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1
這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游戲、勞動等生活情景,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詩歌采用樸實的`語言,描寫了鄉下孩子幼小時在爸爸媽媽懷抱里生活的情景,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葉游戲的情景以及挖野菜、逮小魚等勞動給鄉下孩子帶來的樂趣。這邊的孩子因為生長在農村,在理解課文內容我覺得都比較容易,他們都能將自己和爸爸媽媽之間的趣事和大家的分享,孩子們的臉上也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接著再講講游戲的情景及勞動場面,都能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并適時進行遷移性的語言練習,讓孩子們通過想象,從而進一步感悟鄉下孩子的多彩生活,同時在語言實踐中進一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節奏美,培養孩子豐富語言、積累句式的能力,為以后學好語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朗朗上口的詩歌,反映了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鄉下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在農村廣闊天地里,自由地嘻戲,快樂地勞動,健康地成長。學生在想象農村生活時,有的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說自己的農村生活,與詩歌中的鄉下孩子進行比較。有的學生鄉下生活缺少,我展示課文中的圖畫再增加一些小貓小狗小雞等可愛的.小動物,學生看得明白,對農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描寫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時,我重點讓學生抓住幾個動詞“捉”“含”“挖”“逮”,結合課后的連一連,學生能正確地使用動詞。借助這幾個動詞,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搭配什么詞語,需要符合鄉下孩子生活,學生能盡情地發揮,如:捉蟈蟈,捉蜻蜓,含柳葉,挖土豆,挖紅薯……學生對鄉下孩子的那份快樂與無憂無慮,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明白了 。對于優秀的學生,我讓他們模仿課文說說城里孩子,學生從動詞入手,展開說,寫得很精彩,如:滑一次旱冰,驚呆了路邊的老奶奶。彈一曲鋼琴,吸引了玩耍的小弟弟。多么生動的生活畫面,在孩子的筆下生動地展示了。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讓孩子做個有心人,相信他們筆下的生活會更精彩。讓每個孩子在說的基礎上多動筆,會正確地運用語言。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3
《鄉下孩子》 一文以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們樂學樂讀的詩文。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們班的孩子熱情洋溢,個個高高地舉起了小手。尤其當我問他們:“小朋友們,如果你是鄉下孩子,你會做些什么呢?”,孩子們爭先恐后搶著回答。有的說:“摘一把青菜喂小白兔”,有的說:“捉幾只蟲子喂小雞”,還有的說:“采一把野花戴在頭上”。……孩子們的語言盡管樸實無華,可卻是那么真實。看得出來,他們被鄉下孩子那樣多姿多彩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住了,被課文中那濃濃的鄉土氣息感染了。每一個孩子,每一張面孔都寫滿了對鄉下生活的向往。
突然,一個很不協調的聲音響起,一位小朋友問:“老師,我們是鄉下孩子嗎?”我一時還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說是,可他們的生活實在太過單調無趣,他們的生活和課文中描寫的鄉下孩子的生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說不是,那也不對,他們可是實實在在的農村孩子。也許孩子也和我一樣存在著這樣的疑惑,所以她問了。不止她一人,其他小朋友肯定也有著同樣的疑惑。此刻,我不禁覺得悲哀,為孩子為自己也為當今的教育。孩子們不僅有沉重的課業負擔,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在以后的社會競爭中更有優勢,還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特長和技能。孩子們沒有選擇地、被動地去參加這些培訓班,他們幼小的心靈漸漸喪失了靈性。孩子的學習應當是自由舒展的,個性張揚的;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生活的情趣,熱愛生活;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一技之長,讓每個孩子發揮最大的.創造力,享受學習,享受生活,時時刻刻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愛心。
這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應試教育的誤區走出來,讓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健康的童心,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一片健康快樂的藍天。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4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它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的孩子特有的歡樂。
為學生再現鄉村美好的生活情景,使他們覺得自己仿佛又置身于美麗的鄉下,和小伙伴們一起在陽光下捉蝴蝶、采草葉、吹歌曲、逮小魚、挖野菜……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和課文內容相符的圖片,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趣,使他們輕松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在此基礎上,我通過指名讀,讓學生進行點評,分節讀,齊讀,教師配樂示范讀,學生自由讀,反復朗讀、吟誦,把詩歌的語言再轉化為有聲的圖畫,讓學生把胸中的詩境與課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從而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拋出了本節課的交流話題:鄉下孩子的生活怎樣?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和詞語,標注出來,并讀一讀,再說一說你體會到了什么?孩子們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體會,把鄉下孩子生活的快樂,幸福,自由,有趣都一一說出來了。并說出了自己的體會。例“曾是媽媽懷里歡暢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這句話體會到孩子生活的很幸福。”“捉一只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體會到鄉下孩子很快樂。”“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體會到孩子很聰明。”“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體會到鄉下孩子很勤勞。”“逮一竄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體會到鄉下孩子不但勤勞而且很能干。”孩子們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去思、去想、去創造,真切的體會到了鄉下孩子生活的樂趣,領略到了詩文獨有的意境美。
為了積極地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換位體驗,創造想象,也來當一當小詩人。于是我又拋出了拓展問題:想象一下,鄉下孩子還有哪些趣事呢?仿照書上句式說一說。這時,學生個個處于一種躍躍欲試、呼之欲出的狀態。于是,智慧的火花不斷在課堂上迸發。例如精彩發言:
竇曉玥“逮一只綠色的蟈蟈兒,送給鄰居家寂寞的奶奶,讓她感到溫暖和快樂。”
竇曉妍“摘一串野果,撐圓了小刺猬的肚皮。”宋耀宇“采一束野花,編成美麗的花環,送給漂亮的媽媽。”
李若晗“畫一幅圖畫,樂壞了鄰居家的小妹妹。”
耿雷鈞“挖一籃野菜,樂壞了饞嘴的小白兔。”
高易達的“捐一些零花錢,獻給玉樹受災的小朋友們。”
劉文萱“摘一籃松果,樂壞了可愛的小松鼠。”
王佳睿“撿一片火紅的楓葉,做一張賀卡,送給敬愛的老師。”
趙之恒“唱一首兒歌,送給親愛的媽媽。”
楊潔“拔兩個蘿卜,樂壞了饞嘴的小白兔。”
李成玉“割一籃青草,撐圓了小羊的肚皮。”
崔輕揚“捉一串小蝦,樂壞了饑餓的'小鴨子。”
杜雨軒“摘一籃桃子,撐圓了小猴子的肚皮。”
張炎“采一籃蘑菇,樂壞了淘氣的小白兔。”
楊浩笛“捉一只大青蟲,送給美麗的大公雞。”
……
每個學生的回答都是那么豐富生動而又趣味橫生的。
語文的學習最終是要將別人的語言文字化為自己的語言。于是我因勢利導,讓孩子們用筆記下自己的精彩瞬間,寫一寫自己做過的事和得到的樂趣。這樣的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豐富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又讓他們在語言實踐中感受了詩歌的語言美和節奏美,積累了句式,豐富了語言。
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同桌互相檢查這首詩的背誦,然后上機進入我們班級《快樂精靈》的博客圈,進行拓展閱讀。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全詩共4小節。在教學中我利用了第一課時讓學生觀看插圖初步感悟鄉下生活與城市生活的不同。在第二課時中通過訓練學生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幸福充滿樂趣的生活,同時也注重了想像能力的培養。但聽過師父的評析之后,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1、在教學第一小節時,對黃鸝和野菊的理解不夠透徹,在感悟文本的時候鋪墊沒有做好。
2、在2、3小節結束后的拓展練習中沒有充分的利用書上的插圖,如果這時在出示小黑板的同時加上課本上的圖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回答的也許會更精彩。
3、對學生的提問目的性不夠明確,這也造成了孩子發言的困難。
4、《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目的是通過課文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在教學中,以讀貫穿,抓住“盲”展開教學,突出婆婆因“盲”間隔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我”送的這只蟈蟈對盲婆婆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第三節的時候,通過配樂朗讀,結合讀好“歌聲會……歌聲會……”兩個句子,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注意婆婆的表情,激發學生想象:盲婆婆聽著蟈蟈歡樂的叫聲,仿佛來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讓盲婆婆感受現實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讓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學生對于“我”送蟈蟈的用意也有了進一步的感悟。于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想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用這樣的句式說話,使學生與文本感情的一同升華,也對學生口語表達進行了訓練。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6
曾看過一篇文章,對現在的語文教學頗多微詞。其中有一點是說現在的語文課是在教課文,真正的語文課應該是用教材教,以培養學生的能力。我也認為筆者說的沒錯,多少年,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認為學生把課文讀懂了,領悟了,一篇課文就學完了。雖然在課程改革之后,有所改變,但我認為也是小打小鬧,改變不大。就從教學目標的確定上來說吧,多數是指向教學內容的,如理解詞語的`意思、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思想感情,而能力目標就比較欠缺了,大多時候都比較模糊。教學二年級《鄉下孩子》時,我有意地注意了這一點,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學感悟。
教學目標:
1、讀課文的時候,能聯系生活實際想象課文中描繪的情景,理解課文內容。
2、用合適的詞語形容一下鄉下孩子的生活。
3、我們也是鄉下孩子,試著也來編寫一個小節。
我認為這樣的目標比較明確,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標的。目標1是說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因為這是一首詩歌,讀懂詩歌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文字進行想象。教學中,我利用圖片和教師的描述引導學生想象第一小節,學生們感受到了鄉下孩子享受著父母的愛,生活得非常幸福。目標2是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孩子們用幸福、自由、快樂、勤勞等詞語來形容鄉下孩子的生活,可見他們真正讀懂了課文。目標3是一種寫的訓練。課文語言優美,適合孩子們積累模仿,教學中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補充了很多內容,大大充實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們寫的句子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幸福生活,站起來讀的時候一個個都美滋滋的。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7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它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的鄉下孩子特有的快樂生活。全詩共四個小節,第一小節寫鄉下孩子幼小時生活在爸爸媽媽懷抱里的情境;第二小節寫鄉下孩子在田野里歡快游戲的情境;第三小節寫勞動給鄉下孩子帶來的快樂;最后一小節是對鄉下孩子在農村廣闊天地里幸福成長的贊美。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情。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創新思維,對于突破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也有極大幫助。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通過情景導入、自讀體會、語言發展、詩歌創作這四部分,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情景導入,激趣學習
課堂一開始,我就以自己的童年趣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幾乎說了半節課,孩子們的興致可高了,這樣讓學生聯想到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么快樂,很自然地導入課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抓住學生的興趣的同時,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自主選擇,細讀體會。
詩歌的二、三小節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要反復朗讀,達到背誦的要求。首先課文二、三小節的寫 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學生自主選擇朗讀的內容,這樣尊重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這幾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歡哪一件?把它多讀讀,讀有趣一點,如果你能加上動作就更好了。”這一環節的設計,又一次將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不但喚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且還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變傳統的教師“講”為學生自己“讀”。
3、語言發展,提高思維。
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加強思維訓練是因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思維又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特點,我在學習第二、三小節后,設計了讓學生“學做小詩人”仿照詩句改一改,編一編,續一續等,并且經詩歌創作寫在黑板上,最后再讀一讀,這又是一個積累和鞏固、內化的過程,也是學生詩歌創作“扶”的一個階段,改變詩中的幾個字,就變成了自己的小詩。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更使學生在詩歌創作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4、詩歌創作,延伸教學。
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課文只有四個小節,老師建議你們能將剛才說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創編成兩句(也就是一小節),讓這首詩的內容更豐富更有趣。”教師讓學生在開啟了思維之窗后,發揮各自想象,仿照例句,創作自己的小詩。
整篇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情激情,以讀促悟,以悟促情,以情促說。創設具體、生動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等手段,使學生在想象、創作等方面能得到有效地發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愉悅和諧,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8
《鄉下孩子》是蘇教版國標本二上的一篇課文,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
第一課時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堂看似平常普通的側重認識生字的課,上來卻饒有趣味,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歸納了幾點成功的經驗。
備課時,我分析這課的生字,感覺二會字、四會字特別多,一堂課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每個生字并不現實,所以我選擇四會字與二會字的分開教學。含有四會字的詞語我側重字型、詞意的分析;含二會字的詞語我重視學生是否讀準了字音。把詞語分成兩批來出現并各有側重點的方式我以前教學中并沒采用過,因此學生也覺得興趣很濃,實踐證明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
其次,在四會字詞語教學中,我采用形式多樣的認字方法,比如懷里和樂壞了兩個詞中的懷、壞的比較是這課要突破的重點,我讓一個小女孩撲到我懷里來,讓學生們觀察,然后我告訴學生懷里是靠近心臟的地方,所以是豎心旁,因為這個場景,相信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不會遺忘。
在分析詞義的環節中,孩子們的回答也很精彩有趣。如饞嘴一詞,有個孩子說,老師,《西游記》里的豬八戒就最喜歡吃東西,他就是饞嘴,典型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對這個詞語有了最直觀的認識。在孩子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我還指導學生朗讀好一些特別的詞語,如歡唱、樂壞了,我要求他們歡樂高興的讀出來,為朗讀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9
一、積累詞語,讓學生舉一反三。
1.結合課文二、三自然段出示:捉蝴蝶、含草葉、 挖野菜、 逮小魚
2.交流詞語特點:誰能來說說這四組詞語有什么特點?(主要要說出這些詞語第一個字都是表示動作的,以及這四個詞語都是在說做一件什么事情。)
3.拓展積累:教師示范:每個小朋友都來試一試,說一個表示動作的詞語,我們這樣說“采 采蘑菇”。
4.學生拓展說詞。(師評價:你們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很會觀察,很會積累。說得詞語豐富極了……)
二、想象畫面,培養思維、想象力。
品悟重點段落,體驗鄉下孩子的快樂生活。
如:“捉蝴蝶”,編了什么故事?
“含草葉”,吹了首怎樣的歌曲?
挖野菜 喂小豬 逮小魚 喂貓咪
鄉下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其樂無窮。想想他們還有那些趣事?
結合本課詩歌的結構特點仿寫:采一籃蘑菇,逗樂了可愛的小白兔。端一盤骨頭,迎來了調皮的花狗。等
三、植根生活想象,仿寫詩句感悟快樂生活。
1.古詩中的'鄉下孩子也有豐富多彩、其樂無窮的生活,一起來看他們在做什么呢?(放紙鳶、采白蓮、學垂綸、捕鳴蟬)
《村居》、《池上》、《小兒垂釣》)《所見》
四、寫一寫城里孩子。
過渡:這些都是曾經的鄉下孩子的生活,我們現在城鄉結合了,都成了城里孩子,我們有我們快樂。請小朋友們用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尋找,并用詩的語言,仿照課文中的詩句把城里孩子的快樂生活寫下來。寫一寫城里孩子。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10
《鄉下孩子》是一篇兒童詩,詞句優美,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游戲、勞動等生活情景。短短的幾句話,寫得很優美,但怎樣才能讓孩子們讀懂呢?對,在讀字上下功夫。
因此在設計這個課時,我首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并進行適當的想象說話訓練。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只黃鸝正在唱著歡樂的歌,誰能再來讀好這個詞語呢?”提問孩子們,然后進行朗讀指導。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則先進范讀,再在齊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想象,想想鄉下孩子會編什么樣的故事?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緊張學習之后有放松的時間。在教學第三小節時,我則通過讓學生想象“撐圓肚皮的小豬”和“樂壞饞嘴的貓咪”是什么樣的,然后進行拓展,既朗讀出了詩句的感情,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總之,整堂課學生各式各樣的讀始終貫穿其中,使得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的教學目的得以達成。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11
過去的課堂,學生的思維被老師牽著走,現在提倡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領悟詩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換位體驗,創造想象,拓展課文內容,讓學生爭當小詩人。我首先舉例“撒一把米粒,樂壞了饑餓的公雞”,此時,“一層激起千層浪”,學生個個處于一種躍躍欲試、呼之欲出的狀態。于是,智慧的火花不斷在課堂上迸發,“捉幾只螞蚱,樂壞了可愛的公雞。挖一籃蘿卜,撐圓了小兔的`肚皮。采一束鮮花,喜壞了年邁的奶奶。……”此時,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一個個稚嫩而富有靈氣的小詩人誕生了。他們擁有了歡樂、興趣,也擁有了自信、動力和成功。課堂真正充滿了活潑的生機。
總之,在本節課中,我以讀書為主線,以感悟的培養為重點,給孩子留下機會,真正賞識孩子,聽到了孩子發自心靈深處的聲音。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12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游戲、勞動等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特有的一種歡樂。詩歌語言簡略、生動、活潑,讀來令人如沐陽光,如嗅青草野花氣息,如聞童聲笑語,悅目賞心。課文中的插圖更是把人引向一個廣闊的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一個帶孩子們去鄉下游玩一番的情境,那么,鄉下孩子有怎么樣的生活呢?帶著好奇,進入了本課的學習。在教學第一小節時,我抓住“歡唱”、“盛開”這兩個詞讓孩子們體驗感受鄉下孩子幼小時在爸媽懷抱里的幸福。第二小節,我讓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想想,田野上飛舞著什么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著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么美麗的故事呢?學生的想象很豐富,有的說為花兒增添色彩,有的說讓蝴蝶帶他去玩……學習第二句時,我讓學生想象,你仿佛聽到了一首什么歌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說好像聽到了樹林里小鳥的美妙叫聲,鄉下孩子吹出的童年歌曲,鄉間歌曲……有了這樣的體驗,我讓學生自己邊想邊讀,學生讀起來,有情有趣,能讀出那種輕松愉悅。在第三節中,我讓學生自己看圖帶著想象去讀,同時,進行了一個遷移性的語言練習,意在讓學生通過看圖想象,進一步感悟鄉下孩子的多彩生活與勞動的樂趣。在語言實踐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節奏美,積累句式,豐富語言。第四小節,通過看圖,并聯系上文,理解“曠野”這個詞,讓學生體會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干和幸福快樂。
在教學中我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語,顯得有些單一,對于膽小緊張的學生,沒能很好的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是今后教學中需多注意的地方。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以后需多學習、多積累。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13
《鄉下孩子》全文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由于學生對詩歌很感興趣,因此在上課前已有不少同學能熟練朗誦這首詩歌。
根據這個實際情況,我在講課時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展開想象,在朗讀、想象中體會鄉下孩子豐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通過看圖,使學生明白黃鸝是歡快的,野菊是美麗的。
鄉下孩子是歡唱的黃鸝,也是盛開的野菊。再通過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進入鄉下孩子這個角色,進入他們的生活境界:你現在就是鄉下孩子了,小時侯曾在媽媽懷里做過什么?爸爸曾背著你去過哪兒干過什么?讓學生弄懂,活潑可愛的鄉下孩子就像“歡唱的黃鸝”一樣快樂,笑得像“盛開的野菊”一樣美麗,從而理解了詩意,突破了難點。
在這節課上,我隨同孩子們一起去鄉下,感受到了那里孩子們生活是多么幸福、快樂。我看到了孩子們滿臉的興奮,感受到了優美的'詩歌帶給孩子們的樂趣,真讓人羨慕。語文就在生活中,今后將帶孩子們多觀察、多體驗,把有趣的事記下來。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14
《鄉下孩子》這篇詩歌共有4個小節,第一小節寫了鄉下孩子在爸爸的關愛下幸福成長,第二、三小節寫了鄉下孩子的有趣的童年生活,第四小節作者感嘆鄉下孩子的生活的背景多么寬廣。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品味、誦讀 。
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歡第二、三小節描寫鄉下孩子的有趣的童年生活的,我就直接讓孩子整體通讀第二、三小節,用直線畫出鄉下孩子有趣的生活,孩子讀后,畫出了:捉蝴蝶,含草葉,挖野菜,逮小魚,接著,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活動,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種活動,孩子讀了句子后交流:我喜歡挖野菜的活動,因為可以把可愛的小豬的肚皮撐得圓圓的,鼓鼓的,接著讓孩子讀出這種小豬吃飽后舒服的感覺;我喜歡捉蝴蝶,因為捉蝴蝶很有趣,還可以為蝴蝶編織一個美麗的故事, 我喜歡逮小魚,因為可以讓我那饞嘴的小伙伴小貓飽餐一頓,請你讀出小貓那可以吃大餐的快樂樣。
在孩子交流含草葉吹歌曲的生活時,孩子比較陌生,我還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藝人表演含草葉吹歌曲的視頻,讓孩子了解這種生活。接著讓孩子整體讀讀孩子的'這4種生活,體會鄉下孩子有趣的生活。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結合指導感情朗讀,效果還是不錯的。而課文的第一小節則采用了動作表演和情景想像啟發的方法讓學生來體會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和關懷。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15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他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的鄉下孩子特有的歡樂生活。文中絢麗的插圖更是給人引向一個廣闊的空間:藍天白云、綠草紅花……
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以吟讀為主,讓孩子們自由想象,發表自己的理解。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創造力的基礎。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開啟思維之窗,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于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么樣呢?
學習第一節時:抓住“歡唱的黃鸝、盛開的野菊”體驗感受鄉下孩子在父母關心下的幸福。
在理解第二節時,我抓住兩個想象點,讓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著什么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著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么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為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艷;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里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么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針對第二句,我播放了一首優美的草葉曲,和著樂曲,我輕聲問: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們邊閉著眼欣賞,邊帶著陶醉的語氣告訴我:看到了樹林,聽見了小鳥唱歌,還看見了一個鄉下孩子騎在牛背上快活的吹著草葉。就這樣一片普通的草葉,鄉下孩子能吹出如此動聽的歌曲,你覺得鄉下孩子怎么樣?學生紛紛趕到佩服。這時,再煽動學生的情緒:這么美、這么動聽,相信一定能讀好!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讀起來自然是不成問題的。
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采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采一束野花。
捉一條小蟲。
最后一個填空,采用可開放形式,任由學生自由馳騁。
第四小節以不用多說,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干、自由。朗讀的感情非常到位。
接下去我把課外找來的兩首兒童詩,配上音樂,美美地讀給學生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連連說有趣極了。我由此引導學生語文就是這樣美,如果你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你也能寫出如此美妙的小詩來。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特征是注重發展。:“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應成全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而且也應使教師獲得生命滿足,使師生雙方的發展相得益彰。我想今天的這堂課,給了學生不僅僅是一首小詩,更多的是給予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鄉下的孩子教學反思06-11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06-30
鄉下的孩子教學反思03-06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06-26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06-12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06-12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06-27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03-06
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