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

時間:2023-01-02 19:14:03 教學感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1

  在當當網輸入小學數學幾個關鍵字,立刻出現一串相關書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隨即在第一時間買下它。懷著幾許欣喜、幾許期盼,我打開了這本書!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如身臨其境,感受名師的精彩課堂。我越發覺得閱讀此書若品茶,總有淡淡清香。

  書中講述了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品讀著八位名師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個性詮釋,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師的課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淺。

  潘小明老師的教學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研究學生,為學生學習心理把脈

  潘老師認為,教師在教學前只有十分清楚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尚未獲得那些學習經驗,才能開始新知識的傳授;只有清楚起點在哪里,才能滿載新知識的船停靠。但是教師不能停留在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還必須預見學生將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學習新知識。只有對學生會怎樣學有所預見,老師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

  二、誘發爭議,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悟真知

  顧汝佐這樣評價潘小明老師喑于提供機會讓學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師的又一亮點就是善于誘發爭議,讓學生潛在的錯誤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靜敏銳,引導學生自拔其根

  潘老師十分重視在學生感受、體驗之余,引導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高度。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必須提供合適的情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活動過程,并適時進行引導。潘老師認為在學生經過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導學生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進行不同方法的比較,使學生深深體悟到策略比結果更重要,實現由關心題目結果向關注解題策略的轉化。

  四、鈍感激情,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教師在課堂的激情會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幽默的語言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有助于師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識,而老師適當的鈍感,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師在這方面是很有造詣的。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2

  本學期,我讀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讀完后,我撫摸著書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書中介紹的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深的感到這本書對我的教學工作太受啟發了,對我的教學工作太有幫助了。一些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解決。讀了這本書,突然發現自己欠缺的東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學習了。

  書中介紹了劉可欽、潘小明、華應龍、徐斌、林良富、錢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并列舉了一些經典課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這些都給我以很大的啟發。

  書中介紹的每一位名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風格。如劉可欽老師的課堂樸素而不乏機智,用樸實而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的發揮,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都能夠體面的坐下來,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潘小明老師的“抬起頭,往下看”的說法形象的說明了潘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風格。抬起頭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往下看要透過數學知識的表面去發現并抓住支撐著數學知識的數學情感,讓學生親歷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不僅獲得扎實的知識技能,而且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數學,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數學課。還有華應龍老師的“和諧”的教育教學藝術,徐斌老師的追尋真實有效與互動生成的課堂,林良富老師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課堂魅力,錢守旺老師提出的在新課程背景下一節好課的五個特點:“新”、“趣”、“活”、“實”、“美”,夏青峰老師的一切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的課堂追求,田立莉老師的為學生所需而教,所有這些都對我深受啟發,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八位名師,也許他們有著不同的教學風格,但是他們都有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懷,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這正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前提。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這些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也只有保持對教育事業的這份熱情和執著,做到了這份堅持和追求,在課堂上使學生能夠真正的獲得發展,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學崗位上開辟出一些屬于自己的天地,從而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2

  在當當網輸入“小學數學”幾個關鍵字,立刻出現一串相關書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隨即在第一時間買下它。懷著幾許欣喜、幾許期盼,我打開了這本書!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如身臨其境,感受名師的精彩課堂。我越發覺得閱讀此書若品茶,總有淡淡清香。

  書中講述了“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品讀著八位名師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個性詮釋,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師的課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淺。

  潘小明老師的教學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研究學生,為學生學習心理把脈

  潘老師認為,教師在教學前只有十分清楚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尚未獲得那些學習經驗,才能開始新知識的傳授;只有清楚起點在哪里,才能滿載新知識的船停靠。但是教師不能停留在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還必須預見學生將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學習新知識。只有對學生會怎樣學有所預見,老師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

  二、誘發爭議,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悟真知

  顧汝佐這樣評價潘小明老師——“喑于提供機會讓學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師的又一亮點就是善于誘發爭議,讓學生潛在的錯誤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靜敏銳,引導學生“自拔其根”

  潘老師十分重視在學生感受、體驗之余,引導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高度。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必須提供合適的情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活動過程,并適時進行引導。潘老師認為在學生經過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導學生“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進行不同方法的比較,使學生深深體悟到“策略比結果更重要”,實現由關心題目結果向關注解題策略的轉化。

  四、鈍感激情,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教師在課堂的激情會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幽默的語言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有助于師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識,而老師適當的鈍感,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師在這方面是很有造詣的。

  這就是潘小明老師鮮明而靈動的教學藝術。課堂是他平實的人生,孩子是他靈動的生命。

  閱讀此書時,有幸走進“吳正憲名師大講堂”,近距離聆聽這位上海特級教師潘小明執教的《圓的認識》,心中充滿了興奮。這次活動使我對潘老師的教學藝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不得不佩服,潘老師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脈搏的把握。對于孩子們遇到一個數學問題會怎么想、怎么做,他能估計得到,有預見性,作好啟發引導的準備。在《圓的認識》這節課,潘老師準確地抓住了數學中的.“圓”與生活中對圓的認識的差距來研究什么是圓,通過學生畫圓時出現的偏差來感知圓心、半徑,通過提問一個用繩子和一個用圓規,工具不一樣為什么都能畫成圓?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圓的含義。

  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數學教學更應該如此。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為它抽象才具有應用的廣泛性。潘老師善于在學生感受、體驗之余,引導他們上升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高度。在他的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多,有時也很熱鬧,但他自己卻很冷靜,抓住一切機會突出數學思想、方法,哪怕是細微之處也從不放過。如,潘老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在正方形紙中畫一個最大的圓,肯定用學生對折的方法確定圓心、半徑后。利用學生對折兩次的正方形紙,用剪刀一剪,打開。拋出問題“這是圓嗎?講出道理來”。學生很容易地說出“這不是圓,因為有棱角,是多邊形。”追問“那圓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著圓——“圓是曲線圍成的,沒有棱角,均勻飽滿的”潘老師繼續追問“那圓上不可能有線段,與以前的圖形不同,那它為什么沒有棱角?為什么飽滿均勻?”學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因為半徑都相等。此時,潘老師舉著正方形紙說“如果,我再折,再折……剪會怎么樣?”“無限向圓逼近”沒有老師的刻意引導,一切是那么自然,極限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浸潤其中了。妙哉!

  靜下心來仔細品味,認識圓的過程,不正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生活概念運動到科學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和數學概念的過程嗎?不管是導入部分,還是新授、練習,都不是只圖表面的熱鬧,教師緊緊抓住教學內容的本質,抓住了本質,也就凸現了數學教學的本色。

  課后主持人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數學課。一個學生這樣形容潘老師的課——“聽潘老師的課,就好像有一個紗簾,紗簾背后是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潘老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拽出來,而是請輕輕掀開一點,引導我們思考探索知識。”是啊,在這節課,正是因為潘老師充分挖掘教材空間,透過顯性的知識,挖掘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把握數學本質,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如何能“輕輕掀開一點紗簾”,引導學生的思考探索?潘老師的教學藝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味、思考、借鑒。感謝《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讓我走進潘小明老師,感謝潘小明老師的教學藝術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教學的路有多長,行走著的探索就會多長。我會為和孩子們的生命一起在課堂上閃出靈動的光芒而不懈努力!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的讀書隨筆06-12

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感言06-11

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讀后感03-14

小學數學名師成長心得06-15

北師版數學名師教學反思07-28

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藝術研究論文06-20

小學藝術數學教學總結范文11-21

小學觀潮名師教學實錄10-22

小學數學名師的工作總結11-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综合在线精品专区 | 日本性爱视频网址 | 亚洲精品极品国产精品 | 日本国产精品网色 |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 午夜免费啪在线观看视频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