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溝》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葡萄溝》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葡萄溝》教學反思1
課一開始,我直接板書課題,讓學生對課題提出問題,學生看到課題后提出下列問題:
1、葡萄溝在哪?
2、葡萄什么時候成熟?
3、生活中見到的有水溝、深溝,什么是葡萄溝?
4、葡萄都有哪些顏色?
我將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羅列后,提示學生邊讀邊想,可用不同符號將答案畫出來。有了問題,學生對要解決的問題清晰了,在讀書中細讀認真找,不一會兒,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
學生回到問題,我引導他們從文中找到答案,讀一讀,在讀中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句子的優美,如“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讓學生體會七八月份,葡萄是人們的最愛。
當學生讀到葡萄成熟時的各種顏色時,李妍趴在書上,我問她干什么,她天真地說葡萄顏色太多了,她想吃,就趴在書上咬了一口,其他學生笑了,我也笑了,問她葡萄的味道怎么樣,她說特別的甜。一語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趴在書上做“咬”的動作,一個個是嗷嗷的吃著,我引導學生,葡萄的甜味也能讀出來,試一試,誰讀的葡萄最甜?小家伙們一個個表情豐富,小腦袋一搖一搖的,聲音也變得抑揚頓挫,好像已經聞到了葡萄的甜味兒,我做停的手勢時,他們還在嘖嘖的抿嘴巴,意猶未盡:“哇!真甜啊!”我想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可以讓讀者產生豐富的想象,有感情的朗讀,使這些文字鮮活起來,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葡萄太多了,吃不完怎么辦?”聰明的維吾爾族人們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將葡萄制成了葡萄干,結合43頁的插圖,加深理解。我為學生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使學生對“碉堡”似的陰房有了較為直觀的理解和認識。
這節課我沒有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導學生反復讀,反復體會,去品味意境,使一個個文字悄悄走進學生的心里,用心感受,用心品味!
《葡萄溝》教學反思2
《葡萄溝》一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里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而展開,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里產生喜愛之情。
1、視頻激趣。
我先讓學生觀看有關新疆的視頻,視頻里既有新疆的風景,又有新疆的慶豐收歌舞。讓學生在感受到新疆人民的歡樂后,問問:你知道他們那天為什么那么開心嗎?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1)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去葡萄溝里看看,整體感知葡萄溝是個怎樣的地方。
2、讀文品文,賞文美。
品味文章的語言美,要從朗讀開始。因為朗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在學生通過視頻的感知后,我讓學生自讀全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受,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葡萄溝的印象,學生在此過程中自然感受到葡萄溝是個好地方,緊接著讓學生讀第二段葡萄園部分,結合圖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詞讓學生展開想象,并通過反復地讀使學生去感受葡萄成熟時的美;當講到句子“如果……準會讓你吃個夠。”時,提問:你們從哪兒體會到了“熱情好客”?學生從“準”“摘”“最甜”“吃個夠”等詞很自然體會到了葡萄溝人的人情美。
不足之處:
學生對“陰房”及“流動的.空氣”比較生疏,可以讓學生在最后的觀看葡萄干的制作過程,或課外收集一些有關圖片資料加以解釋、說明,可能會讓學生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葡萄溝》教學反思3
《葡萄溝》一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里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而展開,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里產生喜愛之情。
新疆對對于生活在寧波地區的學生們來說是既遙遠又陌生,同時又充滿著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對教材中的許多地方充滿了好奇,他們想知道:“葡萄溝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樣的?”,“蔭房是什么樣子的?”,“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諸多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解說就能解決的。即使是,那也必將是枯燥和無趣的。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首先布置了課前參與的內容,請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葡萄溝的基礎上,繼續練習朗讀課文,并認真思考大家質疑的問題“為什么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同時可以從不同渠道搜集相關的資料,如從教師提供的資料中,從網上下載,向爸爸媽媽咨詢等等。并把查找來的信息進行整理,讓這些信息最有效的為自己在課上參加研討時服務。這樣的課前參與,不僅為課中研討奠定了基礎,而且學生帶著探索的頭腦走進課堂,更能促進課上的學習。
我從以下幾步實施了課堂教學:
1、賞美景:
在這節課上,先讓學生通過錄像去葡萄溝游覽一番,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葡萄干有名。
2、品美句:
在游覽一番后,再讓學生自學課文,從課文描寫的語句中了解葡萄溝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研討。由各小組長帶領組員共同研究(一起讀讀,一起交流自學成果),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做到了全員參與,又做到了視學生為學習發展的主體,為每個不同個性、不同學習需要的孩子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是全班的集體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在試著抓住重點的詞句,來深入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如“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一句,學生能結合圖片,充分體會“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
3、畫美色:
在學生從美句中了解到葡萄溝的葡萄多,而且是五光十色的,在想象出還有哪些顏色后用自己的畫筆畫一畫葡萄的顏色。
4、嘗美味:
在學生講到葡萄溝的葡萄干特別有名時,讓學生品嘗我事先準備好的葡萄干,這樣做,學生不僅品嘗到了葡萄干的美味,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5、悟美情:
前面的每一個步驟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葡萄溝的美,激發學生對葡萄溝的熱愛之情。
最后,在本節課結束的時候,我布置了課后延伸的內容,請學生為維吾爾族老鄉推銷葡萄干,請學生在課后把自己學完《葡萄溝》一課的'感受和體會,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表現,或朗讀課文,或背誦段落,或畫一畫,等等,使課內知識進一步拓展,體現出作業的層次性、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
不足之處:
在上每一節課前,都覺得自己設計了一幅最美麗的宏圖,這一次也不例外。可上好了課,卻總是發現考慮欠妥當的地方很多,以使課堂教學中出現可好多遺憾之處。例如:在小組交流之后,本應該讓多個小組派同學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學生對于“為什么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之后,再按順序逐個進一步了解具體好在哪里。可我卻在一個同學匯報急急沖沖的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這樣,不但使小組交流流于形式,更影響了我下面環節的教學。如:學生一下子從第一個內容跳到了最后一個內容。在加上所教班級的學生發言不是那么好,我一著急使整個教學程序出現了混亂。本來,想的好好的讓學生多朗讀,并做到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朗讀理解重點詞語,再從讀中悟情。結果是詞語沒有理解好,當然更沒有讀好。
《葡萄溝》教學反思4
優點之處:
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始終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全篇課文:
(1)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去葡萄溝里看看,整體感知葡萄溝是個怎樣的地方。
( 2)通過老師的感情范讀帶學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溝里細細地看個夠。
(3)再讓學生在細看的基礎上談談對葡萄溝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進行感情朗讀,在葡萄園里真切感受對葡萄的喜愛之情,并再創情境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維吾爾民族老鄉的熱情好客,體會到葡萄溝的物美情更美。
(5)最后,對葡萄干這一段比較枯燥的文字,我創設了一個學生較感興趣的學習活動:老師的一個朋友要在葡萄溝辦一座葡萄干加工廠,請學生來介紹葡萄干的制作方法。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匯報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 6)在課文快結束時,再一次帶學生入境:觀看錄象,通過感官刺激,再現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葡萄溝的喜愛,說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使學生的情感受到升華:“因為這兒的水果多;因為這兒的葡萄美;因為這兒的葡萄干色鮮味美,更因為這兒的維吾爾民族老鄉熱情好客。所以我們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從而解決了本課學習的重點。整節課,學
生在不知不覺中在葡萄溝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對葡萄溝的喜愛之情。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認真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感到課堂上仍存在幾點不足:
1、好文章要三讀: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書,在“放”中讓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遺憾的是我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的讀書,達到第三種境界,稍顯粗糙、匆忙了點。
2、在課堂上沒有更充分地面對全體。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讀、說、寫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課上應注意學生小組中的合作學習,使學生更多的時間在小組內有讀書的機會,交流感受的機會,而這也是新課標中所倡導的。
此外,在把握課堂機制上,課堂每一環節再緊湊方面尚需努力。
改進措施:
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里,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地學,旁觀者似地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葡萄溝》教學反思5
《葡萄溝》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篇課文介紹了位于我國新疆吐魯番的水果之鄉——葡萄溝。
教學目標:
1、理解“五光十色”、“茂密”、“熱情好客”的意思。
2、了解葡萄干制作的過程,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了解葡萄溝的葡萄,以及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體會“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激發學生對葡萄溝的向往之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今天是上《葡萄溝》的第二課時,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上課伊始,我直接導入:“今天咱們再繼續去葡萄溝游玩游玩。請同學們看到葡萄溝的第一自然段,自己讀一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過了幾分鐘后,我請了兩位同學讀,并指導朗讀。接著問其他同學,“你們從他們的朗讀中聽到了什么?”有的同學回答:“我知道了葡萄溝在新疆的吐魯番。”有的同學回答:“我知道了那里水果很多。”有的同學回答:“我還知道了,那里盛產葡萄。”我繼而引導,所以那里叫,學生說“葡萄溝”。
接著我導入第二段的學習。
葡萄種在山坡上。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要是這時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
“葡萄溝的葡萄種在哪里呢?秋天的葡萄溝的葡萄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畫出描寫葡萄的句子。”問題一出,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來,我請了我們班的洪承賢同學回答第一個問題,“葡萄溝的葡萄種在山坡。”另一位同學回答:“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同學們都點點頭,表明也是畫了這一句。我請了三位同學朗讀這一句話,并指出,在平時的朗讀中,我說過,讀書要有起伏,我時常用手勢的高低來指揮朗讀,同學也時常學著我的樣子來朗讀。說起來也有點可笑,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習慣,能夠幫助他們學習抑揚頓挫的語調。而我意外地發現,有的同學能夠讀出語調,讀出情感。
接著我通過簡筆畫,把葡萄的樣子呈現在他們面前,為了幫助他們理解“五光十色”。我讓他們自己來涂顏色,涂完后,我板書了五光十色,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五光十色”?同學們一下就理解了,顏色很多,我接著問:“那光是什么?”我接著又畫了一個太陽,讓他們閉上眼睛,我邊描述:“清晨,陽光灑滿了葡萄溝,照在了一串串葡萄上。葡萄會怎樣?”朱邵祺說:“老師我仿佛看到了,陽光照耀在葡萄上,葡萄閃閃發光。”那一刻,我興奮極了。所以五光十色是指什么?有同學總結:“顏色很多,很有光澤,閃閃發光。”此時,同學們都理解了。
現在在回過頭來看我的簡筆畫,當時疏忽了講“茂密”的意思,因為在這之前已經講過茂盛的意思,可是學生還是不太熟悉密字,在畫葡萄架的時候,可以順帶講一講什么樣的`葉子才能稱為茂密?并可以讓他們動手畫一畫。借助圖畫幫助理解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接著我講了課后的習題,模仿句式寫句子。有的同學寫的很好。公園里的花開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香氣撲鼻,迷人極了!
接著我問同學們,維吾爾族的老鄉們怎樣呢?同學們說熱情好客,如果你是維吾爾族老鄉,你會怎么款待你的客人呢?他們的剛開始就說拿出最大最甜的葡萄來給客人吃,有人說,在涼棚下聊天,嘗甜美的水果。
接著學習葡萄干的制作方法,我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吃葡萄干嗎?那你知道葡萄溝的葡萄干是怎樣制作成的嗎?”同學們馬上讀第三段,并畫出了相關句子。于是我請同學讀一讀,利用齊讀,男女生讀等方式讓學生學習第三段,再嘗試結合圖片,讓學生復述出葡萄干的制作過程。我出示晾房的圖片。我先讓同學們觀察,這個我們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同學們說有很多的小洞。這個小洞有什么作用呢?有學生就馬上回答:“可以通風。”接下再出示晾房里面的圖片,同學們借助圖片理解“成串的葡萄掛在木架上”這句話。最后出示葡萄干的圖片,他們自己完整地說了一遍。
最后我問他們。你們喜歡喜歡葡萄溝嗎?他們說喜歡。我接著問,請你們說說喜歡它的原因,并說完整。說的最好的是石玥“葡萄溝水果種類多,葡萄五光十色,老鄉熱情好客,葡萄干色鮮味美。”我接著引導,所以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最后我問他們學完這篇課文的感受。有的說,真想去葡萄溝,真想吃新疆的葡萄干,真想感受老鄉的好客……
一回到辦公室,我就開心地說:“今天的課太好玩了。”心情愉悅,真的會像小孩一樣蹦著跳著,感覺自己在云端飛翔!
本來打算買葡萄干給他們吃的,早上太匆忙,就中午去買了。邊發的過程中,我還學著新疆人的語氣,打著廣告說“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新疆,葡萄溝是個好地方,水果品種多,老鄉真熱情,還有色鮮味美的葡萄干!”他們邊聽邊笑,還吃得津津有味。
《葡萄溝》教學反思6
我授課的題目是《葡萄溝》。這是一篇傳統課文,這節課有“三美”-內容美、文字美、情感美。如何在傳統課文教學中上出新意,是我拿到課后第一個思考的問題。考慮到現在在語文教學的為宗旨——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故在教學設計中,我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在拼讀課文,理解內容的同時,感悟并學習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所以,課堂上,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些內容:
學習了第一自然段后,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表達方式介紹自己的家鄉,這里()水果,五月的(),六七月的(),八九月的(),到了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成熟了。
教學第二自然段,學生拼讀了描寫葡萄藤和葡萄,以及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人的句子后,仿照文章的順序、語言的風格來介紹家鄉的水果,如孩子們這樣介紹西瓜:西瓜種在()。茂密的枝葉()就像()。到了六七月份,西瓜(),有()的、()的、()的,()。要是這時你到(),()準會()。
學生的語言能力在仿說仿寫中得到了提升。當然,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他們體會到了作者對葡萄溝的熱愛,感受到了字里行間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這樣的情感和感悟也在仿寫中遷移到了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中。
當然,課堂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目標選定教學的`內容,確定恰當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以下是我的三點小小體會:
一是語文課教學中要樹立課時意識,每一個課時有每一個課時的目標,不可過多,過雜,否則就是無的放矢,會弄巧成拙。
二是教學中,要緊扣語文要素,以學習課文為范例,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教育和培養,讓學生在學文中,規范使用中國的語言,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三是教學中要繼續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語文教學的天地非常廣闊,語文世界里的風景也別樣多彩。我們要以課堂為陣地,以教研為主要抓手,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和孩子們一起享受語文教學的快樂。
《葡萄溝》教學反思7
《葡萄溝》一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里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而展開,使同學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里發生喜愛之情。
新疆對對于生活在寧波地區的同學們來說是既遙遠又陌生,同時又充溢著好奇和向往。小朋友渴望了解那里,對教材中的許多地方充溢了好奇,他們想知道:“葡萄溝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樣的?”,“蔭房是什么樣子的?”,“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諸多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解說就能解決的。即使是,那也必將是枯燥和無趣的。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首先安排了課前參與的內容,請同學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葡萄溝的基礎上,繼續練習朗讀課文,并認真考慮大家質疑的問題“為什么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同時可以從不同渠道搜集相關的資料,如從教師提供的資料中,從網上瀏覽,向爸爸媽媽咨詢等等。并把查找來的信息進行整理,讓這些信息最有效的為自身在課上參與研討時服務。這樣的課前參與,不只為課中研討奠定了基礎,而且同學帶著探索的頭腦走進課堂,更能促進課上的學習。
我從以下幾步實施了課堂教學:
1、賞美景:
在這節課上,先讓同學通過錄像去葡萄溝游覽一番,讓同學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葡萄干有名。
2、品美句:
在游覽一番后,再讓同學自學課文,從課文描寫的語句中了解葡萄溝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研討。由各小組長帶領組員一起研究(一起讀讀,一起交流自學效果),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激發了同學的求知欲,做到了全員參與,又做到了視同學為學習發展的主體,為每個不同個性、不同學習需要的小朋友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是全班的`集體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同學也在試著抓住重點的詞句,來深入考慮、理解課文內容。如“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一句,同學能結合圖片,充沛體會“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
3、畫美色:
在同學從美句中了解到葡萄溝的葡萄多,而且是五光十色的,在想象出還有哪些顏色后用自身的畫筆畫一畫葡萄的顏色。
4、嘗美味:
在同學講到葡萄溝的葡萄干特別有名時,讓同學品嘗我事先準備好的葡萄干,這樣做,同學不只品嘗到了葡萄干的美味,更拉近了同學與文本的距離。
5、悟美情:
前面的每一個步驟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同學感受到葡萄溝的美,激發同學對葡萄溝的熱愛之情。
最后,在本節課結束的時候,我安排了課后延伸的內容,請同學為維吾爾族老鄉推銷葡萄干,請同學在課后把自身學完《葡萄溝》一課的感受和體會,用自身擅長的方式來表示,或朗讀課文,或背誦段落,或畫一畫,等等,使課內知識進一步拓展,體現出作業的層次性、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
缺乏之處:
在上每一節課前,都覺得自身設計了一幅最美麗的宏圖,這一次也不例外。可上好了課,卻總是發現考慮欠妥當的地方很多,以使課堂教學中出現可好多遺憾之處。例如:在小組交流之后,本應該讓多個小組派同學匯報自身的學習效果,在同學對于“為什么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之后,再按順序逐個進一步了解具體好在哪里。可我卻在一個同學匯報急急沖沖的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這樣,不但使小組交流流于形式,更影響了我下面環節的教學。如:同學一下子從第一個內容跳到了最后一個內容。在加上所教班級的同學發言不是那么好,我一著急使整個教學程序出現了混亂。原本,想的好好的讓同學多朗讀,并做到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朗讀理解重點詞語,再從讀中悟情。結果是詞語沒有理解好,當然更沒有讀好。
《葡萄溝》教學反思8
1、盡可能體現朗讀性,閱讀課應該是書聲朗朗的。
重視朗讀訓練,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會感情,讀的訓練有層次性,初讀時要求理解內容,知道寫什么,再讀時了解作者的寫和方法,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深讀時體會感情,讀出情,讀出味。回顧這堂課,我覺得在學生體會句子之后,應多讓學生讀,從讀中悟,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盡可能體現能力性,注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在學習葡萄干特點時,我要求學生來學做推銷員,用生動的話語來打動每位顧客。通過反復地說,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葡萄干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教育了學生平時應多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但訓練下來,發現效果不是很好,學生只能抓住書本中的味道甜、顏色鮮、顆粒大來進行推銷,可見,平時要多注意學生的口語鍛煉。
3、盡可能拓展學習語文的渠道。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除了憑借課文以外,還在課前結合每課的內容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如網上的.材料,各種書籍、報刊中的相關資料等,對葡萄溝的地理位置、風光特點留下初步的印象,對學習第二段體會葡萄溝夏季、秋季做好鋪墊。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求異思維。
《葡萄溝》教學反思9
說起葡萄溝,孩子們都非常向往。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里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展開學習的,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里產生喜愛之情。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學找找課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呢?并讓學生充分朗讀,感受“好地方”。圍繞總結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展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葡萄溝盛產水果:葡萄溝葡萄多,景色美麗;維吾爾族老鄉非常熱情好客。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支撐,在課上讓學生欣賞各種顏色的葡萄圖片,體會葡萄的多和美。通過欣賞各個地方水果豐收的場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好像去葡萄溝游覽了一番,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
在文本的賞析中,一個重點段落中的重點詞匯“五光十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學生的情感將被充分調動。“五光十色”除了顏色多,還寫出了這些葡萄很有光澤,甚至可以聯想到這些晶瑩剔透的`葡萄在陽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閃閃發光。通過該詞的學習,孩子們對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
本課的遺憾之處是:文本解析的不夠透徹。在本堂課中,老師說的太多,以致留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時間少了一點,在以后教學中,要多留時間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展示熱情。
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更加注重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力求問題設計的簡潔。讓課堂教學思路能夠更加清晰明了,問題設計更有層次性,和啟發性。
《葡萄溝》教學反思10
《葡萄溝》一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里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而展開,使學生透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里產生喜愛之情。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重點段,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詞的方法,自主讀懂自己喜歡的句子,感受葡萄的多和美,學生基本上都能抓住“茂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詞語進行探究,教師教給學生結合上下文來了解詞語的意思,在理解不透徹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充分體會"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像搭起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學生能結合圖片,充分體會在涼棚下舒服清涼的感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如果能善于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情境,就能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更好地把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表現出來。在反饋第二自然段自學狀況時,我充分利用了課件,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的用心性,使他們對句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描述葡萄顏色多的這句話,我透過讓學生比較句子說說“五顏六色”與“五光十色”的不同,透過展示葡萄五光十色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五光十色”不僅僅表示顏色多,還表示新鮮、有光澤的意思,從而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和優美。
由于時間的緣故,我的教學只進行到葡萄溝的葡萄描寫那一塊,但在整堂課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圍繞“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一條線。遺憾的是我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的讀書,稍顯粗糙、匆忙了點。并且在課后練習仿寫那一塊,沒能有效的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指出出錯點。并且在教學中,課件圖片的頻繁出示,顯得太花哨,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夠精練。
在今后的教學上,我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斷的探索、向他人請教,積極解讀部編教材,找出相應教學策略與新課程接軌,展示出自己的特色。
《葡萄溝》教學反思11
《葡萄溝》一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里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而展開,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里產生喜愛之情。葡萄溝是個好地方,不僅因為這里有最好的葡萄,更因為這里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維吾爾老鄉。
學習這篇文章,我想不但要讓學生對葡萄溝的物產和景色有所感悟,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對各地風情的向往,增強對少數民族人民的熱愛之情。同時,二年級仍是孩子識字的重點,根據本課生字的特點,“我會認”的生字我放在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能讀準字音,“我會寫”的生字要求學生仔細區別字形,正確、美觀地書在識字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識字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積累,以及每個生字自身在字音、字形上難易的差別,所以在教學時不平均使力,而是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所側重地進行識字、鞏固。
如:在教“疆、魯、番、維、吾、溝”時不是讓學生孤立地一一辨認,而是讓學生在認識地名(新疆、吐魯番、維吾爾、葡萄溝)的過程中自然、自主地識記。對于形近字“密、蜜”這對雙胞胎兄弟,通過仔細比較它們的不同,思考怎么來區分它們。掌握它們的字形和字義,同時通過《課堂作業本》中練習來鞏固,但可惜在本堂課中由于時間的關系,沒能完成練習。
《葡萄溝》教學反思12
成功之處:
1、這節課的導入環節,通過展示不同顏色的葡萄,品嘗葡萄,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看到的,吃到的是什么樣子的葡萄。這樣的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習《黃山奇石》和《日月潭》的基礎上來學習這一課程。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通過重點語句詮釋文章主題有了一定的認識,這節課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通過提煉重點語句來詮釋“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這樣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通過重點語句理解課文主題的能力。
3、這堂課通過反復的朗讀感悟讓學生理解課文主旨,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4、教師的課堂生成能力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當學生的回答與自己的預設有所差異時,通過板書讓學生發現葡萄架上缺少葉子,葡萄光有葡萄沒有葉子是不行的,進而找到第二自然段對葡萄葉子的`描寫。這樣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葡萄溝是個好地方。
不足之處:
在一些問題的設置上對學生的回答情況考慮的還是不太全面。
改進措施:
應該再設置一些提示性的詞語或者圖片,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問題,找到答案。
《葡萄溝》教學反思13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深深地體會到,把新大綱精神貫徹到教學中去再加上自己創新的思想,一堂原本呆板的識字課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妙的導入:
向老師講的生字是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四冊第19課葡萄溝。葡萄溝在遙遠的新疆吐魯番,同學們都沒有去過,上課伊始,她播放了新疆風格的音樂和葡萄溝的風光片,一個小小的片段把學生帶到了遙遠而迷人的新疆,美麗的'風景讓人陶醉,一串串葡萄讓人垂涎欲滴,這樣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識的動力,使學生樂于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自主的學習
在這節識字課中,向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自學,有句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會終生受益。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自學生字,讓他們在寬松自在的小天地暢所欲言,發表見解,互相切磋,自學后學生匯報,讓學生當“小老師”可以邀請小朋友一起讀,并給予評價,甚至可以讓同學們圍繞這個生字的學習向這位“老師”提問。這樣在口語交際時培養了學生說話的準確性,流利性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開放的學法
這節識字課中向老師還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漢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識記生字可以讓學生自己創造識記方法,編字謎,編口訣。孩子們自己編的字謎也許粗糙了一點兒,幼稚了點兒,甚至在大人看來并不那么合乎情理,但是孩子們在編造字謎的過程中也對字反復地推敲研究了一番。當孩子們的思維進入了一種積極的狀態中又何愁記不住這些生字呢?
《葡萄溝》教學反思14
今天上了葡萄溝的第一課時。經過上次師徒開課《小鹿的玫瑰花》,師傅向我提出平時的課要盡量落到實處,扎扎實實地上。因此在設計《葡萄溝》的時候,我也力圖能夠讓課上得扎實、樸實,把文本中的各個語言點敲實、挖透。我認為我的教學設計在這些方面落實了語言文字教學:
1、對于課題的挖掘。先出示“葡萄”兩個字,讓學生認讀,指導輕讀音。讓學生觀察這兩字的相同點。題目中,“溝”是需要掌握并書寫的生字,因此我讓學生組詞,還在課件中打出“勾”、“鉤”讓學生組詞區分。
2、字詞教學,采用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交*教學的方法,既重視課堂效率,又重視課堂教學的情景性。在讀課文之前,我先給學生讀生字卡片和屏幕上的生詞。隨后,在課文教學中再對于出現的生詞進行隨文教學,希望通過反復呈現的方式讓學生鞏固生字詞,同時在文本中學習字詞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意義。
3、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待學生反復朗讀段落后,出示課后的“按課文內容填空”一題,讓學生看著填空題嘗試背誦第二自然段。我發現,學生在前面的不斷有感情朗讀段落之后,很快便能夠看著提示背誦了,這是不是也無形中滲透了“熟讀成誦”的學習方法呢?
但是,雖然我在備課時動腦筋想了這些教學環節,使我的課堂更加實在。可是對于課堂及時生成的教學點,我卻不能夠及時捕捉。例如:
1、在出示課題教學“溝”這個字的時候,我問學生這個字和我們學過的`什么字比較像。有一個學生說到“釣”,我當時急著出現“鉤”,便把上糾正了。后來想想,那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還算班里非常好的學生,她都說成了“釣”,說明沒有區分好“釣”和“鉤”。那么,可能班里還有一部分學生也不能正確區分這兩個字。當時,雖然課件上沒有打出“釣”字,但是既然學生混淆了,還是應該抓住這個生成點,在黑板上寫一寫。
2、在教學“五光十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我問了一個問題,“五光十色”能不能換作“五顏六色”。當時學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個別學生說不能。但是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可能是覺得老師這樣問,應該答案是否定的吧。他們在揣摩我的答案。但是經過師傅的提點,我也恍然大悟。其實“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都可以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顏色的詞語也可以用,只是課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貼切,因為它還寫出葡萄的光澤。這兩個詞只能說哪個更適合,而不能說哪個能用,哪個不能用。回想一下,課堂上其實有些學生是覺得“五顏六色”是可以用的。當時我應該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然后帶到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下,再通過圖片的觀察,學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貼切的了。課堂上也不用繞很大一個彎路了。這樣,也能夠滲透一個寫作的方法,有時候同時可以用多個詞語,這時候就要選擇一個最貼切。
3、在隨文學習“新疆”、“吐魯番”、“葡萄溝”時,我出示了一張中國地圖,把這三個地名打在地圖上。這個時候如果學生再齊讀一遍,那么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看來,要讓課堂上得扎實,光有預設還不夠,還要隨著學生,隨時生成。這樣的功夫,還需要我不斷磨練。
《葡萄溝》教學反思15
今天,我執教了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11課《葡萄溝》,課前我了解到,新疆對于學生們來說是既遙遠又陌生,同時又充滿著好奇和向往。對于諸如“葡萄溝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樣的?”,等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解說就能解決的。于是將所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又能減輕學生負擔,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提高教學水平。下面談談我在教學《葡萄溝》這一課時的反思。
一、借助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學內容上,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多媒體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新穎,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揭題時,以謎語的方式引入課題,并將成串成串的葡萄作為背景,課中描述到的沙果,蜜桃等水果,學生接觸機會很少,于是課件出示圖片。在識字的過程中,讓學生談識字方法,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玩摘葡萄的游戲進行識字,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在隨后讓學生說說對葡萄的初步印象時,學生的小手林立,氣氛活躍,能初步說出葡萄的大,多等特點,為解決第二段中的重點和難點做了鋪墊。在整堂課中,我始終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全篇課文。
二、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有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很難理解和必須掌握的知識,老師使盡渾身解術,學生還是難以想象,有時真有點束手無措。如第二段中的“梯田”對于平原的孩子來說是沒有什么概念的。我故意賣關──讓學生猜猜什么叫“梯田”。等學生實在無法用語言具體表達時,我展示了“梯田”課件──學生豁然解疑。本段中“茂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及課文中葡萄的幾種顏色,是重點和難點。而這些詞若要老師講解,則要費些口舌。我采用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的方法。當我圖片出示的時候,學生完全被葡萄溝的葡萄所吸引,他們驚呆了,世上居然有這么美的葡萄,能不好好的贊美贊美嗎?從他們深情的朗讀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喜歡上了這篇課文。隨著圖片的出示,他們體會到葡萄溝的葡萄大、多,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溝的葡萄顏色多、光澤好,用“五光十色”比“五顏六色”更恰當;更讓我意外的是,他們體會到葡萄是沉甸甸的“掛”在葡萄架下的。當我問到:看到這么美的葡萄你最想干什么時?學生紛紛說:我想吃;我想把這些葡萄種到我們這里來;我也想去葡萄溝看看……
二、不足之處
1.好文章要三讀: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書,在“放”中讓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遺憾的是我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的讀書,達到第三種境界,稍顯粗糙、匆忙了點。
2.在課堂上沒有更充分地面對全體。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讀、說、寫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課上應注意學生小組中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利用更多的時間在小組內有讀書的機會,交流感受的機會,而這也是新課標中所倡導的。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提出的是自學要求,結果巡視時,發現好幾個學困生還不理解什么意思,如果設計成小組合作學習任務,這樣學困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初步知道了學習任務,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二次來理解課文,就會更好。
總之,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只要我們淺下心來鉆研教材,認真教學,研究教法,相信在不斷地學習中學有所獲。
【《葡萄溝》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葡萄溝的教學反思06-13
葡萄溝教學反思09-21
《葡萄溝》教學反思08-27
葡萄溝的教學反思01-30
《葡萄溝》教學反思09-01
葡萄溝教學反思09-21
葡萄溝的教學反思01-30
《葡萄溝》教學反思01-02
葡萄溝教學反思10-29
《葡萄溝》的教學反思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