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
這周第一次讓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也是第一次教學生手把手的畫統計圖。
教后感覺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這冊教學讓學生繪制的統計圖一般都是在方格中,一格可以代表多個單位。
2、會根據條形統計圖分析數據里所包含的信息。
學生問題:
1、學生對于一小格代表幾個單位還是能準確把握的,有時代表2個單位,有時可以代表5個單位,有時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代表100甚至1000個單位。孩子們把握的比我前期預測的要好。
2、當讓學生說你知道哪些信息時,大部分孩子就會說,誰最多,誰最少,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對于一些本質的東西分析的不夠。如:學案第65頁有一題是從的降水量的數據圖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有什么建議?很多孩子只是看到了本質,但是還是有幾個孩子的想到了環境對于降水量的影響,甚至有的孩子能看到從1985年到1995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到了20xx年有所上升,從而說明人們已經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的保護環境,所以降水量有所上升。在課堂上,我根據最近西安市最近連續五天的空氣污染指數居于全國120個城市的最后這一現狀,一起和孩子們又探索了保護環境的問題,孩子們興趣很大,知識面也很廣,很感興趣。這就是數學來源于生活最好的例子。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2
設計這堂課時我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導入,讓學生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兩張單式統計圖,讓學生感知復式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通過中心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會了很多關于統計的知識,教學前我翻閱了第一學段所有有關統計的教學內容,找準學生知識的起點放手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學生能做好的事我不必手把手地教,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是以欣賞的眼光去評價他、鼓勵他。
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沒有強制學生要怎樣去做,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通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衡。在完成統計表后,提出“你能從這張圖上看出什么情況?”,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尋找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尊重學生,傾注更多的人性關懷
尊重是一種無窮的力量。整節課,我以欣賞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尊重學生的每一個動作、眼神,每一句話。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知識,是在學習了統計表和簡單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統計相關的知識。通過實踐教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也基本順利完成,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從師生的互動與回答問題的情況來看,本節課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基礎底子,能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達到較好的效果,與第一次公開課相比,不論是教態,教學課件,板書設計還是語言邏輯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這節課并非十分完美,仍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沒有更加突出強調條形統計圖在制作時的規范性及要注意的事項:?不超格;要涂滿格;用尺子畫。因此作業中出現了各種作圖不規范不美觀現象,因此在作業評講時應加強訓練
2.教學課堂上學生活躍程度仍有欠缺,語音語調相對畢竟平穩,沒有起伏,不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課堂教學重點的突出強調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日后可以通過一些活動來調動積極性,盡可能地鍛煉自身的口語能力,練就一把吸引學生學習的好聲音。
3.雖然語言方面有所進步,但是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精煉程度,日后還需加強練習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歡迎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4
本節課主要內容通過結合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并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數據所表示的各種信息,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在教學中,通過中心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數據的觀察,讓學生主動去分析統計圖,并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一、小組交流討論,自主學習。當學生開始嘗試將收集的數據用條形的形式來反映時,他們碰到了一個新的問題:“格子不夠”“用每個格表示2輛車,要畫很多格,太麻煩了!”學生帶著一種疑惑,而教師則將這個問題提供給學生自己進行討論,讓他們自己在想辦法的過程中把問題解決了。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分析,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對信息進行處理。整個過程使學生親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5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一開始先讓學生欣賞一組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感受,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同時出示統計圖和統計表,讓學生通過自己對表和圖的第一印象來說說感受,然后引出課題。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不但因兩者有不可分割的淵源,互為依存,而且這種整合也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在教學條形統計圖的組成時,我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而制作條形統計圖,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感知統計圖的結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嘗試著自己來制作條形統計圖。這種自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載體。學生能學的教師絕對不講。借助于信息技術這一軟件載體來學習統計圖的制作、分析,通過信息技術的鏈接、轉換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觀察、比較、思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增加了對知識深層面聯系的感知。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在學生制作條形統計圖時,可以增加一些現場統計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挑選生活中的數據制作統計圖,這樣對學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種提高。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
(3)這節課的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不是很濃,課堂氣氛也不是很活躍。練習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過多的結合日常生活的實例。
在今后,我將不斷學習,以課改精神為指導,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反思教學行為,勇于改革和創新,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堂課。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6
教學內容:蘇教版五上p110~111例2、"試一試"、練習二十一、補充練習。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需要;能看懂復式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數據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和簡單的分析,同時提出合適的問題加以解決。
2、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并能用數據來說明、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在認識、分析、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體會條形統計圖的優點,感受到統計的廣泛應用價值,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形成統計的思想。
教學準備: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尋找"最近發展區"
1、出示北小五年級各班男生人數統計圖
師:觀察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哪個班男生人數最多?
2、出示北小五年級各班女生人數統計圖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哪個班的女生人數最多?
二、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
1、體會復式條形統計圖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
(1)合并統計圖
師:這兩幅統計圖每1厘米長的條形表示的人數相等,從這兩幅統計圖中,你能不能看出二班男生人數多還是女生人數多?
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比較呢?
這樣合并在一起有什么好處呢?(板書:便于比較和分析)
(2)感受復式統計圖的特點(用兩種不同顏色的條形來表示兩組數量)
師:這時統計圖的名稱還能像這樣表示嗎?為什么?該怎么表示?
師:別人能不能從這幅統計圖中看出二班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
怎樣表示就能讓別人很容易就看得出來呢?
用兩種顏色表示就能看出來了嗎?這樣能看得出來嗎?
如果像這樣表示能看得懂嗎?你看懂了什么?
小結:用兩種不同顏色的條形來表示兩組數量。(板書)
(3)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結構
師:看現在這幅統計圖,再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有關統計的知識,和我們的什么統計知識很相似?
想到了條形統計圖,感覺這幅統計圖是不是還缺少點兒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出示。
2、提示課題
師:像這樣的統計圖我們叫它復式條形統計圖,簡稱復式條形圖。(板書課題)
3、教學例2
(1)出示例2統計圖
師:從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小組交流后匯報
(3)出示統計表
師:你能根據統計圖中的信息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① 學生獨立完成統計表,教師進行個別輔導。
②核對統計表數據
小結:填寫完以后我們要把統計圖和統計表中的數據核對一下,避免出錯。
(4)出示問題并解決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來回答下面這幾個問題嗎?
你是怎么知道這兩個城市平均氣溫相關最小的?相差多少?
你是怎么知道北京市這兩個季度的平均氣溫相關最大的?相差多少?
小結:復式條形統計圖既能對兩級數據進行比較,也能對一組數據進行研究。
(5)體會算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師:這兩個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氣溫變化有什么相同特點?
師:回答這幾個問題的時候,你覺得是看統計圖方便,還是看統計表方便?
小結:這是因為復式條形統計圖很直觀地顯示了數據間的大小關系,便于我們進行比較和分析。
三、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
1、出示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
師:觀察統計表,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你能根據上面的統計表,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指導畫"電腦組"條形
師:"電腦組"要畫幾個條形?分別用什么顏色來表示?
師:五年級的18人,怎么確定條形的高度?你是怎么想的?
師:不要忘記在條形的上方標出數據,并涂上顏色。
3、學生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說明:畫的時候用空白條形表示。
學生在書上完成,教師進行個別輔導。
4、展示學生作業
師:你覺得在畫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時候有沒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師生共同小結:
①要看清圖例表示的是哪種數量;
②要根據數據畫出高度相符的條形,并標出數據;
③要注意填寫制表日期;
④盡量使畫出的的條形統計圖美觀漂亮。
四、鞏固拓展練習
1、鞏固練習,完成練習二十一第1題
分步出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引導學生提問:
師:哪些項目比較容易達到合格要求?哪些項目達到合格要求的難度比較大?
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些項目男、女生水平差距比較大,哪些項目男、女生水平比較接近?
你是怎么知道的?
2、拓展練習
師:從圖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師:你能根據統計圖里的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師:有沒有可能下一周1張廢紙也拾不到了?為什么?
小結:愛護校園環境要從我們自己做起,只有我們每位同學都不亂丟廢紙垃圾了,我們才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五、總結全課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六、課外延伸
師: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復式條形統計圖,請你收集一些復式條形統計圖的資料,下一節課我們搞一個信息發布會,請你來當主播。
教學反思:
設計這堂課時我一直在想著一點:相信學生的能力。于是這堂課上,我一直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導入,讓學生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兩張單式統計圖,讓學生感知復式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通過中心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數據的觀察,讓學生主動去分析統計圖,并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通過對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這節課我自認為處理的比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會了很多關于統計的知識,教學前我翻閱了第一學段所有有關統計的教學內容,找準學生知識的起點放手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學生能做好的事我們不必手把手地教,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是以欣賞的眼光去評價他、鼓勵他。相信我,孩子的潛力真的'是無限的。
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沒有強制學生要怎樣去做,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通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學生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因此,在設計中,我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寬松的探索環境。在教學將兩個統計圖合并成一個復式統計圖時,我不是教給他們方法,而是提出“有沒有方法同時描述出男女生人數的情況?”促進學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統計表后,提出“你能從這張圖上看出什么情況?”,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尋找數學學習的價值。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7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能體現以下兩點:
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反思、探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要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就要使學生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
(一)學習目標讓學生來制定。當老師提出: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條形統計圖,你想了解條形統計圖哪些方面的內容?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想要獲得的知識:條形統計圖怎么畫、怎么用、為什么需要條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怎么看。
(二)問題的解決讓學生來探究。在嘗試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人看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觀點和認識角度。讓學生在爭辯中解決制圖難點,產生思維的碰撞。當學生制圖后,讓學生互相評價,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條形統計圖既要注意科學性,又要注意美觀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發展,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生活與數學的聯系,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
在內容的選擇上我由學生身邊的事引出的數學問題,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地對學生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和諧的關系。通過觀察、操作、思考、合作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解決問題的必要的數學工具,讓學生充分體驗統計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廣泛的運用,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21世紀,學好統計的初步知識顯得日益重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自我生存的關系。
本節課的開始我創設了情境:北京2008申奧成功的盛典回顧,激發學生情感,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再一次讓學生體會當時的情景,感受奧運申請成功后的極大喜悅。接著,我又以中國隊往屆的金牌數為切入口,引出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在弄清的條形統計的制圖步驟后,我以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為素材,通過即時的調查統計,讓學生繪制出條形統計圖,強化了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和制作過程。課中創設的作品交流和欣賞統計圖的環節,通過你從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議的引導,讓大家學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學生從最后提供的統計圖中了解到了職工平均工資的逐年上升,感受到了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從環境質量分析圖中,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得到了增強。
三、一個沒解決的問題引起的思考。
在課前同學提出了幾個學習目標,最后我問:你覺得剛才提出的問題解決了嗎?有的同學認為前面提出的“為什么需要條形統計圖”這一問題沒解決。他沒有從這節課中明顯的感受到條形統計圖的優越性。我認為造成這一問題可能來自于兩方面的原因。原因一:在導入部分時,老師的問題是----你喜歡哪一種呈現的方式。學生各抒己見,這時沒有大部分同學肯定條形統計圖的優越性,為了充分尊重學生,我沒有統一意見,不知如何處理更好。“六一”活動的設計,我原本想通過這環節讓學生再一次感受條形統計圖的直觀形象,但沒有體現。教學后我覺得雖然這內容既有現實意義,有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但對于教學條形統計圖來說,這內容不夠典型,確實無法解決為什么一定要畫條形統計圖。由此,我深刻地體會到面對一個個充滿個性的學生,讓他們主動探究的同時,教師該如何導,還得好好思索。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8
這節課教學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復式與單式統計圖的異同,并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復式調形表示相應的數據。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單式、復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復式調形統計圖,并能更具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本節課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1)講清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2)讀懂復式條形統計圖。
(3)從統計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讓學生感受到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清晰地看出數量的多少。教學難點是:如何根據所提供數據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數軸上的間隔。在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時,提出問題:如何在一個統計圖里描述上面你們所說的這信信息?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制方法。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地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 的新理念。
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只會看圖,如果題目稍加改變,學生就不會填了。反思,以前教學在部分知識時,感覺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據學生的存在的問題,我指導學生獨立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全過程,這下學生豁然開竅,重視制圖的過程,才能提高和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在制作條形統計圖時,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我們制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制方法。學生通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畫條形的四個步驟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線的寬度和間隔。
(3)在豎軸上,根據數據大小的具體情況,確定單位長度是多少。
(4)按照數據的大小,畫出長短不同的直條。
整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領會到怎樣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知識的過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制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完全達到了作圖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9
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復式
與單式統計圖的異同,并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復式條形表示相應的數據。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單式、復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復式調形統計圖,并能更具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本節課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以下三點進行教學:(1)講清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2)讀懂復式條形統計圖。(3)從統計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讓學生感受到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清晰地看出數量的多少。教學難點是:如何根據所提供數據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數軸上的間隔。在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時,提出問題:“如何在一個統計圖里描述上面你們所說的這信信息?”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制方法。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地“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只會看圖,如果題目稍加改變,學生就不會填了。反思,以前教學在部分知識時,感覺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據學生的存在的問題,我指導學生獨立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全過程,這下學生豁然開竅,重視制圖的過程,才能提高和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在制作條形統計圖時,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我們制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制方法。學生通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畫條形的四個步驟: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線的寬度和間隔。
(3)在豎軸上,根據數據大小的具體情況,確定單位長度是多少。
(4)按照數據的大小,畫出長短不同的直條。
整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領會到怎樣運用已學
的知識解決新知識的過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制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
漂亮。完全達到了作圖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教學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同點是是用一個格子代表多個單位。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初步學會制作條形統計圖,認識橫軸,縱軸,及會根據情況靈活采取每格所代表的數量。
在新知的教學時,為了不用那些空洞的數據,而是讓所需數據來源于學生實際,我讓學生做了一個轉圈的游戲,孩子很感興趣,合作也非常愉快,四人分工明確,有看表計時的,有轉圈的,玩的過程中就把所需數據收集到家了。之后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完成書中的統計表,圈數如何劃分,全班同學的參與,出現了很多的答案,于是學生想到了開頭一個具體數據一下,結尾一個具體數據以上,及中間的具體數據,在這一點上花費的時間長點,畢竟是學生第一次給所需統計數據分隔,但還是不錯的,全班都在想辦法,交流,最后達成了共識。統計表做完之后,統計圖相對來說順利些,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做題能力,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看看一個完整的條形統計圖需要什么,學生根據數據,自己分析出每一格的數量用多少表示合適,全班出現了不同的方法,每格代表2,代表3,代表4及5,之后把幾種典型的代表進行展示,讓學生交流哪一個更好,更適合本次的統計圖,全班同學探究之后達成共識,不用直接將給他們,通過他們自己的研究,更加深了所學知識的理解,尤其是靈活根據情況確定每格,對比的結果給了學生深刻地印象。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的第一次總是印象很深,當明確每一格的具體數據時,我讓學生自己在重新補充完整縱軸的數量,結果出現了以最小的數據開頭的情景,分析后,學生看到這樣的作圖不是很好,還是從0開始較好,整節課的教學我采取放手分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探究,效果不錯。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1
以往在學習統計圖時,學生往往不經過思考讓畫條形統計圖學生卻畫折線統計圖。
這次教學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變以往的狀況?經過思考后得出了結論:學生對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理解不夠。我決定本次教學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透徹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并加以區分。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活動的:
1、課前:學生收集統計圖,了解統計圖有廣泛應用。
2、課上:學生匯報、交流信息,并感受統計圖有哪些種類及各自的特點;再具體學習三種統計圖。
學生搜索的信息很豐富,我很興奮,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體會了條形圖便于比較,折線圖可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扇形圖可看出各種量間的關系。學生的興趣很濃,匯報起來有些剎不住閘,什么“心電圖”“股票圖”“溫度統計圖”“中國領土與其它國家統計圖”“某廠第二季度產品產量統計圖”等等。學生在敘述中談出了自己的理解、感受。我暗自慶幸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于是學習條形統計圖時我也改變了主意,讓組內(4人)拿出一幅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畫條形統計圖應包括哪些項目。學生觀察很仔細,討論很激烈,甚至組內爭執不休,我在巡視的過程中,參與討論學生跟我爭,我故意和他們辯論。學生總結出了八條,超出了我的想象。
這節課我感覺到,誰說學生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只不過老師是不是為學生提供發揮潛能機會而矣!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以學生已有的體驗的和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學生會主動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的現實情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教師角色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探索數學、用數學的樂趣等。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2
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教材110頁例2、試一試、練一練。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學習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2.提高學生根據圖中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三、教學重點:
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教學難點:
確定圖中直條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準確繪制統計圖。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上一周我們學習了復式統計表,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統計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統計圖。板書:統計圖
(二)教學新課:
1、生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1)復習單式條形統計圖各部分名稱及特點。
(2)回答問題:你還能一眼看出這兩個城市哪一季度的平均氣溫相差最小嗎?
(3)合并統計圖。
(4)比較單式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區別,揭示課題
2、分析統計圖
(1)觀察比較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不同。
(學生說出兩者的不同點)
(2)引導學生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信息。
(3)學生完成課本第110頁的問題。
【評:在這里,教師擔任的是引導者與促進者的角色,讓學生在調動已學過的單式條形統計圖相關認知與經驗的基礎上,嘗試解決復式條形統計圖這個新問題并理解它的相關知識,進而培養他們從已有知識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P111“試一試”。
2、出示27—29屆奧運會部分國家金牌數量統計圖,根據條形統計圖獲取信息回答相關問題。
【評:這道題跟學生密切相關,學生感興趣,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變得更有效。另外,在例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中提供的數據,解答有關的問題。本題設計的問題能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可以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創新思維,讓學習變得更靈活。】
(四)小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么收獲?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與表達的過程,從中體會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在設計這節課時,主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際,因此教學時要把生活而且盡可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引進課堂,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例題與練習,讓學生從聯系生活實際中學習新知。本節課設計了一道例題:“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氣溫統計”;兩道練習:“泉山小學興趣小組參加人數統計”和“奧運會部分國家金牌數量統計”這些內容都跟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目的是讓他們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使學習變得更主動。這樣一來,我們便能輕松地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想這也是數學的真諦所在。
二、學生為主體,老師是幕后引路人。這節課知識點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因此,我為學生創造了很多的實踐機會,比如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取統計圖的信息;通過學習例題,讓學生全面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把一個不完整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等等。這些既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又讓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當他們學習的方向偏離軌道的時候,我便給他們送上一盞明燈,讓他們能在數學海洋中順利地揚帆啟航。
三、拓展應用,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能力。在習題設計上,通過“奧運會部分國家金牌數量統計”和“學生參加興趣小組人數統計”這兩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和制作復式統計圖的能力。最后通過調查班級同學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這一拓展練習,培養學生利用統計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設計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重要學習方式。盡管如此,這節課仍存在著一些遺憾:由于講授這一課時是借班上的公開課,面對眾多聽課老師,學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時怕學生說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總之通過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是我受益匪淺,讓我體會到一節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上出不同的效果,今后我將繼續努力,大膽嘗試,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的教學反思》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3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所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社會環境和其他學科的密切聯系,通過創設現實情境,使抽象的統計圖表生活化、情趣化、使學生樂于接受。”在設計這節教學時,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用適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教學完本課后,經過思考發現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問題:
1、應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本節課引課是從一張普通的統計表導入,再引出統計數據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來統計,統計起來更直觀和形象。這樣在素材選擇和情景創設上,沒有走出教材,沒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生愿意關注到的事例。如果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既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又從中可以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圖形后,設計“看圖后說說你想到了什么?”這環節,不僅讓學生經歷了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得出調查結論,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又使學生容易而輕松的認識了條形統計圖的概念和意義。
2、小組合作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發揮真正作用。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導入新課后,用課件出示某地降水量的統計圖,讓學生分組討論、觀察得出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它表示的意義;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匯報在哪些情況可以利用條形統計圖來統計?這里是體現了新課標里面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讀圖這一環節用的時間太多了,效果不好。
3、應先讓學生先畫條形統計圖,通過感知、實踐操作,再讓學生總結得出制條形統計圖的步驟,進一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從而顯得教學方式單一,沒有發展學生個性化的、獨立的思維能力。
4、練習設計應具有現實化和富有挑戰性。
我本來是設計了五道練習題,第一、二道是結合生活實例來認識條形統計圖的意義;第三道是讓學生課前查找中國近四屆奧運會金牌數的資料,已制好統計表,再制成條形統計圖;第四道是畫我國五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第五道是實踐作業,調查六年級課桌椅損壞的情況后,制成條形統計圖。因為時間不夠,只是完成了前面三個練習。現在回顧起來這五道練習題沒有貼近生活,沒有一定的難度,沒有創新思維的訓練。
以后在教學中,我要多創設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數學,要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已的業務知識。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4
今天對于我來說是特殊的一天,更是收獲的一天——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接受了特級教師郭老師的聽課和指導。本節課教學的內容是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較以往比較不同的是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多個單位,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并會進行簡單的分析;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始格為什么要用折線表示。
在新知的教學時,我先與學生一起簡單的分析了復試統計表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再重點就這幾個學生的身高進行分析。首先請學生思考:如果將他們的身高制成一個統計圖,你認為每一格表示幾厘米?這一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了千層浪。生1說:“當然是1格代表1厘米。”這個學生的回答顯然是基于以往的經驗,沒有仔細深思。他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反駁:那肯定不行,1格表示1厘米,那最多的要畫143格,絕對不行。生2說:“那就1格代表兩厘米。”大家停下來估計了一下,這樣也要畫70多格,認為還是不行。生3說:“那就1格代表10厘米吧!這樣畫起來方便。”大家都點點頭,正在大家都認為已經找到答案時,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大家再看這些數據,138和139、142和143,每兩個數之間只相差1厘米,又該怎樣區別呢?”從學生緊鎖眉頭的表情我知道他們已經發現每1格表示10厘米也不合適。正在學生覺得“山窮水盡”時,我又給學生一些提示:仔細觀察這些數,它們都在多少以上?生:130以上。師:這組數據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呢?我們比較的數是在多少至多少之間?生:138——143之間。師:那138以下的數咱們需要比較嗎?生:不需要。師:那你覺得138以下的數咱們可以怎樣?生:放到一起。師:因為這一格與其他格表示的單位不一樣,因此我們就畫一段折線以示區別。師:那上面的一格表示幾厘米呢?生:因為他們相差1厘米,那就還是1格表示1厘米吧。學生現在真是“柳暗花明”啊!
對于體重的教學我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由于本節課還要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學“你還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信息,課堂上還出現了意外的生成。本節課我預留了充分的時間給學生完成作業,當堂反饋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得到了郭老師的肯定,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教學讓學生感受用折線表示起始格產生的必要性放得不夠開。郭老師提出:可以先讓學生看書自學,自己發現今天學的統計圖與以前學的統計圖的不同之處,然后再按照我今天的設計進行教學,這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一些。
雖然今天郭老師指導的是一節常規課,但也讓我收獲不少。他的指導讓我明白:數學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5
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第一課時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會繪制簡單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條形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下面我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感受:
1.注重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節課一開始我從近期的天氣情況引入,出示紫陽縣20xx年10月的天氣表,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通過問題導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收集數據的需求,使學生主動參與統計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活動經驗,利用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方法來表示數據。通過自主探究、同伴交流在對比中發現并掌握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3.課后練習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
在習題的設計上,通過“鞋店一周銷售情況統計圖”和“汽車通過情況統計圖”,進一步培養學生識圖、看圖、制圖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4.注重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
數據分析是統計教學的核心。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每種天氣各有多少天?你能清楚的把它們表示出來嗎?”引導學生整理數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數據,引出條形統計圖。在后續的教學中,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的分析,如:“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鞋店老板,在下次進貨時,你有什么想法?”等,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課后反思整節課,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不足:
1.學情的把握不準,預設和生成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也對我今后的教學敲響了警鐘,要在備教材的同時更要做到備學生。
2.小組合作缺乏時效性,組內成員分工不明,導致時間的浪費。
3.評價語言單調,缺乏針對性,沒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課堂調控能力有待改進,時間前松后緊,練習量不夠。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條形統計圖的教學反思07-04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1-07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4-24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5-21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6-12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6-25
《條形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1-02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1-04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10-16
關于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