第二課時以親親一家人為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熟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增進家人的親切感;通過講家人的故事,拉進了孩子與家人之間的距離,使孩子進一步感受到家庭的溫馨。本課在教學形式上也采用了多樣教學。小組討論、小組搶答、地方稱呼、看家庭錄像、講家庭故事等,既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又能使其充分感受家庭中濃濃的親情。學生初步樹立了家庭責任感,在感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時,明白了自己可以帶給家人快樂或煩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我應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樂,報答家人對自己的愛呢?錄像中琪琪小朋友的做法,給同學們樹立了正面的榜樣。同學們在正確榜樣的引導下,兩三個人一組,有聲有色地表演了“奶奶病了”“爸爸下班”“媽媽洗衣服”等情景,他們有的陪爺爺聊天,有的給奶奶端水送藥,有的給爸爸拿拖鞋,還有的幫媽媽晾衣服。他們個個都表現得是那樣懂事,他們的表現贏得了大家贊揚的掌聲。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6

  《我為家人添歡樂》一課來自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品德與生活》教材,它是第一單元“我的家人與我的伙伴”中的第三個話題。教材重在讓學生感知家人對自己的愛,體會家人生活和工作的辛勞,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樂意為父母長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本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了活動的創設。我共創設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奶奶病了,躺在床上……

  活動二:爸爸累了要休息。

  活動三:爺爺在家悶的慌……

  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學生在表演中起到了導行的作用。

  2.重視資源的開發。例如:在教體察家人這一部分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在家里淘氣、打鬧,把屋子搞得亂七八糟,對不對?為什么?應該怎樣做?”學生在交流中知道了,爸爸媽媽每天干活很辛苦,回家還要打掃房間,這樣給爸爸媽媽添了麻煩是不對的。

  3.深挖教材,弄清編者意圖。創設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品生課本主要以圖片的形式出現的,編者在編排上是有目的的。例如:1、2幅圖引導學生在家里如何管好自己。3、4幅圖引導學生在家里替家人著想。5、6幅圖引導學生幫家人做事情,不會的學著做。針對這6幅圖我設計了相應的問題讓學生交流。

  交流:(1)、圖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管好自己的,還有那些事情要管好自己?

  (2)、圖中的小朋友是怎樣樣替家人著想的,你打算為家人做些什么?

  (3)、圖中的小朋友幫家里做了什么事,你打算怎么辦,不會的事怎么辦?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一是:在情境創設中沒有及時讓學生談體會。二是:學生在表演中指導的不到位,學生表演得不精彩。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02-12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02-13

我為家人添歡樂的教學反思03-30

《我為家人添歡樂》課后教學反思06-29

《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案例反思06-29

品德與生活《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02-19

品德與生活《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03-30

小學品德與生活《我為家人添歡樂》教學反思02-13

品德與生活《我為家人添歡樂》優秀教學反思07-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精品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亚洲日韩日本大陆一区 | 亚洲国产午夜理论片大全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