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3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2.3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1
在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5以內減法》的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算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性思維訓練。
雖然算法的多樣化對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思考的能力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又覺得如果每節課化太多的時間側重于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室里看上去總是熱熱鬧鬧,而老師不去管學生的基礎知識會不會扎實,基本技能有沒有掌握,那么學生應該會做的題目不會做,應該會解決的問題不會解決,各種考試成績出不來,合格率和優秀率沒有達標,成績太差,在現行素質教育還沒有完全或真正替代應試教育的觀念下,家長會怎么想?他們會認為學校沒有發揮優勢,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機地結合,充分地取長補短?
我認為:
首先,應該端正認識,明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并不是完全對立,不可調和的,兩者完全可以有機結合,取長補短。
再者,在平時備課時我努力遵循教材編寫的宗旨,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培養、發展、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為根本目的,盡可能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內化過程,積極形成一種“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教學模型,即老師創設諸如生活情境、動畫情境、游戲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開動腦筋從數學的角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達到學以致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于學生身心愉悅地發展。
例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書中創設了購物的情境,我讓同桌二人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商店有15支鉛筆,售出9支,還有幾支?學生探究算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連減法:把9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再算5+1;也有想加算減,還有一根一根地數數法等,方法多樣化,人人動腦參與學習過程。接著我出示同類問題,讓學生把這種算法應用到同類問題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達到了學思結合。
再次,以教材為主線,充分吸取教材的優點,如追求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牢固等,撇開它們有時教學思路單一、死板的缺點,所以平時備課時,根據需要把教材的內容補充進去,新授時靈活采用教學方法,新授之后努力提高課堂練習密度,深度與廣度。有時,根據內容需要,再上一節練習課,以達到鞏固熟練的目的;有時,新課的知識點較多,學生掌握有些困難,就分兩教時教學。
2.3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多樣化”是指“群體的多樣”,即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來供大家探討;“優化”是指“個體的優化”,即在多種方法呈現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征的方法。簡言之,“算法多樣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算法優化”也不是統一成一種方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準確把握。
算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我認為,“十幾減幾”這一內容,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學生今后學習“百以內減法”、“多位數減法”的基礎。但從技能層面來說,學生口算時所運用的幾種算法(如“破十減”、“想加算減”、“連續減”“找規律減”等),沒有優劣之分,因為當學生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熟悉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訣”一樣,將成為一種“數字性事實”運用到今后的減法運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記憶的方式即可。因此,這節課在對算法的要求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次關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對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終強化根據算式的特點或自身經驗選擇得來的方法。
加強練習,增強運算技能。
在新課程背景下,運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計算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只不過是教師要注意訓練的形式,“應減少單純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訓練”。這節課中,我設計了“你能做幾題就做幾題”、“同桌相互出題計算”、“游戲中計算”等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訓練,又不失趣味性。特別是最后一個練習“計算出結果,跟著相應的導游出游”,既能使全班學生參與,又使整堂課在一種活潑、生動的氣氛中結束。
這節減法課,盡管有十幾減9的計算學習作為基礎,但十幾減幾對于一年級的學生還說要達到熟練計算的要求,難度很大。這次聯系情境問題操作,嘗試計算,使學生體會到計算源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理念的體現。這次創設的操作情境,讓學生經歷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法”,“想加算減”,“連減”,“點數”的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的對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在教學時,不僅提倡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學習,樂于學習,樂于探索,進而通過教師帶有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贊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設計本節內容時,對教材內容作了比較大的改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教學實踐來看,“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貓觀金魚圖”更具開放性,學習素材更為豐富,使問題呈現具有了現實意義。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樹,有些能夠看到,有些鉆入了樹叢看不見,現在地面上還剩下6只猴子。那么“樹上到底爬上了幾只猴子”呢?問題的呈現顯得比較自然,也是學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題13-6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我們認為,“十幾減幾”這一塊內容,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學生今后學習“百以內減法”、“多位數減法”的'基礎。但從技能層面來說,學生口算時所運用的幾種算法(如“破十減”、“想加算減”、“連續減”等),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因為當學生對“20以內”的32道退位減法熟練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訣”一樣,將成為一種“數字性事實運用到今后的減法運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記憶的方式即可。因此,本節課在對算法的要求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師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次關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對自己原有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終強化根據算式特點或自身經驗選擇得來的方法。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幾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后,應該回過頭把復習的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該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后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后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不足,發揚優點。爭取讓學生掌握所學的內容。
2.3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3
20xx年的圣誕,作為職初教師的我有幸參加了本區的小學數學職初教師課堂教學研修活動,聽了三堂精彩的數學課,很感謝這三位老師在圣誕這一天送給我們珍貴的“圣誕禮物”。
雨外小的兩位美女老師上的都是珠心算課:《破5減》和《滿5加》,一堂珠心算新授課,一堂珠心算練習課。第一次了解珠心算也就是不久前在南京實驗學校田莉老師的展示課上,那一次真的被孩子們撥珠的陣勢所驚嘆!課堂上算珠撥出的噼里啪啦的響聲,很是悅耳。由于第一次接觸當時對于隔檔撥、空撥、想撥、看撥之類的大腦里只是泛泛存在,那次聽完課回來我就立刻在網上搜索了關于珠心算的相關資料。比起展示課,于老師和陳老師的珠心算課更讓我看清了如何撥珠,和孩子們一起我學習了滿5加時要加幾下補、減4要“去5上1”。
三節課中,朱老師的《10以內加減法復習》這節課最令我感染,朱老師臨危不亂的淡定、課堂上引人入勝的故事、豐富多彩的練習……現在想想感觸還是很深,感覺自己也像是數字王國里的一員,也想通過練習得到火種來解凍自己的國家。這堂課的可惜之處是課件出了問題,但是朱老師生動的描述和豐富的表情,也給我們呈現了課件里要呈現的美麗的故事情境,彌補了遺憾。上課之前,“課件不能用了”,朱老師并沒有講這句話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們想辦法怎樣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既拉近了和孩子們的距離,也在潛力默化中讓孩子們接受朱老師的辦法。這種臨危不亂的淡定,堪稱一種境界。
朱老師將這堂復習課改編成一個唯美的故事:數字王國里住著國王數爸爸和一群數寶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數字王國被凍住了,我們需要幫忙收集火種解救王國……之后的每一題都是以闖關收集火種方式練習,設計巧妙,學生興趣極高,都在努力地尋找和收集火種。從認識0-10,到從這些數中選出3個數來寫四道算式,再到看圖列式、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題……朱老師的設計很緊湊,過渡得非常自然。印象較深的是求加法中的未知數這一練習,朱老師引導孩子們想象加法算式就是收集火種途中的石子路,括號里的未知數就是需要我們去搬的石子,只有搬來了石子才能過河收集到河對岸的兩枚火種,這是多么有趣的設計!這正抓住了一年級小朋友的興趣所在,比起生硬的讓學生直接解決問題,我想我是小朋友我也非常喜歡也很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收集到火種。如果我們每堂課能有這樣有趣的設計,那又何愁孩子不喜歡數學課呢!
朱老師的這堂課之所以這么成功,我想最多的是離不開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朱老師也是在認認真真上好每堂課中磨練出來的。我深知自己離朱老師還差的很遠,自己需要努力的還很多,在以后我會多多研讀教材和教法,多多學習新的教學技巧;多多閱讀教學相關書籍,增強自己的數學教學知識儲備量;多多思考,創設更多有趣的課堂情境;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學。
作為職初教師,未來的教師生涯之路還很長很長,我想我會一直在路上,在發現的路上,在學習的路上,在反思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2.3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4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20頁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和以往解決問題不同的是這道題中出現了“我們隊踢進了4個球”的多余條件,這個多余條件很容易干擾學生解題,是教學難點。
教學例5時,我先是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數學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讓學生想一想,題目呈現的信息中,哪兩個信息有聯系?要求“還有幾人沒來”需要哪兩個信息?學生都積極發言,說出了有用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在找多余條件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對題目中三個條件進行分析,讓學生被動的的知道“我們隊踢進了4個”是個多余條件,對我們解決問題沒有幫助,應該剔除。
深刻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本課導入太快,沒有設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圖,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
其次是沒有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我們隊踢進了4個”這個條件為啥是多余條件?在出現了多余的條件,我只是自己分析,從我的角度提出這是個多余條件,使學生被動的知道這是個多余條件。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沒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
再次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的時間過多,學生思考交流不夠,學生參與面較小,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顯的沉悶。
最后是我的評價方式單一,不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積極性。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多看名師講課視頻,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多向她們學習。
2、多學習課堂上評價性語言,多鼓勵、表揚學生。
3、課堂上多讓學生思考,讓孩子多交流,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將課堂的大多時間留給他們。
解決問題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改進我的不足,將每節課設計的生動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漸漸愛上數學課,愛上解決問題。
【2.3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5以內的減法的教學反思02-08
《5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08-23
5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06-15
5以內減法教學反思10-05
6.7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12-13
67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12-13
《5以內的減法》的教學反思09-11
《5以內的減法》教學的反思01-22
《5以內的減法》教學反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