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小數的互化、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的一個知識點。重點:掌握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的基本方法,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形成基本的分數加減計算能力。難點:運用轉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的算理。整節課學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學能力還遠遠不夠。有很多不足,卻不能用語言整理出來。以下兩點只是很多不足中的兩點。值得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一、計算要講清算理,學會算法。通過整節課的分析,學生在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遷移能力特別強,所以學習起來比較輕松。老師的首要問題是讓學生明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比較簡單:分母不變,只要將分子相加減。這可以借助分數的意義或分數單位來理解。那么,異分母分數為什么就不能直接加減呢?本節課中,我雖然認真備課,畫了圖,但是上課過程對算理的強調還是不夠,因此使很多學生對“異分母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不是很理解。可在學生練習中,再次用圖來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不一樣的時候是不能相加減的,比如3斤蘋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學生明白了這一點后,其他的,學生自己能思考出來。
二、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方面:就拿本節課說,我設計本節課是圍繞教學重難點來展開的,在復習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加減來引入,雖然這樣有幾個好處,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僅可以復習分數單位這個必要知識的鋪墊,而且還可以在學習 1/4+3/10 時,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去研究把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另外,在圖形結合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不過,在這個從圖中找計算方法步驟中,教學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過圖讓學生理解通分。我可以問“圖1/4+圖3/10等于是一個怎樣的圖?”這樣一個問題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經過學生的回答和教師運用圖形的講解,使學生對這個為什么要通分的過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本節課,設計的重點太多了,很難落實。難點也沒有很好的突破。經過這堂課的備課、上課,讓我深深地覺得:老師的教學理念很重要,把自己平時所聽到的和感悟到的滲透到課堂中去,幫助小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算理。另外,要想上好一節課,備的教案固然重要,還必須有嚴謹地教學內容、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引人入勝得教學情景和扎實的教學技巧以及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夠不斷地進步和創新。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設計復習鋪墊時,我設計了一組同分母加減法的計算題,帶領學生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其實從學生的反饋中已能感覺到學生約分化簡的意識不強,因為之前學生學習同分母加減法時計算結果是不要求約分的,本學期學了約分后,要求學生將計算結果化到最簡,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習慣。另外我還設計了通分的練習,學生的完成效果不錯。課后反思,覺得可以把第一組練習題去掉,因為例題中會有類似的復習,把節省的時間留給后面。
探究新知,我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分開教學,先教學加法,再教學減法。選擇加法的例題時,我沒有選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與圖形緊密結合出現了4道加法,引導學生將這4道加法分成兩類,一類是同分母加法,一類是異分母加法。在學生列加法算式時,有一個同學的回答是把一個圓的二分之一和一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加起來,這是課堂生成的東西,我沒有急于表態,把解釋權留給學生,事實證明別的同學解釋的很好。到驗算時,出現了問題,本以為驗算對同學來說不成問題,因為它和整數加法的驗算方法是相同的,可我卻發現學生無法將整數加法的驗算遷移到分數加法中來,出現了困難。反思一下,這個環節可以在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都學完了以后再來處理。對于學生的困難要細致處理,帶著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并板書。
在練習鞏固與應用的`環節中,我覺得自己高估了學生的計算能力,班上學生整體的計算能力不強。
總體來說,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幾點:
1、計算課的教學還是要扎實,注重板書的示范性和細節的處理。我有時在進行計算課時,往往注重怎樣把算理講透,而計算只要把方法講清楚,學生照著算就行了,所以這節課的計算過程做成幻燈片展現出來,看來這還不夠,畢竟是小學生,在計算上還是要教師親自板書示范,帶著學生一步一步的計算,注意書寫格式。再讓學生反饋練習,進行板演,及時發現計算中存在的問題,再次講解。總而言之,要教得扎實一些,該放的時候放,該收的時候還是要收。
2、繼續增強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當學生驗算出現困難時,我的情緒也受到了影響,盡管我提醒了學生驗算方法,但覺得處理得還不到位。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3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本課通過一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來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喚起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已有經驗,并深刻體會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也就是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減。
根據學生心理和思維的特點,讓學生“猜一猜”,自然會聯想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實現自然過渡,揭示課題,而且在思維上留給學生探究的線索。
同時,由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的.現實存在而導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如果我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有計劃地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4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的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兩局部內容之間的聯系,緊緊圍繞分數的意義展開教學。下面是我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課后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的重點是同學對算理的理解,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后,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1、在“知識回顧”環節,要讓同學明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上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數的意義,這是我們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個課時的關鍵與基礎。所以,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必需要求同學充沛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與計算方法。
2、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不要停留在同學學習的自然狀態。
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應把教學內容提高到更高一層次,讓同學從自然狀態,進入到有序、有規律、有數學思維的狀態。如:在同學討論并研究完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后,教師要和時引導同學明確每一步與前面知識之間的聯系。
3、引導同學明確每一步的任務。
通過觀察與討論是同學明確異分母分數加法在計算中遇到的了問題怎樣解決。
異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數單位相同,這是計算的基礎。
公分母(分母小公倍數)----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通過這樣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同學們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與方法,在進行異分母分數減法的教學時就比較自然了。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充沛利用分數的意義展開全面的教學。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并且會進行通分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而是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因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
首先,讓學生復習分數的意義、通分、求最小公倍數的有關知識,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數后,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分數組成加法算式并進行分類,然后通過一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來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喚起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的已有經驗,并讓學生體會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也就是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
接著,再讓學生根據另一組分數加法的特點,實現自然過渡,揭示課題。在教學2/5 +3/8時,重點突出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轉化思想。首先,讓學生思考,能像復習題那樣直接計算嗎?為什么不能?強調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辦法找到2/5+3/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或者借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再或者把分數化成小數。學生有的進行操作,有的進行計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探究,參與學生的探究,我請了兩位學生進行了交流,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計算的方法,并著重讓學生說明為什么要先通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通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后或者把分數轉化成小數后才可以直接計算。
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種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引導學生發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只不過分數化小數的方法只適合能除盡的分數,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后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
通過解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你認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算呢?”經歷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學生很快總結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教師順勢板書:通分→轉化,并說明:最后要把結果化為最簡分數。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幾點不足:
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么,學生就做什么的層面上。
在某些教學環節的設計,考慮得不夠細,每個環節的銜接也不夠流暢。如:在復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后,可讓學生猜一猜異分母分數加法可以怎樣計算,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計算變得生動。
在學生自主探究2/5 +3/8的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利用正方形紙,通過涂一涂、折一折,看看2/5 +3/8=?但是就沒有下文了,其實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礎上交流折紙的方法,并讓學生展示作品,進行交流,重點讓學生觀察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了,它們才能直接向加減。
總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6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與以往的分數教學相比較,難度較大。學生在四年級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方法,而在前一章,剛學習了通分的知識,為本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掌握“先通分,再計算”的方法并不難,關鍵在于理解算理。因此,我將難點定義為探究發現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方法;教學重點定義為你選擇這種計算方法的理由是什么。根據這兩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片斷。
教師出示教學情景:手工課上,小林和小紅比賽折紙,小紅用一張紙的1/2折了一只小鳥,小林用同一張紙的1/4折了一條小船,他們共用去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我先讓學生列式,學生很快就得出算式是1/2+1/4+?再讓學生猜一猜得數是幾,有的學生猜是2/6,有的猜是4/8,也有的猜是3/4。在此處學生的思維發生了碰撞,我沒有急著給學生以提示,而是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交流,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證明哪種結果是正確的。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所以有些小組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也有小組提出可以借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有的小組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去解決,還有小組提出化成小數再相加減。在此過程中學生高度參與討論,探究的氛圍十分濃厚。在后來的小組交流中,我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再交流計算的方法。在展示中,大家共同篩選出正確的答案是3/4。
在出現多種計算方法后,我引導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了優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通分再計算是最好的方法。接著我又問:“為什么要通分?”這樣的'提問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由于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通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后才可以直接計算。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這些方法(除了化小數)有什么共同之處,引導學生發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由折紙涂色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后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另外化小數計算在肯定的基礎上討論:如果用這種方法計算會遇到什么情況?(局限性)并讓學生舉例說明。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在講解為什么要通分的環節時不夠明了,只是讓學生明白了相同的計數單位才可以想加減,而沒有深入的講解是因為單位一平均分成的份數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相加減,如果結合具體的圖形來講解,學生應該理解得更透徹。這也讓我認識到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這樣的教學更有效率。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7
一、計算教學必須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或多或少多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激活,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搭橋?是每一位數學教師上課時要考慮的。《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中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學生已在三年級學過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學期也剛學分數的通分。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何將學生的這些知識經驗激活,為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服務,做好鋪墊呢?我是這樣考慮的:
1、學習新知之前,有必要復習一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為避免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給學生造成暗示,把異分母建行通分這一感覺,在學習新知之前,沒有必要復習通分知識。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幾道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算式,讓學生口算,并讓學生小結其方法,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接著,通過創設情境引出:1/2+1/4 、1/2—1/4,引導學生觀察這兩題與剛才口算得幾道題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1/2+1/4、1/2—1/4”與剛才口算題的區別在于:分母不同。這時,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數該怎樣計算呢?這樣,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產生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不僅是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需要,也是學生發現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徑。
在傳統的教學中,計算教學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再到學生練。學生的學習只有被動的聽與練習為主的方式。這種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不僅窒息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泯滅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足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學習數學重要方式。”所以,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種方式,親身經歷探究發現,從而體驗感悟算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異分母分數為什么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老師直接講解給學生聽,再強化練習;還是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發現、歸納感悟算理。也許第一種方法,學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但學生對難點的'理解不會很深刻、透徹,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就會死記硬背算法。這樣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情感的培養。所以,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數?這里,我先讓學生猜測1/2+1/4=?,然后,通過這紙驗證,學生通過折紙發現:同樣大小的兩張紙,1/2部分就相當于1/4,所以1/2+1/4=3/4。也就是1/2+1/4只有分母相同即他們分的份數相同的情況下才能相加。接著,我又出現1/2+1/3讓學生再次折紙探究。最后,從探究過程中,歸納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生經歷這樣的探索與感悟,對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當然,由于課前對學生操作能力估計不足,加之在教學中本人對一些教學細節處理欠妥,這里花費了太多時間,這也需要自己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注意,改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三、計算教學更需要給予學生更多地展現與交流的機會和空間。
新的課改提倡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要讓位于學生,要張揚學生的個性,要體現算法多樣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忠不僅要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而且要注意給學生提供更多地展現與交流的實踐與空間。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中,我不僅讓學生先估一估1/2+1/4=?,而且學生動手折紙后還讓她們把自己得折法上臺展示并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學1/2+1/3時,我則讓學生小組商量該怎樣折紙,折后又在他們在全班展示交流。在交流展示中,學生展示了許多我意料不到的折法,這令我感到十分驚喜!看來,我們老師的確應該相信自己的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與才能。當然,我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的展示與交流更加有效?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8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的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兩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緊緊圍繞分數的意義展開教學。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后,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1、在“知識回顧”環節,要讓學生明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上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數的意義,這是我們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個課時的關鍵與基礎。所以,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與計算方法。
2、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不要停留在學生學習的自然狀態。
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應把教學內容提高到更高一層次,讓學生從自然狀態,進入到有序、有規律、有數學思維的狀態。如:在學生討論并研究完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與前面知識之間的聯系。
3、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任務。
通過觀察與討論是學生明確異分母分數加法在計算中遇到的了問題怎樣解決。
異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數單位相同,這是計算的基礎。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數)----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通過這樣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們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與方法,在進行異分母分數減法的教學時就比較自然了。因此,在教學中我要充分利用分數的意義展開全面的教學。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9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小數的互化、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的一個知識點。
教學中,先讓學生嘗試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讓學生運用舊知識嘗試新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一些與學生聯系緊密的生活素材,并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只要留心觀察,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再進行交流,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長此以往,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很大幫助。同時,鼓勵算法的'多樣性,可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這部分知識是計算教學,相對枯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學生主動、高效率地參與學習。使他們在體驗中理解、領會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練習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0
1、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數的運算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把單位統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以同分母分數加法計算法則為基礎的,作為本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異分母的分數計算法則,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即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導學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時,運用了“問題情景——探究方法——溝通比較——建立模型”的結構模型。即: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扇形統計圖設計問題,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第二步通過探討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明確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過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嘗試練習的體驗,逐步建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的模型。
2、關注學生的.基本事實,著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
在新知的解決過程中,充分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交流、溝通的基礎上,加深對異分母分數加關法計算法則的理解。以實現學習就是對話的基本理念。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的知識進行互補,學生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減,只有先通分劃成同分母分數,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的法則進行計算。上述過程中,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3、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每一個人從說的過程中來掌握知識。
整節課中,分三個點讓學生來說,首先為什么異分母分數加減要先通分。這是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討;接著在做了異分母分數加法后,讓學生比較說說異分母分數和同分母分數之間有什么區別。最后,讓學生說說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并總結出計算法則以及注意點。通過這三次說的過程,學生基本上對異分母分數計算方法和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認識和理解。這樣使學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認識。并且表達能力也有了很好的發展。
以下幾點是我總結出的應該在以后教學中改進的地方:
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方面:就拿本節課說,我設計本節課是圍繞教學重難點來展開的,在復習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數單位來引入,事實上應該以同分母分數的加減來引入,因為這樣有幾個好處,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僅可以復習通分和分數單位這兩個必要知識的鋪墊,還可以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去研究把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另外,在圖形結合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不過,在這個從圖中找計算方法步驟中,教學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1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上一節課有很多相似之處。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本課的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計算教學是枯燥乏味的。新課開始創設“按要求種地”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一張長方形紙上動手操作去涂色表示1/2和1/4,既復習舊知,又為后面的新知教學鋪路。
2、操作體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主動的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學中,教者能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并借助動手操作,明白了1/2加1/4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的計算方法。整個活動過程,讓學生始終處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學生通過自己和同伴的努力,明悟算理,掌握算法,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同時滲透了轉化思想。
4、把分數加減法和解決問題相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體會分數加減法實際意義,提高學生計算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分數加減法的應用價值。
改進之處:
教學語言雖注意了啟發性,但還不夠明快,簡潔。總是擔心學生不會,或敘述不到位而想代替說,或者重復學生發言,影響了教學節奏。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06-15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04-01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10-26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范文06-15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數學教學反思06-20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范文07-03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11-17
北京版《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教學反思06-19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課堂教學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