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 1
本節課是學習了平面圖形周長的起始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周長概念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它也是以后學習了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即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結合具體的實物或圖形,通過看、描、量、數等系列操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認識物體表面或圖形的周長,并能與他人合作,測量出物體表面或簡單圖形的周長。我本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情境。
整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我首先創設“幫螞蟻畫運動路線”的情境,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邊線”和“一周”。
第二環節:通過看一看、指一指、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長
第三環節:通過合作,探索測量周長的方法,如可以用直尺、卷尺、繩子等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內涵,并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測量圖形的周長。
第四環節:借助方格圖去鞏固圖形的周長。對于整節課的教學我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我的板書字太小,粉筆字需要下功夫去練習。
二、我教具準備不足,比如樹葉應該涂上別的顏色,便與區分,讓學生準備教具,上課時讓學生充分活動。
三、在教學周長時,我出示鐵絲讓學生去明白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時,我應該多找一些學生去說一說和多找一些對應的練習題讓學生去鞏固。
四、老師在示范動作和語言時一定要規范和精準。
五、預設和生成,課堂上如果遇到生成,老師一定不要慌,可以追問學生為什么?或讓學生充分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可以讓學生課下討論,下去后老師要查閱資料和咨詢一些有經驗的老師,有必要的話下堂課可以在和學生說說。每次反思都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希望通過不斷的總結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在總結中,使自己不斷成長。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 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44—45頁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教材結合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與操作認識周長,然后在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長,最后,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重點應放在讓學生觀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體會周長含義,從而自然的獲得求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他們的數學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的意識。要引導好學生獲得更深刻、更準確的理解和體驗。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視野比較開闊,知識豐富,而且可以通過家長、書籍、網絡等了解到一些數學知識。從“數學學習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而且學生已經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過美術課也理解了“邊線”“輪廓”這些詞的含義,因此教材讓學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礎上來理解周長的含義,更有利于學生的掌握。動感十足的教學情境,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班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已經很出色,學生明白什么時候獨立學習,什么時候需要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中更懂得怎樣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務。因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動”起來,使他們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學流程:創設情境(認識一周)——動手操作(認識周長、測量周長)——小組合作(測量圓的周長)——鞏固提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認識周長的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物體的面和簡單圖形的周長。
2.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
3.通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操作中分析問題,又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數學思想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
資源開發:從周長聯系到用皮尺測量腰圍頭圍,體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教學媒體:線、直尺、皮尺、樹葉、小篇子、課件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 3
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一、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一)周長概念的建立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描一描、畫一畫、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幾個活動,意在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感知周長、理解周長。
活動1:描一描、畫一畫,揭示周長
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我是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小螞蟻描出樹葉的邊線,但我發現在后面的練習中孩子們很難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也就是孩子的空間觀念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我更改了方案。設計動畫展示四只小螞蟻參加爬行比賽的情境,看哪只小螞蟻 1、是沿著樹葉的邊線剛好爬完一周,先到達終點,我讓學生來當裁判,啟發學生分析理解,強調哪里是樹葉的邊線。
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從起點還要回到起點。從而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3、接著讓孩子描出書中45頁第一題圖形一周的長度,在描的過程中繼續體會周長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從而揭示出周長的概念。本環節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在看、描、說等活動中,理解“什么是周長”,從而建立平面圖形周長的描述性的概念。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活動2:找一找、摸一摸,理解周長。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周長”后,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并動手摸一摸、指一指、說一說。如:課桌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黑板等多個物體表面的周長。學生通過同桌交流,上臺指一指,臺下議一議等形式,進一步明確了“一周的邊線”在哪里?手指從哪里開始指,哪里結束?這樣,學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對周長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本環節主要意圖是:通過這個活動,是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什么是周長”,從而感受到周長和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3:估一估、量一量,測量周長。在學生親身感受到物體周長的基礎上,如何求得圖形的周長?師生互動,先讓學生估一估老師的腰圍,再量一量,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量一量自己的腰圍,學生動手操作后交流方法。這個環節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測量中學會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多樣性。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長的意義
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后再組織學生以兩人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物體表面的周長。如數學書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還有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收集的樹葉等表面的周長。本環節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學會思考用什么樣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圖形的周長。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三、 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后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借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將本節課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第一關中,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且為后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第二、三關比較圖形的周長,學生通過比較圖形的周長,掌握了比較的方法(移動、測量),再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就容易了。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認識到雖然有些圖形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但它的周長卻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在測量自己的腰圍時,教師指導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學生對腰圍的認識還不夠,隔著很厚的衣服從外面測量腰圍,出現了很不準確的估算結果。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09-03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08-10
《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06-29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09-03
《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11-24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11-24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09-08
《什么是周長》課后教學反思11-29
什么是周長教學反思4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