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
《我不能失信》是我們進入三年級的第二篇略讀課文,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一定的閱讀方法,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又引導學生重新回顧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盡量讓學生能夠在自主讀書的基礎上,能讀懂課文內容,并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反思自己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時針對這節課問題的設計比較好。本文的故事內容比較受學生的喜歡,也非常容易理解。在初讀感知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
1、借助拼音自己輕聲讀課文,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3、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課文前面導語中提到的“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接下來,我讓學生進一步默讀課文,加深理解:宋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她為什么停住了腳步不去?別人是怎么勸說的?她是怎么說的?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示?
在學生充分閱讀,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大多能夠抓住文中的對話和動作來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這一主題進行了辯論,又給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是宋慶齡,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你是怎么處理的?讀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學生在思維火花不斷的碰撞中感悟體會誠實守信的可貴之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后在閱讀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獨特的閱讀感受,傾聽學生的學習效果,時間久了,學生的閱讀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2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因為有了前面三篇精讀課文打底,我想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成問題,于是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
成功之處:
三年級剛剛接觸略讀課文,在初讀課問的環節,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這同時,可以板書略讀課文的標記,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形成以后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是略讀課文,真正了解略讀課文各個方面的特征。
在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的環節時,我先讓學生瀏覽課文,仔細思考。學生第一次按自己的思路說完之后,我再教給學生一種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來說一說。這里,說完方法之后,可以先讓學生再進行思考,再說給自己的同桌聽聽,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不足之處:
上課我按原計劃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學習要求,這一項學生完成得很不錯,于是我根據學習目標讓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學生站起來回答:“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他是在讀課文了,于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學生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在班中并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讀了課文后,只揀自感興趣的說,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學生不能簡明扼要的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改進措施:
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么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有些同學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講。我想大部分學生處于這種狀態。這有待于平日里的訓練。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3
這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全家準備到父親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慶齡想起要在當天教朋友小珍疊花籃,雖然父親和母親都勸她改天再教,可是宋慶齡還是留了下來,履行了自己的諾言。
一、課前讓孩子們搜集關于宋慶齡的一些小故事,初步了解這個名人。很多同學都準備了,還都寫在了紙條上,所以課堂上講的都很自信。能夠通過自己所搜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偉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自信心也增強了,對學習課文的內容也有了更多的鋪墊。
二、在檢查詞語的時候,有意識的設計了一對反義詞,“守信”和“失信”,通過找反義詞學生能夠清楚的理解了失信的意思。突破了詞語的難關。
三、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反復品讀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煉的機會,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以讀為本,通過大聲朗讀、默讀、賽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朗讀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文本中的語言、動作中感受宋慶齡美好的人格品質。學生也就是在一次次美妙的朗讀聲中領悟了其中的道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是三年級一個重點,要教會孩子能夠通過理解詞語來理解課文。所以整堂課我就是讓孩子們找詞語來感受宋慶齡的品質,孩子們找的相當好,理解的很到位。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三年級又一個重點,如何讓剛剛踏入中年級的孩子掌握這個能力,教師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學習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們說的是五花八門,但我不加評價,通過學習課文后,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就說的比較到位了。說明需要給孩子一個階梯,讓他們順著梯子才能爬上去。
另外有一點,語文學科應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滲透在一起。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從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學習了這篇文章后,學生對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4
《我不能失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宋慶齡小時候守信的故事。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也很想去。但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學疊花籃,爸爸媽媽都勸她改天再教,但她為了守信就留了下來。課文中的宋慶齡雖然里孩子們的太遠,但我不能失信的事情孩子們還是很容易明白的。
誠實守信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講究“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通過角色表演朗讀來熟悉課文,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課文什么地方讓你感動”的思考進一步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從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得到啟示。
學完了課文,我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為,學生肯定會說自己怎么“失信”的事情,并且向對方表示歉意。但讓我意外的是,有的孩子推卸責任,指責別人的不是。不是一兩個孩子這樣說,我很震驚。平時我們的教育在注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下了足夠的功夫的,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所在,首先看到別人的不足,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老師和家長的重視,怎么正確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不足,引導學生自審,并發現別人的優點,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多一些小故事,這樣可能比一味的批評指責有效。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5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學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于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只……”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于是趕緊調整方案,另辟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么也輕松不起來了:本以為學生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及”,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一、學生不能擇要點而講
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么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著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講。我想大部分學生處于這種狀態。
二、學生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在班中并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讀了課文后,只揀自己感興趣的說,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了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
自主閱讀,讀中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認識課題上的“※”,明白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緊接著提出這篇課文與前面的課文有什么不同的要求?順勢向學生講述略讀課文的要求:要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運用“你認為宋慶齡是個怎樣的人?你的周圍有這樣的人嗎?”這樣一道能引起學生多元反應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宋慶齡誠實可信的可貴品質。經過學生自主閱讀,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6
由于這課是選學課文,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就自己的閱讀與同學進行交流,與人分享閱讀成果,感受閱讀的樂趣,提高閱讀能力。學生通過這樣的閱讀,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從宋慶齡拒絕父母的建議、堅持留在家里中得知,做人要做到誠實守信,不能言而無信。所以我基本放手都有學生自己去解決。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我有兩點思考:
一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從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因此在說到最后我結合自己班級的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說說自己身邊的守信的事,讓說的孩子知道這品質的高尚,讓被說的孩子知道,原來自己這樣做在別人的心中是個那么的好,從而教育他們要做到誠實守信。
二、是關于教學過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對課堂上的“另類”聲音不粗暴對待,通過反復品讀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明晰道理,又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煉的機會,效果較好,參與面很廣,發言很積極。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7
雖然我已有幾年教學經驗,但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還是第一次接觸。盡管在備課時,我已經認識到本課是略讀課文,但還是擔心學生自己的閱讀能力,備課的內容不免有點繁復。多句對話的分析大多都是由我自己來完成的。沒能做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諸多問題。首先是很多問題的提出,學生都不能回答出來。最后都是由我來解答。所以整堂課的氣氛就稍顯沉悶。我應該降低問題的難度,來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想出正確答案。每次的問題回答之前,也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如此下來學生應該可以暢所欲言。其次在學生開火車朗讀課文時,我本來也做了一些學生的錯讀詞語的記錄,可是后來一緊張就忘了。這跟我我平時沒有養成習慣有關,如果平時學生讀課文時有意識的糾音,這次應該喜歡成自然,再怎么緊張都不會忘記。最后,小結處也是我自己總結的,所以在時間的控制上,也有嚴重的失誤。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自己討論,思考,總結。 時間就有多,而填鴨式的教學遠不如學生自己總結來得有效果。
課后各位老師也給我提了一些寶貴的意見:首先是導入,導入直接提問失信的意思,有點突兀。而用守信去解釋失信,又是用一個陌生的詞去解釋另一個陌生的詞。學生可能體會不了。失信的意思應該留在課后總結,(慶齡答應了小珍疊花籃,她就不去伯伯家——這就是守信,那么什么是守信?什么又是失信呢?)這樣學生應該更能理解。其次,就是我自己也發現的問題,沒有大膽放手、鼓勵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和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還有就是多次讓學生朗讀,自讀課文時,都沒有給學生提出任何閱讀目標,這種漫無目的的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盡量要少。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8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因為有了前面三篇精讀課文打底,我想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成問題,于是我根據導語要求設計了幾個問題,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教學簡要而不失要點,于是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學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于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只……”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于是趕緊調整方案,另辟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么也輕松不起來了:本以為學生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及”,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一、學生不能擇要點而講。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么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著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講。我想大部分學生處于這種狀態。這有待于平日里的訓練。
二、學生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在班中并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讀了課文后,只揀自感興趣的說,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了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9
《我不能失信》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的一個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定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品格。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出示了成語“一諾千金”,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它的意思,我告訴學生這個成語就藏在我們的課文里。學生自己讀課文,學習課文,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找到了能表現宋慶齡“一諾千金”的地方,組織交流感受,水到渠成地悟出了課文的道理。這節課實現了略讀課文的教法,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出奇地好。最后,我布置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先談談自己生活中遵守承諾的事情,幾個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先說,然后大家練寫隨筆。隨堂指導中發現,很多孩子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紛紛表示也要學習宋慶齡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兩點思考:其一,思想品德教育應該貫穿于我們的教學活動,正所謂生活處處皆德育。其二,抓住每個單元的略讀課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略閱讀的樂趣,正所謂該放手時要放手。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0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我有兩點思考:一是關于教學過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對課堂上的“另類”聲音不粗暴對待,通過反復品讀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明晰道理,又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煉的機會,效果較好。
二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與語文學科有機滲透在一起。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從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
另外,還有一點,我發現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考慮得過于簡單,對教材的鉆研還比較膚淺,完全是憑著課堂機智來應付突發情況。今后備課要更扎實地鉆研教材,蹲下身子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備課,這樣就會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案,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1
俗話說“一諾千金”,誠實守信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講究“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讀課文,故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淺顯易懂。我主要是鼓勵學生運用默讀、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對話和動作來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從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們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啟示,并讓學生進行表演,從學生的表演中,引導學生思考:宋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她為什么停住了腳步?她父母是怎么勸說的?她又是怎么說的?然后再針對“慶齡這樣做對不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辯論,又給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是宋慶齡,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你是怎么處理的?讀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學生在思維火花不斷的碰撞中感悟體會誠實守信的可貴之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篇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生學起來引起很大的共鳴。我也及時抓住這一契機,就勢展開“我的誠信故事”這一練筆。結果,學生基本上都能抓住自己身上的故事展開來寫,效果令人滿意。
教育,不只是只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做人!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2
這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全家準備到父親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慶齡想起要在當天教朋友小珍疊花籃,雖然父
親和母親都勸她改天再教,可是宋慶齡還是留了下來,履行了自己的諾言。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使學生感受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獲得啟示;二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小慶齡拒絕父母的建議、堅持留在家里是本文的重點內容,而如何使學生透
過對話和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則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課前,我讓學生齊讀老師總結的學習目標。學生明白了自己這節課要完成的任務,目的明確,學習有了方向。
課堂中,1、分角色朗讀課文。此環節設計,意在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真正地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自讀自悟,展示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朗讀,輕松地感悟到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突破了教學難點。2、我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老師遇見一個難題:老師答應同學們給你們買禮物,但由于著急上課,老師忘記買了。此時此刻,天空刮起大風,又是打雷又是下雨,我是冒著大雨,兌現諾言,給你們現在買呢?還是改天再買?學了今天這篇課文,我想讓大家給我出個主意,好不好?”這樣設計,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又可以幫助老師,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后拓展,升華主題。聯系中國實況,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懂得誠信的重要性,讓誠信植入心中!
通過這節課,我有兩點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二是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我也發現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鉆研還比較膚淺。今后備課要更扎實地鉆研教材。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3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因此,語文課應力爭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領悟課文的知識及思想價值,這是當今閱讀教學應追求的最高層次。我們教師要設計開放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以求發展。在這堂課的設計中,“你認為宋慶齡是個怎樣的人?你的周圍有這樣的人嗎?”就是一道引起學生多元反應的問題,它帶動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閱讀和思考。在教學中,我驚喜地看到學生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的情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體現這個理念呢?我在本課做了一次嘗試。在初讀感知后,我提出了探究內容——課文哪些地方看出“我不失信”?學生通過分析品讀,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了這個問題,體會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4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
首先,我給學生范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想,弄清事情發生的時間及相關的人物。
其次,讓學生自讀課文,統攬全篇,整體感知。弄清楚課文主要寫的一件什么事,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
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抓詞理句,分步探究。放手讓學生去學,我給學生出示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去圈點,去劃出有關語句,或者有關句子并寫出體會。一定要動手動筆動腦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感悟。
然后,讓學生入情入境讀重點句段,邊讀邊體會。邊交流各自的觀點感想。老師做聽眾,先不作評價,只作比較。讓學生去評價正確與否。從文中找出依據和理由。
最后,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全面欣賞體會,感受人物的可貴品質。明白寫一個人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動作、表情來表達來描寫。課堂上只有充分的讀,反復的讀,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在此基礎上我還給學生安排了即興表演。
通過教學,我覺得略讀課文不能像精讀課文那樣精耕細作,閱讀課文的教學重在“放”。還課堂給學生,還時間給學生。如果不分輕重主次的教學就失去了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意圖。但也絕對不能只是泛泛而談,不求甚解,簡單馬虎走過場。要注意閱讀方法的訓練,閱讀技能的指導。
另外,閱讀課文的教學不能忽視“讀”“悟”“寫”。本單元都是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在閱讀與寫作的引導中,人物之間細節的動作神態往往是文章的亮點,也正是作者文筆妙用的技巧。抓住重點的字詞,如:“抽”“笑”等詞,讓學生透過這僅有的幾個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5
《我不能失信》是三年級語文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
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運用自讀、輪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以下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
“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讓學生知道從宋慶齡的語言和動作描寫表現出她拒絕的態度十分直接了當,沒有絲毫猶豫。
“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
我讓學生認真探討這些話的含義,有的學生說:“宋慶齡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她不能跟爸媽一起去伯伯家,她要在家等小珍。”有的學生說:“宋慶齡拒絕了媽媽的建議,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沒有忘記這件事,如果因此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現,這種明知故犯的失信,比無意中的失信,就更不對了。”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文中的對話和動作來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使學生學有所悟,讀有所感,從中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得到啟示。
接著又結合學校的“誠信超市”,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聯系實際,有話可說,課堂氣氛較好。
今后在閱讀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獨特的閱讀感受,時間久了,學生的閱讀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不能失信》的教學反思12-18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06-15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06-10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1-20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11-07
《我不能失信》優秀教學反思01-16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范文02-05
關于《我不能失信》的教學反思02-08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06-09
課文《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