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教學反思1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多記語句,學習時要一句一句來理解,同時還要背誦,加以體會運用。因此,安排了兩課時學習。在設計時,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重點,方便了教學;激趣導入,也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所幫助。其重點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和背誦。
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翻譯課文,給了學生方法(留、補、刪、換、調)。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如字音、節奏等。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等。在對十則內容的理解時,學生嘗試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說大意,老師明確大意,使學生既對重點字詞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學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熏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并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于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了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熏陶、張揚個性。
《論語》教學反思2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慚愧的是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于這個新課程我并沒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還是教師串講的古文傳統教法,所以關于《論語》的文化內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評析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時候,我嘗試了“學生評《論語》"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課時疏通字詞的基礎上,我布置了一個回家作業,讓學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選一則自己讀來最有感觸的章節進行評點,在章節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課一開始,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課文上能有思考過的'痕跡,我又給了學生三分鐘時間進一步整理思路,組織語言。接下來我就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想不到學生的點評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能對一章內容進行多角度評點,又能將多個章節融會貫通,結合起來評點,既能讀出《論語》的積極意義,又能讀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實在另我驚喜!
比如第5-22章,學生既能讀出編者把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結合對孔子身平的了解,從治目的方面分析這章。
又如第11-13章,對孔子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學生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有學生認為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這話說得過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學生認為正是這樣直接毫無掩飾的話語,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關系親密,是師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關于孔子的學說叔孫武叔不能理解的問題,有學生就聯系到了現在經典文學無人問津,快餐文學暢銷的問題,呼吁同學要靜下心來讀經典。
當然,有些學生的點評由于對文本理解的偏差,說的是“歪理”,但絕大多數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遜于某些大家,而且學生的有些評點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想到的,卻也能讓我感覺言之成理,讓我真切得感覺到了“教學相長”的涵義。
總之,一次簡單的嘗試,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很多時候我們老說學生不會說,是我們沒有放心讓學生說。我相信:給他們一個平臺,他們的思想將光芒萬丈!
《論語》教學反思3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收獲很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踴躍發言。從中我看到了學生的熱情,也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現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論語教學中,我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師生只有建立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我在課堂上給每一個機會,不會因為學習好就多叫誰,也不會因為誰學習不好就冷眼相看。誰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課程中的理念,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多的發展。
三、教學中,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這次的論語教學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老師要珍視學生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說:“你的看法是錯誤的。請下一位同學回答。”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論語》教學反思4
在講授《論語》一課時,雖有一些成績,但更重點突出,學生印象深刻,知識得到切實地增加,能力得到極大地提高。現在,有了許多的語文方面的教學參考多的是存在許多不足,就此對如何上好一節課,我深有感觸。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設計所有問題都是圍繞重點開展,這樣,學習任務適量,重點突出,適合學生,而本節課也圓滿完成了這一重點內容。因為我深信一堂語文課,應有它的授課中心,備課時一定要把握教學重點,圍繞它們來寫教案,上新課,設計問題,這樣才會中心明確,書,但是編輯的重點不一,有的著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著重于結構的分析,主題的探討;有的著重于各項能力的訓練,問題較多。對這些資料,不能拿著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東抄一點,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創造,聯系學生實際,適當與考試結合,爭取一堂課有一堂課的中心,一堂課解決一個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始終遵循一個原則:課堂結構要完整,脈絡要清晰,線索要分明。一堂課相當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統領下,它有著自己的結構,起承轉合,有時缺一不可。如果講課時不講結構,不理脈絡,學生會抓不住重點,聽得一頭霧水,筆記也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記得毫無中心,沒有目的。語文課,更是如此,它選的文章較長,知識點較多,分析的內容多,一定要在寫教案時確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心中要有數。這樣,在授課時,才能邏輯性強,層次感強,條理清楚,脈絡清晰。本課文章知識要點較多,分析的內容多,所以在備課時,我先確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講什么,后講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數,這樣,在授課時,我按照課堂八環節的模式,來講解知識,這樣學生聽起來才會感覺有層次,條理清晰。但由于本節內容容量過大,所以有的環節時間明顯有些不足,完成倉促,如出示目標和小組討論兩個環節,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領會討論,這也是本節課的明顯不足。
下節課,我應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熱情,教師以啟發引導為主,讓學生多參與,多回答,這樣學習效果自然會好,但本節課,學生的參與度發揮不夠理想,一是因為怯場,另外也是教師引導不夠,今后有待彌補。
《論語》教學反思5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慚愧的是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于這個新課程我并沒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還是教師串講的古文傳統教法,所以關于《論語》的文化內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評析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時候,我嘗試了“學生評《論語》"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課時疏通字詞的'基礎上,我布置了一個回家作業,讓學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選一則自己讀來最有感觸的章節進行評點,在章節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課一開始,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課文上能有思考過的痕跡,我又給了學生三分鐘時間進一步整理思路,組織語言。接下來我就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想不到學生的點評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能對一章內容進行多角度評點,又能將多個章節融會貫通,結合起來評點,既能讀出《論語》的積極意義,又能讀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實在另我驚喜!
比如第5.22章,學生既能讀出編者把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結合對孔子身平的了解,從治目的方面分析這章。
又如第11.13章,對孔子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學生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有學生認為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這話說得過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學生認為正是這樣直接毫無掩飾的話語,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關系親密,是師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關于孔子的學說叔孫武叔不能理解的問題,有學生就聯系到了現在經典文學無人問津,快餐文學暢銷的問題,呼吁同學要靜下心來讀經典。
當然,有些學生的點評由于對文本理解的偏差,說的是“歪理”,但絕大多數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遜于某些大家,而且學生的有些評點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想到的,卻也能讓我感覺言之成理,讓我真切得感覺到了“教學相長”的涵義。
總之,一次簡單的嘗試,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很多時候我們老說學生不會說,是我們沒有放心讓學生說。我相信:給他們一個平臺,他們的思想將光芒萬丈!
《論語》教學反思6
《論語》十則是第二單元中的最后一課,也是本單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課前進行了教師帶讀,讓同學們在早自習熟讀課文。
在這十則論語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譯起來卻容易漏譯、誤譯。因此,第一課時上安排同學們小組討論,進行前5則的翻譯。在此之前,正音、文學常識花了大約6分鐘,討論結束時,我再次看了時間,兩個班均在離下課還有10分鐘的時候結束討論。期間,我在小組間巡查,發現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效率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有的小組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了8則的.翻譯,有動作慢的小組只完成了4則。針對這一現象,我對這些小組的課堂討論進行了指導和要求,要求其將任務分布下去,每人一則,另外一人專門負責記錄。
在最后10分鐘的課堂展示上,由于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同時,()我加以小組競賽的機制,課堂氣氛空前熱烈,不少平時從不主動發言的同學也紛紛舉手展示討論成果。
考慮到第二課時的任務比較重,因此布置學生在課后將后5則的翻譯進行討論。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有個別小組沒有進行課后討論,因此在課堂展示上發言不太積極,即使發言,也不夠準確。因此,學生的學習習慣仍需要培養。
《論語十則》總共花費三課時,重點字詞的字音、字形、字義,文本的翻譯,文學常識,十則歸類等等,學生都進行了很好的學習,反思兩個單元的教學,這篇課文是最為成功的。加以課堂小組競賽和及時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
《論語》教學反思7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多記語句,學習時要一句一句來理解,同時還要背誦,加以體會運用。因此,安排了兩課時學習。在設計時,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重點,方便了教學;激趣導入,也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所幫助。其重點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和背誦。
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翻譯課文,給了學生方法(留、補、刪、換、調)。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如字音、節奏等。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等。在對十則內容的理解時,學生嘗試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說大意,老師明確大意,使學生既對重點字詞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學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熏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并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于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了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熏陶、張揚個性。
【《論語》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論語》教學反思08-08
《論語》教學反思06-18
論語教學反思11-11
《論語》的教學反思01-04
《論語》教學反思01-22
《論語》教學反思02-22
《論語》教學反思范文11-12
論語五則教學反思06-13
《論語》教學反思總結07-30
《論語》教學反思(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