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1
“愛國情感”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之情,體會世界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愛國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沒有扎實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復品味,深切體會,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課剛開始,通過看運動員獲獎,升國旗的錄象和自己在這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望著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你會想到些什么?通過心靈對話:學生初步明白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它。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說說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決不向饑餓低頭;接著,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里所蘊含的“愛國情”;也得到“意”,“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為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凈化與升華。
在調控課堂教學發展中,語言機智似乎也有待錘煉,不僅抓不住學生問題的實質進行有效的課堂生成,而且問題瑣碎,如“哪里體現他很餓?”“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沒有人給他吃東西?”“他來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嗎?”……
這一個個毫無思考價值的“以教定學”問題扼制了學生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2
(一)課堂教學是一個練兵場,首先要關注對三類課文的把握,精讀、范讀、自讀:
1、精讀課文:
重點學習。
2、范讀課文:
教師半扶半放。
3、自讀課文:
放手讓學生自學。甚至可以兩課連上。節省下來的時間讓給精讀課文,或者課外閱讀。
(二)三年級閱讀分析我歸納了一下,有以下5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1、提拎要點的能力。
就是從語句中提拎要點,在這次中考3-5年級的試卷中都有所體現,如回答問題,概括節意、段意、主要內容,其實都是考查學生是否抓得住文章、段落的要點,即要點歸并法。這個能力老師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閱讀文章中要注意培養。
2、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感悟能力,就是“語感”。
通過朗朗地讀書,以及大量的課外閱讀來逐步積累。
3、想象能力
4、培養學生的思想性
這個思想性,也就是專家口中的.“人文性”。現在的學生許多都沒有自己的思想,這就要靠老師去灌輸去引導。寫讀后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5、審題能力答題方式
訓練學生靜心閱讀,看清題意,聯系上下文思考問題。這個能力其實就是應試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欠缺往往導致了卷面上閱讀部分大量失分。
(三)作文能力的培養:
1、興趣引路
通過寫“放膽文”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廣泛地課外閱讀進行語言的積累,搭建作文交流平臺
2、形式引路。
三年級提倡寫“素描作文”,包括靜物素描、景物素描、人物素描、對話素描、活動素描……,把一段話寫清楚、寫具體,同時要言之有序。培養學生精細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3
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評估,學校領導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準備一節課,我選擇了《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擬人化的兒童詩,描寫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鮮花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小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小朋友在陽光下歡快地玩耍。詩歌文辭很簡單,但含義卻不容易領悟。《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
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太陽落山時的美麗,太陽一天的工作以及別國小朋友對太陽的期盼”。(因為朗讀是語文課中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我以學生熟悉的“晚霞”為切入點,帶出“紅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節和整首詩歌,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所描寫的美景和太陽給小朋友帶去的快樂和希望;再通過品讀、評讀相結合,又以老師的范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這節課學生讀得充分,悟得也輕松。
在這節課上,讀是重點,可就在讀這一方面,由于我的評價語的模糊沒有針對性,導致學生在讀上沒有一點進步;朗讀的次數雖然很多,但只是少數同學在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結果在后半節課時,有少數同學覺得無所事事,有些散了。學生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感覺了事情的變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這可能是經驗不夠吧,或者是我沒有把面向全體學生這個理念貫徹到腦海里吧。
而且學生和我預想的也有差距,當我在出示卡片“彤”和“紅彤彤”讓學生讀,并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時,(因為朝讀課時我指導過預習范讀過課文)居然學生都說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釋了半天。
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鍛煉自己。備課時不光備課本,更要備學生。備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4
通過課后的泡泡“我想對別的國家里的小朋友說幾句話……”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同學這樣寫道:親愛的各國小朋友,你們好!美好而又溫暖的太陽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它也一定會給你們帶去無窮的歡樂的,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和平的環境里。太陽是我們大家的,世界也是我們大家的,讓我們一起在同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安寧吧!讓我們為擁有這樣快樂的生活而歡呼吧!還有的同學寫道:親愛的小朋友,那紅紅的太陽是我們大家的,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當你們在夢里甜睡的.時候,我們已經迎來了溫暖的陽光,當我們進入夢鄉時,她也會悄悄地來到你們身旁,給你們送去了快樂和希望。太陽是我們大家的,世界也是我們大家的,讓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快樂地生活吧!讓我們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還有的這樣寫到道:外國的小朋友,你們好!我們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地球上。我們應該和睦相處,讓世界充滿愛。歡迎你們到中國來玩!
再讓學生聯系收集到的別國資料談談學了課文后的感想。最后課外布置了一道拓展題,仿照課文學寫詩句。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5
《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是一首擬人化的兒歌,描寫的是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鮮花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小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小朋友在陽光下歡快的玩耍。本文看起來很簡單但含義卻不容易領悟。
成功之處:
教學中讓孩子們在閱讀中體驗,入情節中感悟。語文教學以讀為主,讀在詩歌中尤為重要,所以在朗讀中我很重視孩子從“讀會”到“會讀”的過程,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讀書的意識。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背讓學生在讀中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在讀中意會、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讓孩子們小組合作讀完后說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回答的都很到位,通過進一步的朗讀和適當引導,學生對太陽有了更深的體會,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心情來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朗讀當中。學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語感,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歌所蘊含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不足之處:
課堂上,我針對學生朗讀的評價和學生間的評價,只是簡單的“讀的好、很流利、很有感情,讀的不好”等幾句。并沒有針對學生的“讀”使評價起到“引導”的作用。如學生朗讀第二小節時,在讀“她把金光往鮮花上灑,她把小樹往高處拔”兩句時,學生評價:“她讀的好。”我只是點頭默認,如果我再接著引導“她哪個地方讀的好?她讀出了什么?”這樣學生的評價也會更有針對性,會讓學生從評價中知道這一句該采用什么樣的語氣、語速來讀,學生的朗讀指導會落實的更到位。
改進措施:
在備課的同時更應該要備學生,在研究教材是也要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將學生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做梳理,提煉出自己上課是該問那些問題更合適,讓自己的問題再精練一些。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6
《太陽是大家的》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很美,詩中沒有一句“太陽是大家的”,課文共四節,第一節寫太陽要落下西山時的景色,第二節寫太陽在一天做了好多好事;第三節寫太陽要趁人們睡覺的時候到另外的國家去;第四節寫別國的小朋友在睡夢中等著、盼著太陽的到來。整首詩以小孩的口吻來寫對太陽的看法,但要理解詩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課題導入,上課播放一首歌頌太陽的歌曲開始的,由此引出課題“太陽是大家的”,在齊讀課題之后,教師著重讓學生說說課題中的“大家”指哪些人?學生答:指所有、每一個、整個地球、世界。學生一步步地對這個大家的意義有了較準確的認識。這非常重要,對于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很好的開啟作用,導入自然貼切。
接著,讓學生讀三遍課文,用幻燈片打出溫馨提示:
1、每一遍,讀準生字、新詞的字音。
2、每二遍,讀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3、每三遍,想一想,這首詩講了什么?
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文。學生讀過課文后,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讓學生按課文(詩歌)一節一節地讀,讀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從中隨機指導多音字“彤”的讀音,而且教師進行了板演,要求學生照樣邊書空,邊念筆劃,寫完后,又讓學生在書的生字的空白處寫上這個生字。
在學習第二節課文的時候,著重指導“陪”字,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這個詞,學生用的是熟字換偏旁的方法,如將倍字的偏旁換成左耳旁。
讀第三節,則是讓學生注意“!”“?”應該怎樣讀。
這個環節是學生學習生字詞,方法是隨文識字,體現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思想。整個過程,都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在學生有疑難時加以點撥,加以點醒。在掃清了文字障礙后,學習進入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答道:這篇課文主要講太陽是大家的`,它做了很多的好事。學生基本上了解了課文的內容。
如何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課文?由自己范讀開始的,讓學生邊聽邊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太陽升起、落下,晚霞、白云。
而后用一組圖片說明一首詩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學生看到那絢爛至極的圖片都情不自禁的發出驚訝的叫聲。這是文字與圖片的完美結合。播完圖片,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美好感覺用聲音表達出來。一是讓學生自由讀,再就是指名學生個別讀,并進行個別指導,如聽完一男生的朗讀后,問,能不能將“紅彤彤”讀得再紅一點?學生注意了重音,將這個詞加以強調,表達出了對晚霞美的感受。還有詩中的反義詞,學生一般不會注意,提醒學生,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的對比表達。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不忘提醒學生動筆,用筆記下自己讀詩的感受,從而在全班交流讀詩的感受的時候,學生感受到了太陽給人帶來的溫暖、愛心。
教學至此,順水推舟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根據詩中的省略號做一回快樂的小詩人:
她把
灑向大地,她讓柳樹長出 ,
她讓森林,她……
學生做完填空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小詩。這樣學生既對詩歌的省略號進行了合理的想象,對省略號的用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對詩歌的意思理解得更透徹,所以最后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太陽不僅屬于我們,屬于自然,也是屬于整個世界的。
一堂課環環緊扣,循序漸進,教師的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非常明確。這是一節高效的課。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7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比較刻意的注意了對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的評價,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分析:
一、在學生聽的環節上,給學生的評價是提出建議“老師希望你能認真聽,只要認真聽,就能找到!”學生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面的過程中他始終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同學在讀的時候,其他的同學也應當認真聽,但我忽略了告訴孩子“仔細聽別人讀,看他是否值得表揚或給他提提你的建議。”應當時刻告訴自己學生互評也是一種提高的途徑。
二、在說的環節上,我能給學生一些引導和鼓勵的評價,如:用“紅彤彤”說一句話來理解詞義的環節,有學生說到“小朋友的臉蛋紅彤彤的。”我的評價是“你能流利的說一句完整的話,真棒!”第二個學生說到“冬天,小朋友的臉凍的紅彤彤的!”我的評價是“你說的這句話有時間、有情景,更完整了!”第三個學生說到“冬天,小朋友的臉凍的紅彤彤的,像一個紅蘋果!”我的評價是“你說了一句比喻句,使你的句子更加生動,太棒了!”三個句子一句比一句好,我也有了評價的欲望,給了學生好的指引,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會去想,應該這樣讓自己的句子說的更加完整、優美、生動。這不僅對學生說話是一種有益的幫助,同時為學生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有一個后進生在表述自己想到的句子時,由于自身的基礎和緊張,語句不夠通順、完整,我告訴他“你進步了!相信你一定能說的很好!”同時請其他同學對他進行了評價。最后在同學的幫助下,他表達清楚了自己的.意思。但我的目的不僅僅如此,我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了自信,我給了自信,相信他,讓他對自己也有了信心,以后的課堂他不斷的舉手,愿意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在讀的環節上,我準備了一些具有詩意的評價語言,如“我看到一朵小花的開放”“ 我看到所有的小花都開放了,無比的鮮艷!”“你們的朗讀讓我心里的快樂快溢出來了!”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我語言的激勵之下,很快的溶入詩歌的意境之中,當然,這些詩情畫意的語言讓一些學生很興奮,愿意去朗讀,但對于個別程度較慢的學生來說,就有點茫然,不能理解。評價語言顯得有些朦朧,不夠清晰。
四、在寫的環節上,寫作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對孩子的評價多數是具有指導意義的,讓學生能更好的表現語文。如:“調整一下語句的順序,是不是會更好?”但我并沒有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如果給予一些引導性的評價讓自己發現或讓其他聽的同學發現,然后做改正就更好了!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對語文教學中的評價語言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今后的教學中,會不斷的學習,努力的研究,發揚自己的優點,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科學的評價方式。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8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里,和不同國家的孩子游玩。“太陽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安寧。整首詩想象豐富,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而優美。
第一,詩歌的第一小節,寫了太陽落山的美麗景色。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在學生讀后,問學生: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的畫?”學生想象的閘門被打開了,有的說,我看到了各種形狀的晚霞,它們有的像小狗,有的像馬......;還有的說,我好象看到天上的白云變成了彩霞,很漂亮!接著我趁熱打鐵地說:“你們能通過朗讀把自己想像的畫面表達出來嗎?”學生的興致很高,我點了幾個同學展示讀,從他們的朗讀中,我感覺孩子們讀到心里去了,也真正體會到夕陽落山的美麗景色。
第二,在理解第二小節時,讓學生對“灑”“拔”等擬人化的動詞通過做動作,想像體會等形式進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用詞的準確。接著緊扣小節末的省略號,利用“請想一想,太陽還做了那些好事?”這一問題進行課外延伸和語言訓練,要求孩子們想到之后,仿照第二節的寫法用詩歌的語言來回答,以此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學生自由創作。在他們回答的過程中,適時地給予指導。孩子們的創作情緒十分高,紛紛發言,有的.這樣寫“一天中太陽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小草上灑,她把莊稼往高處拔;她陪著小動物玩耍……”這一環節,既引導學生學習運用了詩歌中的擬人化寫法,又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并展開了豐富想象,同時也深化了課文主題的滲透。真正做到了“教教材”為“用教材”。
第三,在閱讀課文第三、四小節時,在學生朗讀后再提問:那里的小朋友和鮮花等她,盼她去干什么呢?學生各抒已見,只要不偏離文章的主題,都可以肯定。是啊,由此可見,太陽不只是屬于我們的,她是屬于大家的,屬于全世界的,學生自然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最后通過課后的泡泡“我想對別的國家里的小朋友說幾句話……”使“太陽是大家的“這個主題進一步深化,學生結合學習了本課的感想和收獲,盡情表達自己心里的想法。
詩歌重在朗讀,可就在讀這一方面,由于我啟發不到位的原因,只是少數同學在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備課時不光備課本,更要備學生。備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9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用擬人化寫的兒童詩。詩歌文辭很簡單,但含義卻不容易領悟。《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這節課我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游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學生只有感興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上課伊始,我要學生背一背以前學過的詩歌。學生興趣昂然,爭先恐后要求背。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形成了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很好地為新課教學打下鋪墊。
二、抓好誦讀感悟,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語文教學是以讀為主的,詩歌的學習更是如此。我在教學中側重指導朗讀,在讀中感受景色的美麗,并用課件形象地向學生展示太陽美景,然后加入老師恰當適時的點撥,學生此時就已經找到了一些感覺,在這時我又做了有感情的范讀,此時學生已經入情入境,讀得很到位了。教學時,我注意運用多種朗讀方法,如教師范讀、齊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評讀等等。這樣,學生在品味感受精美的語言時,很自然地進入一種真實而有個性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感受和豐富想像。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10
這是一首兒童詩。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里,和不同國家的孩子游玩。“太陽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安寧。詩歌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游戲。
本堂課以猜謎語的'形式揭示課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請出太陽,以陽送給大家的一首詩歌開始本課時。在讀課題時《太陽是大家的》,讓學生提出問題,抓住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大家是指誰?為什么說太陽是大家的?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而后從讀了課文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本環節讓學生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意思。而且讓學生劃分清楚小節,在初讀環節,重點是讓學生將本詩讀正確讀流利。在反饋讀中,隨機教學生字“彤”和“陪”。“彤”字一是要注意它單個讀和在abb型短語中讀音的變調。
抓住中心問題,為什么說太陽是大家的?引入第二段中的朗讀與感悟。詩歌的語言是精練的。在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到詩歌這一語言的特點。緊緊地抓住這些點睛之“詞”,(如:灑、拔、陪著)讓學生由此想開去,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用詞的精妙。在感受用詞的準確、生動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來體會太陽下那溫暖、愉快的場景,于是我問道:小樹們,鮮花們,太陽暖烘烘地照著你你的心情怎么樣?請幾位小朋友帶著自己的感情讀一讀詩句。這一環節中,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到及時的反饋與引導,在第二段的學習中,我提的問題比較多。對于課堂的調控還不靈活,對于學生的回答關注還不夠。
在學生感悟第二段課文中太陽為大家做的好事后,讓學生讀一讀第一句,一天中,太陽做了多少好事,結合理解了省略號的用法后,抓住文章的空白點,讓學生想象說話。引導學生進行創造美,以當小詩人的形式,引導孩子展開想象,為了給學生一些靈感,先是讓孩子們將課文的詩句再讀一讀,好好感受一下,為接下來的仿寫做好鋪墊。再加上我的示范,及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了一些圖片,輔助孩子想開去。有的說:她給小樹穿上了綠裝!有的說:她把小狗逗得歡蹦亂跳!……似乎看到了一群小詩人了,但與我預期的結果有些差別,而在最后的這節課讓孩子們寫一寫,似乎感覺到有點倉促,讓他們用文字寫下來,他們受的約束好象要多,寫得不是特別理想。這一環節既幫助學生更好地充實了對詩歌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了語言,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學完第二段,我說到太陽陪伴我們一整天,傍晚,太陽告別我們要走了,給我們留下珍貴的禮物,什么禮物,趕快到第一段去找一找,夕陽西下的美景以其特有的魅力闖入學生的視野,刺激著學生的心理,在欣賞中想象,回味。美麗的圖畫也能成為優美的詩句,在欣賞體會的前提下進行朗讀美景仿佛就在眼前。
在備課的同時更應該要備學生,在研究教材是也要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將學生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做梳理,提煉出自己上課是該問那些問題更合適,讓自己的問題再精練一些。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11
在前不久的教研組研討活動中,我執教了《太陽是大家的》一課。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看似簡單,但要學生理解詩歌的含義是很不容易的。為此,我決定通過指導學生充分地讀感悟其中的含義,體會蘊涵的快樂情感。
在 學生初讀課文,疏通字詞后,為進一步激發讀書興趣,我決定順勢showshow自己的朗讀。我對學生說,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肖老師也想來讀一讀了,可以 嗎?你們聽聽老師讀的美不美?一番話說完,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孩子們都靜靜地期待著我的朗讀。我繪聲繪色地讀起了課文,剛一讀完,教室里想起了熱烈的掌 聲。也許當時聽課的教師,會懷疑這個環節是不是我提前授意學生這樣做的。其實完全沒有,為了不辜負孩子們的期望,我課前練了好幾天,反復醞釀自己的情感。 我對自己說,首先要讀的感動自己,再才能去讀給孩子聽。我可以斷言,孩子們的掌聲是發自內心的',其中飽含了對老師的贊賞和崇拜。由于我示范的成功,后來孩 子們評讀的時候,一個個站起來評的頭頭是道。自然也引發了“像老師那樣讀一讀”的讀書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嫌麻煩,不愿意花時 間準備范讀,而用錄音磁帶來代替,或是干脆省掉了這一環節。我想,這樣長此以往,學生閱讀的欲望便會慢的消失怠盡。其實,語文教師本身對小學生就是有很大 吸引力的,孩子們往往對老師充滿了好奇、崇拜。當他們看到老師也參與到他們的學習中,那么賣力地讀課文。我想,學生怎么可能不受到影響呢?既然教師的示范 對課堂教學是有效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白白放棄這么好的資源呢?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12
《太陽是大家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六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圍繞著“國際理解和友好”組織教材內容,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兒童詩。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里,和不同國家的孩子游玩。“太陽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安寧。詩歌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人從“太陽普照全球”這一自然現象中提煉出詩意,把太陽當做所有國家的朋友,她從西山落下,走向別的'國家,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帶去了快樂和希望。
這首詩歌想象豐富、文字優美、意境深遠,富于音樂性和節奏感,學生非常喜歡。而且因為文辭比較簡單,所以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字面意思,但詩歌的深層含義及詩歌的語言魅力則不容易領悟,需要教師的引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引導學生朗讀、背誦詩歌;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詩歌的含義。
在這堂課中,我力求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朗讀、自悟來感受太陽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這一主題。可是還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是我對這堂課的反思:
讀者進行閱讀,并不是為了單純地理解作者原意,更不是為了機械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在獲得作品意義的驅動下同時進行著積極的內省和反思,從作品的閱讀中能動地理解作者,而且更好地發現“自我”。因此,教學中要給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的空間,給學生寬松的思想環境,引導學生在領悟文學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靈去解讀作品。讓學生在與他人交流自己獨特的感受理解的過程里,產生閱讀成功的體驗,使學生真心喜歡閱讀,熱愛閱讀,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在閱讀課文第三、四小節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太陽忙碌了一天,她要到哪兒去?她到別的國家去干什么呢?學生說出各種各樣的答案:溫暖冰冷的小手、陪伴鳥兒在天空飛翔……學生朗讀后再提問:那里的小朋友和鮮花等她,盼她去干什么呢?學生各抒已見,只要不偏離文章的主題,都可以肯定。是啊,由此可見,太陽不只是屬于我們的,她是屬于大家的,屬于全世界的,學生自然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
上完了這堂課,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我有時缺少了必要的引導。如:一位學生在講到太陽要從西山落下,小朋友一定很傷心。我只是引到人們有點舍不得,并沒有對她的回答作出明確的答復。在今后的課堂上,要多注意抓住好時機進行有效地引導,爭取使課堂更精彩!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13
星期三,我批改著學生《太陽是大家的》這一課的預習作業。和往常一樣,我細細地瀏覽著學生的質疑問難。忽然,我發現梁嘉旺的預習本上提著這樣一個問題:“太陽把小樹往高處拔,小樹會不會死掉呢?”問題提得真好!我暗暗為他叫好!何不把他提的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拋給學生,讓學生去解決?這不正是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感悟太陽給世界萬物帶去溫暖、快樂、幸福和希望的一條捷徑嗎?第二節的教學肯定輕松,而且還能為文章中心的切入做好鋪墊。主意打定,我就重新設計了一下教學環節。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起欣賞旭日東升、夕陽西下、晚霞滿天的畫面,一起有滋有味地朗讀著詩歌。讀到第二節時,我告訴學生在批改預習作業時發現一個小朋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太陽把小樹往高處拔,小樹會不會死掉呢?”……“不會——”我的話還沒說完,幾個孩子就爭先恐后地說了,還有幾個孩子發出了“嘿嘿”的笑聲,夾雜著一絲嘲笑。而梁嘉旺在這樣的局勢下,顯得非常難為情了。為了保護好孩子真摯的童心,同時又能引導學生學好這一節,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太棒了,也正是老師想問大家的,你們仔細思考思考,要說出自己的理由!”
沉默了一會,好多孩子把手舉得高高的,“小樹不會死,因為這里的拔不是拔起來的意思,而是太陽照下來小樹長高了!”“小樹不會死,因為有了太陽,小樹茁壯成長了!”“小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慢慢長大了。”“是太陽給小樹營養,讓它快快長大”……“所以,這里的拔跟拔苗助長中拔意思一樣嗎?”“不一樣!”“可見,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拔哦!梁嘉旺,現在你心中的疑問解決了嗎?”孩子憨憨地笑了。趁熱打鐵,我繼續追問“那你僅僅從這個拔中感受到了太陽給予我們溫暖,幫我們做好事嗎?”學生紛紛抓住重點詞“灑”“看”“陪著”等發表著自己的.意見。在我的進一步啟發下,大家一起還把詩歌中省略號后隱藏的內容不斷地加以補充。
不禁為孩子們的機靈和積極感動著。提出問題的孩子雖然很可貴,但是那些努力去思考解決問題的孩子更加讓我感動。有時,老師捕捉一個信息,就會喚發出意想不到的精彩來!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第七單元教案01-31
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作文:家鄉的雪景-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作文07-26
語文單元復習教學反思07-21
語文單元復習教學反思02-26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七單元測試卷01-05
語文上冊第七單元教案11-15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單元教學反思12-02
二年級語文下冊單元教學反思04-13
二年級語文下冊單元教學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