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步驟
教學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一起看看下面的教學計劃的步驟吧!
教學計劃的步驟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
教學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一)設計過程具體包括:
1.分析學習需求;
2.確定教學目標;
3.設計解決方法;
4.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行實施直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二)設計要素具體包含:
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
現代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信息傳播學、教育技術學和系統科學方法。
(四)教學設計與寫教案的關系:
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五)提倡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
1.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
3.促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深化。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方案必須體現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對一些重大的教育現象、問題或事件的比較穩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價值取向。
當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學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故此,轉變教學觀念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首要問題。
當前必須樹立的教學觀念有:
1.素質教育觀
①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從三個方面七項基本素質構建素質教育培養目標。
三個方面是:身體、心理、文化科學;
七項基本素質是: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七項基本素質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身體素質;
第二層次:心理素質;
第三層次: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
第四層次: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②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異性是絕對的。
要求通過有效的教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同時,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
③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上要著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思維活躍、平等和諧、積極參與和探索的教學氛圍以及教學情景;
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生存。
學會學習:主要是要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學會生活:主要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做人: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愛國情操,做一個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的現代公民;
學會生存:重點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能力。
2.系統方法觀
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科學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或要素)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中,考察和處理研究對象,實現整體優化,以求系統獲得最大功能的一種科學方法。
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系統,組成要素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
系統方法應用于教學設計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①整體性:
即教學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是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學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必須匹配、相容,且達到最優組合,使產生最大功能的“整體效應”,這樣,才能使教學系統達到最佳的預期目標。
因此,教學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分析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協調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組合,使系統功能得到最佳發揮。故此,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將系統各要素按照它們的內在聯系的規律,加以配置、組合的過程。
②有序性:
教學系統有序性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進行,以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系統的有序性,不僅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這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表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中,不僅要貫穿課堂教學之中,也要貫穿于其它教學活動之中,即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③最優化:
最優化系指系統整體功能最優,而不是系統的要素“樣樣都好”。
最優化強調在正確的方向指引下,設計合理的投入,獲得最大可能的產出的工作方案。
最優化的實現,還要依賴于不斷完善的改進工作來達到。
3.教育效能觀
教育效率= 教育產出/教育投入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產出。
三、教學設計必須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學生與教學內容(教材)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
教學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并把凝聚于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個體的能力和智力,把蘊含于知識中的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個體的觀念和心理品質,逐步完成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的教育、教養和發展的任務。
2.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過程的辯證統一。
一種是杜威的“學生中心論”,強調學習過程學生內因的作用,忽視外因的作用;
一種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的絕對支配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觀,在我國至今仍相當普遍)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認知的主體;而教師則既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者。
當前,應當注意屏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以及“唯師至上”、“重教輕學”、“重灌輸輕啟智”的教學理念。
正確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師教的設計,也注重學生學的設計。
3.教學過程是學生全身心參與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的統一;
心理學認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動,另一部分是認識活動。
人的認識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
人的意向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動機、意志、興趣、愛好;非智力因素構成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條件。
有學者研究證明:①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業成績呈正相關;②越是低年級,相關系數越大;③智力水平中,下等的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教學設計既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視調動與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學過程是知識、技能、情意的內化和外顯的統一。
內化即把外部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主體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貯存的過程。
知識的內化即外部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認知結構(方式:同化、順應);
技能的內化即外部的實際操作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智力操作。
情意的內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知識、技能的內化過程總是伴隨著情意的內化。教學過程忽視情意的內化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外顯即把內部主體的東西轉化為外部客體的東西。即信息的提取、運用和遷移。
教學過程的外顯實質上就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情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忽視外顯的教學,就無法獲得反饋信息,不能進行有效的反饋與調控。
內化與外顯的關系是:內化是外顯的基礎,外顯是內化的反映。
教學設計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重認識輕意向”、“重主導輕主體”、“重內化輕外顯”的偏向。
注:教學設計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
1.要從教學對象的實際出發;
2.要從教學環境的實際出發;
3.要從教師自身條件的實際出發。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
1.目標導向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起著導向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主要有三種:
①目標的指向作用: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與目標有關的問題上;
②目標的激勵作用:能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與意向;
③目標的標準作用:一是目標成為檢查教學效果的尺度;一是反過來教學效果成為評價教學目標的合理性、適切性的依據,以便調整目標。
2.教學結構的整體優化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教學過程結構具有整體優化的品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住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學過程各要素達到有機的配合,才能使教學得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要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必須從動態的、綜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導致最后教學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關系之間構成的“合力”。這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
善于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爭取最大合力,這是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
3.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原理
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有序不但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
教學有序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要體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上。不僅要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而且也要貫穿于其它教學活動中,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4.反饋控制原理
為使教學過程有序進行,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及時糾正出現的偏差,采取補救的措施。
教學設計中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前置反饋、即時反饋、延時反饋)進行。
【教學計劃的步驟】相關文章:
花瓣的剪紙步驟04-21
制作剪紙的步驟03-31
剪窗花的步驟02-27
螃蟹的剪法步驟02-25
窗花的剪法步驟02-23
雞的剪紙的步驟04-21
兔子的折紙圖解步驟11-29
折紙魚的步驟圖解04-20
花朵的剪紙圖案步驟04-26
魚的剪紙圖案步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