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的教學計劃

時間:2021-06-10 13:46:51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關于中國舞的教學計劃

  篇一:中國舞教學計劃

關于中國舞的教學計劃

  本學期共有37課時,基于上學期學習的基礎上,本學期開展維族舞蹈的教學,先從基本的手型,步法,手位,進行教學,最后以一成品舞蹈《魅力新疆》作為成品舞匯報演出。用時20課時。

  本學期占用17課時學習蒙族舞蹈組合,傣族舞蹈組合,苗族舞蹈組合,以舞蹈串燒的形式作為匯報演出。 維族舞教學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具有:微顫的動律、多變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其微顫的動律,膝部規律性、延續化的顫動,體現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變的舞姿,在于它廣泛吸收西域樂舞的優長;而技巧的運用,正是繼承并發展了"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躍、旋轉以及腰部的各種技藝。他們生活中經常舉行的"買西熱普"則是西域"飲宴樂舞"的遺風。"買西熱普"一詞,維吾爾語意為"歡聚娛樂"是喜慶節日中,人們歡聚一起即興歌舞彈唱的活動,活動由年長者主持,進行中還常對詩、猜謎、講笑話等,樂曲聲、歌聲起始后,人們互為邀請或自動上場起舞,即興發揮。主人還常備些水果、食品招待樂師和客人們。好熱鬧的年輕人常出些洋相逗樂,或表演些"山羊舞"、"鵝舞"之類的小節目活躍氣氛。

  "山羊舞",表演者用簡單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來到圍坐在地毯上群眾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后和著樂曲蹦跳進場,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頂人等,總會引起小的騷動和歡笑。

  "鵝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進袖內,用紅布扎起袖口作鵝嘴扮成鵝狀,隨著樂曲搖頭擺尾徐緩進場表演,人們常和著樂曲唱贊美或貶義之詞,當"鵝"聽到贊美時,就歡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丑化他的人,表演風趣、活潑。這種民俗活動是古代西域樂舞的遺風,又是青年人學習本民族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與即興創作的機會。其它舞蹈如"賽乃姆"、"多朗舞"、"納孜爾庫姆"等形式,也常在"買西熱普"中表演。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帶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傳于新疆各地。"賽乃姆"一詞,是對此類樂曲和這種舞蹈的通稱,習慣上人們都把地區的名稱冠于前面,如:"庫車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和田賽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異,只是在樂曲和舞蹈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其形式也是自由進場,互相邀請,即興發揮。表演中,經常出現"打指"(兩指打響)、"移頸"(動脖子)以及"揚眉"、"動目''等動作,讓人看后隨即聯想起唐·杜佑《通典》關于"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詩"揚眉動目踏花氈"(李端《胡騰兒》)的名句。這正是古代樂舞文化在這些地區舞蹈中的遺存。

  "多朗舞",流傳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邊緣的麥蓋提、巴楚等地。"多朗"一詞,是該地區維吾爾族人的自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著樂曲有高亢的男聲伴唱;表演為雙人對舞的形式,參加者人數有限。表演分為四組動作:第一組為6/8拍,節奏平緩,但又有跳動感,膝部的顫動尤為明顯;第二、第三組,節奏逐漸轉快,舞姿豪放、有力,動作規范、嚴謹,其中還有近似"彎弓騎射"的舞姿;第四組是快板,兩人作競技性旋轉對舞,把表演推向高潮。這時,大家鼓掌、呼喊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轉技巧最高者。那貫穿全舞微顫的動律,高亢而近似吶喊的歌聲,使人們不禁聯想到多朗人戰勝干旱,在沙漠邊緣開辟綠洲時艱苦奮斗的情景,也為他們所創造的綠洲舞蹈文化贊嘆不已。

  "納孜爾庫姆",流傳于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魯番一帶,是以弦樂和歌聲伴奏的雙人對舞的形式,并分為一般表演和競技兩部分。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動作,模擬生活中的"拉面"、"绱鞋"、"鴨子走路"等形態;并以夸張的手法模擬對方。后者兩人各出新招以壓倒對方,群眾和著聲鼓聲有節奏地呼喊"強將相逢"、"快出新招"之類激勵的語言以助興。這時,表演者大顯身手,或"動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轉",其動態與"黑熊搏斗舞"頗有近似之處;而鼓點的節奏卻與"秧歌"的"結束點"相同。這和吐魯番自唐、宋以來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有關,帶有古樂舞的遺意;它是各種舞蹈文化互為影響,各種形式相互吸收的結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寫照。

  蒙族舞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歌善舞著稱。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牧人的生活,表達牧人的美好情感。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流傳于興安地區民間的蒙古族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后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樸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曜游枰约绲膭幼饕婇L,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臺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發祥于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后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

【中國舞的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中國舞啟蒙教學計劃03-24

中國舞舞蹈教學計劃04-01

中國舞五級教學計劃03-25

關于中國舞舞蹈教學計劃01-10

中國舞舞蹈教學計劃范文01-13

中國舞教學計劃(通用6篇)03-04

中國舞二級班教學計劃03-24

尼采之中國舞12-05

中國舞教學課件03-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成年网站青青草原 | 亚洲精品青青操久久 |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影院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 |