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之歌》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樹之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樹之歌》教學反思 1
《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樹、柏樹、木棉、樺樹、銀杏、水杉和桂花樹等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繁多。
這首兒歌篇幅短小,讀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而且洋溢著濃濃的情趣。所選的樹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較貼近兒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學習題材。
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熟讀兒歌后,讓孩子們圈出兒歌中的樹木名稱,然后與插圖進行一一對應,由這些表示樹木名稱的詞語引出今天要學習的。生字“梧、桐、楓、松、柏、樺、杉、桂”,再利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將同偏旁的漢字進行歸類識字。并有意識地讓學生模仿《樹之歌》說一說。比如“楊樹直,榕樹茂,柳葉彎彎像眉毛。”“榆樹高、槐樹壯,梧桐樹葉像手掌。”“石榴開花紅似火,桂樹花開十里香。”激發了學生的說話熱情。最后指導學生寫小詩,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讓孩子們人人成為小詩人。再重點指導朗讀,達到熟讀成誦。所以以朗讀兒歌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熟兒歌的基礎上學習生字,了解漢字。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在教學中,我重在識字方法的引領和識字興趣的激發,但是還沒有達到預期的識字效果,這有待于我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樹之歌》教學反思 2
《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繁多、豐富,是一篇孩子們喜愛的韻文。這首兒歌只有4句話,分別從樣子、顏色、習性和價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樹木的特點。本課應結合地域特征,聯系學生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認識多種樹木、說出樹木名稱、創編兒歌、認識帶“木字旁”的漢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課主題單純,內容淺顯,重在識字。
一、教學效果
如何讓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通過教學認識事物、發現并掌握識字規律,是這課教學要做扎實的事情。于是,我憑借插圖,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樹木名稱與圖對應起來,從而為孩子們建立了直觀形象,隨后再通過朗讀鞏固對樹木的認識。有了直觀認識后再把圖畫與漢字相對照,找出規律,即“木字旁”。不斷引發學生思考,并把問題拋回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回家查閱資料,這樣的課堂不僅有廣度也有深度。
同時,加強朗讀。在介紹完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后,請孩子嘗試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一節詩,可以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寫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處
1、本課我圍繞幾個大問題展開,且每次的問題都很明確,從總體到部分,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有梯度地訓練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樹、說出樹的特點,進一步調動感官找出相應樹的圖片。學生在此環節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2、根據兒童詩的特點,我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
3、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單單停留在讀和背上,而是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懂得獲取知識。
4、最后的創編兒歌環節,我引導孩子觀察樹木圖片的特點,示范編兒歌,然后請同學大膽練習創編,及時糾正,讓孩子們對更多的樹木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鍛煉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不足之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在本課教學中,我在課文解讀上花費時間較多,導致學生識字教學時間不足,沒有給到孩子們充分的時間練習寫字。此外,拓展環節,忽略了課后練習中的幾種樹木,沒有把那幾種樹木創編到兒歌中,沒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課后的幾句有關樹木的名言,也應作為重點之一,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四、改進措施
1、課文應讓學生反復朗讀,我一定照顧全面,把讀作為基礎,以后借用早讀時間加強學生的讀書。
2、進一步充分備課,做好課前準備,提前讓學生課前預習。另外,真正把單元整體教學做好,圍繞單元主題展開有效的學習,這樣學生才會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樹之歌》教學反思 3
《樹之歌》這篇兒歌意境優美,韻律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學生朗讀。本課的設計,我注重以讀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
一、以讀代講,激發想象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閱讀詩歌,在小組中互相交流預習成果。而后讓學生們暢談對這首兒歌的初步理解,說說從這首兒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師生對話、文本對話中,孩子們了解了文中11中樹的外形特點,也喜歡上了這些形態各異的樹。在教學兒歌時,我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渲染、思維的碰撞中,讓孩子們的想象力盡情地飛揚,同時將學生引入意境,將感悟化為情感朗讀,從而培養語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課堂,披文入情
為了加深學生對兒歌意境地體會,在課前我組織學生了解自己喜歡的.樹。課上通過課件讓學生結合圖文,觀察文中各種樹的樣子,了解他們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讓學生品讀,讓孩子們帶著對他們的贊美再次深情誦讀兒歌,使各種樹木的特點再次復現在學生腦海中,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樹之歌》教學反思 4
《樹之歌》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是識字教學,本課的生字比較多,而且大多數都是帶有木字旁的字,在識字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認識形聲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并且找出帶有木字旁的'這些字都與什么有關系?這樣分類學習生字就容易多了。
借助圖片讓學生了解各種樹的樣子及特點。并且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認識的樹有哪些?這些樹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點?仿照課文內容說一說。我認為這堂課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樹木,保護環境的意識。
《樹之歌》教學反思 5
在教學《樹之歌》第一課時的時候,我以朗讀詩歌,識字教學為主,同時帶著孩子們認識不同樹木的形態。樹木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孩子們在羽西的時候就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甚至會主動找我,向我詢問這些書的生長特點。這樣也為第二課時的教學,了解各類樹木的特點作了一個比較好的鋪墊。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基本將課堂交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自己找出各類樹木的特點,同時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學習,說一說,抓住文本的關鍵字詞。另外,在第一課時教學結束后,我趁熱打鐵,引導孩子們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關樹木,收集一些這類樹木的葉子,可以帶來課堂上交流分享。孩子們在完成此項學習任務時相當的積極,收集了不少落葉。有的孩子甚至將這些落葉做成了精美的書簽。他們將樹葉貼在竹板上,塑封起來,相當心靈手巧。
這場交流會上,讓我影響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銀杏葉,在展示的過程中,她發現這片銀杏葉以綠色為主,黃色為邊緣。她說:“我看到了季節的變化,由盛夏轉變為初秋。”她有著火眼金睛,善于發現,敢于表達。這么一片小小的'樹葉,孩子看到的季節的更替,其他孩子聽了她的介紹,個個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將它讀美,在熟讀的基礎上,掌握韻律美。文本中“壯,掌,裝,方,疆,香”等字都是韻母ang。讓孩子體會讀一讀。另外,關注課后習題,理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三句話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猜一猜,我再來總結,讓學生理解樹木的生長規律,了解“樹”與“人”的聯系。
《樹之歌》教學反思 6
《樹之歌》是一篇常識性的識字課文,這篇兒歌,讓學生認識了11種樹木,了解這些樹木的特點,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了解、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并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人生的道理。
教學時,我是根據兒童詩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說話、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但個別學困生還是學習興趣不濃,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常握不夠扎實,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多關注他們的學情,多給他們一些鼓勵,讓他們樹立自信心,爭取每天都能有一點點進步!
《樹之歌》教學反思 7
在昨天早上,我給學生教了《楊樹之歌》,這是一首借楊樹之口,抒發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的詩歌。整篇課文我采用以讀代講,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內讀,同桌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文中的大葉楊唱的歌!接著我提了問題:
1、大葉楊成天嘩啦啦的.教唱時是什么心情?
2、大葉楊唱歌給誰聽?
3、大葉楊還會唱歌給誰聽?
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等學生解決了問題時,課文的基本任務已經完成!接著我便引導他們通過仿寫詩歌,更進一步理解文章的蘊含。
這節課自我感覺上的比較成功,下課時好多孩子既背會了課文內容也理解了內容內涵!預期目標基本完成!
《樹之歌》教學反思 8
《樹之歌》是一則小韻文,主題單純,內容淺顯,重在識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
因此,我對本課教學設計重在識字方法的引領、識字興趣的激發、識字習慣的養成,借助情境,立足語境,多元識字。課堂上我按照課前預設去做,果然,學生識字興趣濃厚,大大地提高了識字效率。課件用兒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圖,將楊樹、榕樹等11種樹木的特點 呈現出來,讓學生對樹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熟悉的`樹木,以此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是一首兒歌,那么了解兒歌的特點,以及學會朗讀兒歌也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的,所以我以朗讀兒歌的形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讀熟兒歌的基礎上學習生字,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
《樹之歌》教學反思 9
我是根據兒童詩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說話、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引出新課,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拍手歌》一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邊吟邊唱邊玩,讓他們在玩兒中學,在學中玩兒,既達到了識字的效果,又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收獲頗豐。
《樹之歌》教學反思 10
《樹之歌》是統編教材二年級語文上冊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兒歌,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豐富。所以當我接觸這篇課文時,我便想著我要把它展示的更完美。所以昨天下午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來準備這篇課文,我覺得如果只是簡單地立足于文本分析,有點太對不起它本身的意義。于是我把它當成一篇科普文來講。
在課堂上既給孩子們展示了每一種樹木的圖片,因為現在的孩子離自然太遠了,而且很多樹木我們生活的附近并沒有,所以圖片是最簡單的一種介紹方式。對于每一種樹木,我都給他們拓展,特別是講到白楊樹的時候,因為自己本身去到過新疆,所以我給他們講了很多關于新疆的東西,天上啊、沙漠啊等等,還告訴他們連新疆的羊肉都是帶著淡淡的草香的,而不是膻味。講到銀杏樹的時候,我告訴他們在西安的大觀音寺里有李世民親手種下的一棵銀杏樹。這棵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告訴他們如果這些樹要是能說話,我們的生活該多精彩,它肯定要不分晝夜地給我們講述朝代的更替和古往今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后我把立足點落到孩子們的價值觀上,我告訴他們我們所在的祖國有許多美里的河山,你們的世界不只是眼前的一座山一條河,你們應該努力走出這座大山,去聽海浪翻滾的聲音,去感受沙灘的柔軟,去領略泰山黃山的險峻,去感受雪山的春潔......你們應該用腳去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而這一切都需要你們今天和明天不懈地努力來實現,努力學知識,努力學做人,努力學會愛,愛生活,愛自己、愛別人。我不知道我每次給他們講這些應不應該,但我想如果我時刻能像念經一樣一直在他們的耳邊念叨,我相信一定能讓我在未來看到希望。
每一堂課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因為今天帶著匆忙的心去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有很多本來預設的內容沒有給孩子們提到。比如本來計劃在講白楊樹的時候,我想給他們讀一讀茅盾的《白楊禮贊》,凡是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大抵應該都能感受到這篇文章的魅力;計劃講木棉樹的時候,要給他們讀一讀舒婷的《致橡樹》。也許在他們這樣一個年紀讀這些文章或者詩歌,根本領略不到其中的感情,但任何東西我相信只有聽過、見過,一定會裝到自己的記憶里。而在許久之后,這些塵封的記憶會在某一刻被悄然喚醒。然而這一切都在匆忙后完全忘記了,這是今天一個小小的遺憾。
【《樹之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樹之歌教學反思11-03
《樹之歌》教學反思03-08
樹之歌教學反思11-03
樹之歌的教學反思02-24
樹之歌的反思教學反思02-24
《樹之歌》教學反思(精華)01-18
《樹之歌》教學反思(精選12篇)04-01
樹之歌教學反思(精選13篇)02-27
樹之歌教學反思15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